美国DARPA机构管理运行模式对中国军事科技创新体制建设的借鉴思考

2018-11-30 10:39杜晓坤蔡志海刘宏祥
科技与创新 2018年7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军事

杜晓坤,蔡志海,刘宏祥

(1.陆军装甲兵学院 机械产品再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72;2.陆军装甲兵学院 科研学术处,北京 100072)

DARPA,隶属于美国国防部国防研究与工程署,是美国国防部核心研究与开发机构,负责管理和指导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先期技术开发,其开展的研究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前沿军事领域和基础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1]。

近几年,DARPA作为新概念武器系统的“摇篮”,先后促成了GPS系统、隐身飞机、激光武器等重大历史意义的技术创新,成果涌现,始终保持了美国军事技术的领先地位,深刻影响并引领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科技创新发展。俄罗斯、日本等世界军事与科技强国也先后设立了类似的研究机构,通过具有前瞻性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创新来保持本国在军事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以增强本国军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 DARPA管理运行模式

1958年,美国国会立法创立DARPA。60年来,DARPA从项目决策、项目启动、技术培育到成果推广与应用的整个过程均表现出了独特的运行特点和做法,引领了世界军事科研革命,始终保持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压倒性技术优势。

1.1 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采用精干的管理方式,分为局长、业务处长、项目经理3层,设立6个技术部门和5个保障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一定数量的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科学家担任项目经理,通过项目经理组织技术人员建立研发团队。项目经理实行任期制,对项目实施、研究经费全权负责,最大限度激发项目经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DARPA局长和一线科技人员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可以面对面讨论科研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经费申请,或者直接任命其为新项目的项目经理。这种模式有利于保持DARPA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也有利于快速决定项目研究的启动、继续和中止[2]。

1.2 重点关注前瞻性、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DARPA不以满足军方的现实需求为目标,而是以感知军方未来的潜在需求、探索国防科技的新概念而著称,始终保持科研创新的前瞻性。DARPA对尖端技术的开发从凝练潜在需求展开,即美国未来可能面临什么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什么样的技术[3],因此,其对新技术的研究往往比其实际应用提前数十年。例如,DARPA从1960年开始进行阿帕网研究,之后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互联网[2];20世纪60年代开始着手无人机方面的研究,经过30年的努力,建成首个无人机部队,并于2001年出现在阿富汗的战场上。

1.3 创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

DARPA非常注重保持研发团队与军方、国会、工业界的交流沟通与有机协作,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聚集产业链中的各个角色,积极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激发研发团队的工作热情。其次,DARPA坚持向所有潜在参与者提供同等的信息,与政府、院校、研究所、企业、智库之间均建立了顺畅的信息交流渠道,保证信息发布、收集和处理的公平公正,坚持做到决策信息机制的透明化,从而构成其维护公平竞争所必须的前提条件,以便形成永不间断的竞争态势[2]。

2 我国军事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考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想提升军事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加快我国军事科研机构管理模式的调整和创新,建立健全新形势下适应军事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军队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努力推动新兴前沿技术在军事领域的深化发展。

2.1 创新科研管理模式

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科研力量,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在我军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之际,应注重科研机构管理模式的调整和创新,建立健全新形势下适应我军科研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

2.1.1 重视前瞻布局,加强顶层谋划

在科研机构设立专职部门,部署研究人员对世界军事强国的前沿技术进行跟踪研究,开展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的发现识别和预警预判,及时分析掌握科技前沿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需求,寻找有重大潜力的技术增长点,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规划,提出下步重点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为军事科学研究提供学术参考。DARPA、俄罗斯先期研究基金会等研究机构都有类似的职能部门,主要任务就是寻求各学科研究领域最有前景的创意,大胆资助并开展涉及国家安全的基础性研究,将其转化为先进武器、平台和太空系统未来的战斗力。

2.1.2 深化制度创新,优化管理机构

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源于对科研规律的认识和尊重,科研机构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制,发挥好科研投入的激励作用和需求牵引的导向作用。同时,要积极探索简化管理程序的有效机制,让项目承担者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和更大的资源调动权。

专家咨询机构要充分发挥专家智库在军事科技领域的发展战略研究、规划制定、绩效评估等工作中的技术支持和把关作用,项目管理机构要建立适应科技发展规律、统筹协调、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制度和规范高效的项目评审方式方法,合理配置资源,提升项目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

2.1.3 坚持创新发展,注重科学统筹

准确把握世界军事强国科技领域发展趋势,遵循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规律,大力开展基础性、瓶颈性、前沿性技术研究,特别是在交叉学科领域、新兴学科领域要系统谋划、统筹支持,突破关键技术,为颠覆性技术的探索研究提供基础。另外,要着力抓好创新项目的计划管理和分类管理,鼓励科研人员自主选题,大胆探索,认真求证。特别是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要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价值,要对其人力资本和科研劳动投入进行合理的补偿,这不仅合理且十分必要,也是对其创造性智力劳动的一种褒奖[4]。

