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董月华
自主、合作、探究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三大学习方式,它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和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尊重,是一次教育思想的解放。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学讲计划》)体现对三大学习方式的认可与深入推进的决心。作为小学数学一线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学讲计划》思想,让小学数学课堂彰显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学讲计划》要求学生先“学进去”,这里的“学”是主动的学、独立的学,要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进去”是为“讲出来”奠定基础的,要想“讲出来”且讲得好,必须事先要好好地学、“学进去”。在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眼里,学生与生俱来就拥有着发现和探索的强烈愿望,他呼吁教师应该将学生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还给学生,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贯彻了在“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笔者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自主学习,正确画圆→巩固提高,灵活运用。其中,在第三环节是要求学生在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基础上,练习用圆规来画圆。让学生自主阅读书上介绍的画圆方法,并按照这个方法随意画一个圆,体验一个圆在自己手下诞生的过程。然后,继续完成新的任务:画一个比第一次画的大一点的圆;画一个比第二次画的小一点的圆。学生完成任务后,笔者引导思考:“为什么画出的三个圆大小不各不相同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经过思考,将目光聚集在了圆规叉开的两只脚上,认为两只脚张开的角度的大小决定了圆的大小。此时,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认识仍然停留于模糊层面。“那么,圆规张开角度的大小跟圆规两只脚尖的距离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追问与学生的回答,笔者相机引出了“半径”的概念。至此,学生通过画圆,体验到了圆的诞生过程并建构了“半径”的概念,理解了圆的大小跟半径有关。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必须舍得放手,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活动真正地从“经历”走向“经验”,通过亲自探究去实现知识的建构,通过平等的对话促进思维的碰撞与能力的提升。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及《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不是孤立和封闭的,而是互动与开放的,理想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互通、互融、互助的合作学习是当代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也被誉为“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学讲计划》也强调学生的学习特点表现在“五学”上: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而其中的互学、问学、“教”学,则恰好体现了合作的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合作意识,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能力。
比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笔者别出心裁,设计了让学生给圆柱做一件“外衣”的实践活动。任务的布置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于是,各学习小组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测量与制作的活动中,最终他们用提供的彩纸制作出了合适的外衣,“穿”在了圆柱身上;之后,笔者再要求他们给脱下来,并测量各个部件的边长或周长。其实“量身定做”外衣的过程就是他们理解圆柱表面积内涵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他们明白了圆柱的表面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形组成,其表面积就是三个图形的面积之和。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其实是一个平台,它为学生创设了观察、测量、思考、发现的机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圆柱表面积的理解,掌握了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合作学习效率,教师要遵循“优劣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勇于交流,乐于分享,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
数学家波利亚告诉我们,知识学习的最佳路径是学生的自主发现,这样对于规律、性质、定理的理解也最深刻,掌握也最牢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学生获取科学知识不能完全依赖教师的传授,而应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掌握的结果。两位大家的观点强调了对学生主体地位及学习规律的尊重。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勇于摒弃旧观念,贯彻新思想,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平台,给予他们充裕的时空,引导他们去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猜测、计算、归纳、推理等活动,在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去探索数学的奥秘,品味探究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比如,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认识二分之一”这个内容时,她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1/2吗?”问题的提出拨动了学生的思维之弦。经过一番思考,学生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根据所持意见的不同,班级里的学生形成了两大阵营。于是,吴老师将一些圆形纸片下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说法是否正确;然后,两大阵营各推选一名同学到台上以辩论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一番操作与辩论,学生达成共识:一个圆可以分成不同的两份,但分成的每一份并不一定就是圆的1/2,只有“平均分成两份”的时候,每一份才是圆的1/2。至此,“平均”这个反映分数本质意义的关键词开始纳入学生的头脑并得以建构。
吴老师的引导和放手是简单而又到位的,她用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拨云见日的操作与辩论,让学生发现了1/2这个分数的真正意义。这种自主探究让学生在知识与情感上都有了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