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2018-11-30 02:51:30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物流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物流教学模式

张 鹏 (泰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不仅在规模上保持了较快增长,而且质量上有了明显的提升,许多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在物流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助推了整个行业的创新速度,如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物流、运满满等平台创新了车货匹配的方式、考虑绿色物流的共享快递盒等。

实践上的快速发展和创新,给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物流专业学生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相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学术型大学而言,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内容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目前许多物流领域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材中的知识与实践有所脱节。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更加倾向于理论的传授,而忽略实践的应用。因此,如何创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培养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该理论的思想与目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度契合,因此目前许多学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付强(2014)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中引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提出了一种“项目导向—竞争驱动—互动合作”的型教学模式[1]。范存军(2014)从分析建构主义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的区别出发,针对《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创建了涵盖实训室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软件实验室教学等多元化的立体教学体系[2]。李鸿媛(2017)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设计了一种以进阶社群为知识构造场所的两阶段教学模式,并对教学实施的流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3]。黄红梅(2017)从运输类课程的特点出发,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进行了重塑与改革[4]。张宝友等(2017)针对《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现象,引入建构主义思想提出了“情景设计与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与协作—成果展示与反馈”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际教学对该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5]。

综上所述,目前有些学者已经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些具体课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论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参考。然而,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以下两点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一,目前的文献多围绕一门具体的课程,以整个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为分析对象,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目前的文献在理论教学方面多以掌握现有理论目标,如何解决理论落后于实践的情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 现有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1.1 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协同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首先是分配至各个课程当中,然后再通过各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共同完成培养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无论是教学安排、任务设计、考核方案等都相对独立,缺乏配合和协同。在行业实践中,一项工作或任务往往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由于课程间缺乏协同,多数教师仅根据本门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对于超出本门课程的地方多加以简化或直接舍弃,故许多综合类的实践任务很难走进课堂。

1.2 构建的项目往往与行业实践存在较大差异

虽然目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在通过挂职锻炼、横向课题、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由于物流行业发展较快,教师对行业实践的认知和掌握仍稍显滞后。这使得课程中所构建的任务并不能很好地模拟行业实践环境。此外,目前的许多物流教材中的理论和相关知识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脱节,围绕这些知识点所构建的项目往往也与行业实践存在差距。任务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路标,如果项目本身不能紧贴行业实践,则会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1.3 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学习,主动地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案例以及其他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实践任务以达到建构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的目标。为提高上课的容量,学生的自我学习一般是利用课后来完成。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缺乏自我学习的动力,在主观上许多学生并不重视,尤其是许多由团队完成的项目,每次总有部分同学并未积极参与,使得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水平。此外,在实践中还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尤其对任务相关资料的搜索和鉴别能力有限,常常无法快速准确地收集优质资源。

2 基于建构主义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2.1 加强专业课程间的教学协同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有两类:第一类为横向的联系,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装卸搬运”;第二类为纵向的联系,如“物流经济地理→国际物流→集装箱与多式联运”。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常用项目式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即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的项目,在实际操作中了解理论,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如上一节所述,实践中这些课程往往都是由不同的教师教授,不同的教师在设计各自课程的项目或任务时往往缺少交流与协同,使得项目的设计零而散,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项目设计时,根据各门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类型,加强协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法进行梳理,画出各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图;其次,对于存在横向联系的课程,在初期分别设计各自的项目,完成各自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搭建,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之间的联系节点,相关任课教师共同设计一个综合性的项目,不仅考虑各自课程的知识点,还要考虑不同课程知识点的交互。以“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装卸搬运”为例,初期可以各自设计项目,使学生分别了解运输的流程与运输成本的优化、仓储的流程与仓储成本的优化、装卸搬运的设备、要点和规范与装卸搬运成本的优化,而在后期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性项目,将运输、仓储与装卸搬运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了解运输、仓储与装卸搬运之间的交互关系,并能够站在整体的视角对三者的成本进行系统的优化;最后,对于存在纵向联系的课程,基础性课程的教师在设计项目时要考虑项目的可扩展性,为后续相关课程的项目设计留好接口,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项目的前后存在着延续性,在相同的项目背景下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从概括的面到聚焦的点。以“物流经济地理→国际物流→集装箱与多式联运”为例,在《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中设计一个关于主要港口分布的项目,在《国际物流》课程中则基于这个项目再设计航线规划的任务,而《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课程中则在航线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增设集装箱运输流程的任务,使得这一个项目能够贯穿整个纵向联系课程。

2.2 提升教学项目的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项目是课堂教学与行业实践的衔接点,即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获取行业相关实践能力。因此,项目是否贴近行业实践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如前所述,目前学校主要通过教师企业挂职,培养“双师型”教师来确保项目的实践性,但该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教师去企业挂职常是一个固定的岗位,具体职能比较狭窄,对于企业或行业的实际运营缺乏整体认识;另一方面,出于完成日常教学的需要,教师去企业挂职的时间有限,而且间隔也比较长,面对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仍然会出现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因此,需要做到如下方面进行补充。

首先,鼓励教师参加物流行业相关会议。高校教师一般注重参加学术会议,对于行业会议参加较少,而行业会议中众多企业汇集,讨论的多是行业中目前最新的问题、技术或模式,便于教师从宏观层面了解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因此,学校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其次,根据每位教师所教授的课程,鼓励教师有针对性的加大相关企业的调研和走访力度。通过调研和走访可以短时间接触大量的相关企业,而高校教师一般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充分了解相关企业的实际运营。最后,根据各自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对于一些核心课程的项目,建议采用“教师+企业人员”共同制定的方式,确保教学与实践的一致性。

2.3 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机制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更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与学习来逐步建构知识,所以“过程”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仍采用的是“30%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同时平时成绩也多为出勤情况。这样评价方式无法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机制保证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效果。首先,改变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分配比例,建议调整至“60%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以突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于平时项目完成过程的重视。其次,平时成绩不仅要分配到每个项目,而且需要进一步细化到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尤其要避免在团队项目中的学生“搭便车”行为。最后,对于考核方式的改变,要与学生做好充分的沟通,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对于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内心认可这样的考核方式。

2.4 优先培养学生资料收集与利用的能力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多数环节需要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但如前所述,目前学生这个方面的能力还较为薄弱。因此,优先培养学生资料收集与利用的能力有助于确保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首先,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文献检索与科研训练》课程调整至大二上学期开设。目前,多数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文献检索与科研训练》,但时间往往都在大四上学期或大三下学期,其目的是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帮助。但在实践中,学生从大二上学期开始接触专业课程,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备资料收集与利用的能力,所以建议将该课程提前至大二上学期开设。其次,向学生推荐一些行业相关的网站或公众号,如物流指闻。最后,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懂问老师”这句话在多年的教育中已经成为学生的心理惯性。在实践中经常发现,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查找资料自己解决,而是问老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引导改变这种惯性,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

3 总结

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指出了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协同、构建的项目往往与行业实践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等目前建构主义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从加强专业课程间的教学协同、提升教学项目的实践性、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机制与优先培养学生资料收集与利用的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1]付强.基于建构主义思想与KAQ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以《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4):177-180.

[2]范存军.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西南交大大学希望学院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4):161-163.

[3]李鸿媛.基于进阶社群建构主义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7,40(6):155-159.

[4]黄红梅.视点结构教学技术在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1):150-151.

[5]张宝友,孟丽君,杨玉香.建构主义思想下《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思路、目标与策略[J].物流科技,2017,40(7):149-151.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物流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4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09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决战“最后一公里”
商界(2014年12期)2014-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