2.2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提升军事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将人才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努力培养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国防科技人才队伍,为提升军事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有学者对日本21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取得获奖奠基性研究成果时的年龄,以及升任教授或研究员时的年龄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发现,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是68岁,取得获奖奠基性成果时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升任高级职称时的平均年龄是43.35岁[5]。所以,如何选拔、扶持、培育最有创造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优秀人才是军队科研机构面临的巨大挑战。

2.2.1 培育青年英才,夯实发展根基

为了更好地吸引、培养和扶持青年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应考虑建立特殊人才项目,重点资助那些开展独立科研工作并已经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青年科研人员,特别是对于40岁左右的青年科研骨干,要给予他们稳定的资金、项目支持,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潜心研究[6],为他们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同时,要加大从事新兴学科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稳步扩大人才队伍规模,争取在前沿技术领域、新兴交叉学科等专业领域培育一批能够紧密跟踪科技发展前沿、解决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持续推进自主创新的科技骨干人才。

2.2.2 打造创新团队,提升整体能力

创新团队建设是优化整合人才和知识资源,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设一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效率和敢于创新的科技人员队伍至关重要。科研机构要多措并举,逐步构建凝聚多学科交叉、梯次结构合理、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创新团队,围绕确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性原创研究,带动整体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时,要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的扶持力度,通过长期稳定的支持,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在相关领域实现跨越引领发展,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促进颠覆性创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2.2.3 推进协同创新,加速军民融合

围绕科技前沿和重大科技需求,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协同创新。通过设立科研创新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实现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的优势互补,促进科技、信息、资金等要素的交流融合,加速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吸引聚集国内外高端人才到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努力形成一支涵盖国内专家的、稳定的基础研究队伍,为科技创新注入生机和活力,提高创新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起点。

2.3 优化科研学术环境

前沿性的研究方向,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是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基本保证。因此,科研机构应该着力打造优良的科研学术环境,通过全面的评价体系、常态化的学术交流机制、完善的科研信用体系来培育、营造创新学术氛围。

2.3.1 改进评价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引导科技创新、激励科技人才成长的效果,从而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对于从事前沿技术探索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要改变以往的单一数量指标评价体系,逐步向主客观评价兼具的复合评价体系转变。对于特别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建立特殊政策措施,尤其是探索失败的科研人员,既要关注研究成果和结论,更要看重科研人员辛勤耕耘的过程,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智力资源的原始创新活力。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营造稳定支持潜心研究的环境,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研学术氛围。

2.3.2 加强学术交流,浓厚学术氛围

学术交流不仅是学术信息的集散地和学术成果的宣讲台,也是学术新思想的试验田,科学精神的磨练场,科学纠错的利器,学术智慧的宝藏和创新的源头[7]。所以,科研机构要注重遴选前沿技术领域、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等科研人员关心关注的话题,建立常态化的学术交流研讨机制,通过组织会议、讲座、研讨等形式,广泛深入交流,积极倡导自由探讨的学术氛围,开拓创新的学术勇气,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气,积极倡导敢于质疑、敢于争鸣、敢于辩论的学术氛围,帮助科研人员拓宽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提升科研实力。

2.3.3 建立信用体系,纯洁学术环境

构建科研诚信与信用体系是规范科技创新活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基本条件[8]。建立科研人员信用体系,能够进一步加强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根治学术腐败,肃清科研学术领域的不良风气和不端行为,营造更好的学术环境。

倡导科研诚信,必须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措施方法,在提高科研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用良好道德观念约束个人不端行为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科研人员信用体系。同时,信用体系要与科研人员的项目申报、业绩考核、表彰奖励相关联,促使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时保持高度自律,使得科研信用体系日益完善[9]。

3 结束语

军事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世界军事革命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国防安全的需求,更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由之路。提升军事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军事科研工作组织模式,涉及学科领域、人才队伍、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氛围营造等多个方面,需要多方努力,有序推进,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活力,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研究成果,在更多领域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的转变,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的力量支撑!

参考文献:

[1]王莉,张龙.基于DARPA模式的军工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科技导报,2017,35(15):40-44.

[2]王烨,张福勇,安家康.DARPA科技创新的管理实践与经验启示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3):14-17.

[3]曹凯.从发现人才开始:DARPA的创新过程与管理[J].军事文摘,2015(7):46-49.

[4]刘军民.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创新驱动战略[J].地方财政研究,2014(1):44-52.

[5]周程.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出现“井喷”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6(12):128-133.

[6]王小凡.中国科技人才计划总体布局亟需调整和改善[J].科技导报,2017,35(2):11.

[7]高峡.关于建立学术交流与科研环境保障机制的思考[J].科协论坛,2014(2):22-26.

[8]杨东占.构建信用体系,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4(9):11-15.

[9]张烨.法国构建科研环境吸引人才[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3,28(3):21-28.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军事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逆行者的武汉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