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县双语实验学校 张瑞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授学生文字、词语或者表达手法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阅读教育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和养成学生经常进行阅读的好习惯和教会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大脑、陶冶自身的情操和升华自己的内心,这些除了阅读知识本身之外的附加内容才是阅读的精华所在和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应该格外重视的方面,但是在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本文将结合具体实践谈一谈如何让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育。
我国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常见的情境是教师将一片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然后学生就开始各自安静的阅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小学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在长时间内聚集在一件事情上,尤其是对于阅读这样需要静下心来、全神贯注进来的事情,小学学生很有可能在阅读文字时会发生走神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交给学生“诵读法”这一阅读方法,“诵读法”就是指让学生在用眼睛看的同时也用嘴巴读出来,这样对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进行双重刺激的过程,更能够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能让学生完全走进文章中,就像与文章的作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心灵上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蕴含在其中作者的思想。
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单向输入的过程,即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和逻辑思想等,文章的作者是输出者,而学生是接受者,长此以往,学生固然能通过阅读接受到一定量的知识,但是长期进行单向的阅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是会遇到一个“瓶颈期”的,即在一个时期后,学生就算进行再多的阅读,其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上升也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这正是因为学生只是一味接受,而缺乏自己将接受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和自身感悟等结合起来进行输出的经历,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个“瓶颈期”,读写结合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即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水平后,鼓励学生尝试进行自己的创作,一开始可以允许学生先是模仿名家的作品写作手法或是写作风格等写作技巧,后来再逐渐尝试进行完全独立的写作,但要注意的是,写作的思路和思想等一定要是学生自己发自内心产生的,这样才能起到帮助学生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作用,同时,在学生经历了由“读”到“写”的升级后,这样的积极转化反过来也会对学生的阅读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尝试这种“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时间尤其是分配给阅读教学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并且课本上的阅读文章大多数是长久以来被人们名家经典之作,它们大多数都是较早时期的文学作品,而缺少一些新型的或是反映当前时期热点的阅读文章,这就导致课本上的阅读内容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仅仅凭借阅读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等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即阅读除了书本上的文章以外的文章以及在阅读课堂以外进行课外阅读。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其次,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家长,让学生家长陪同学生在家庭时间一起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在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就能逐渐被培养起来了,同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长期和广泛的阅读也能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每个人的知识面和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一点在学生的阅读上体现在每位学生的阅读量是有限的,这样会导致学生即使对某方面的文章有兴趣但是局限于个人资源等无法找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者有些学生还没有能够通过足够的阅读发觉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向,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多开展一些交流和分享的课堂阅读活动,例如好书、好文章分享会、读书笔记摘抄漂流和经典诵读会等,在这样的交流、分享活动中,学生彼此之间都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取更多的阅读信息,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挖掘出自己的阅读兴趣方向。这样的分享活动既可以在阅读课堂时间由教师组织开展,也可以由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交流。
小学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应该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要通过“诵读法”“读写结合法”“拓展阅读法”和“阅读分享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继而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