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裕丰校区 蔡红玉
数学一直是小学教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小学阶段的数学主要为基础数学,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必须有效掌握这个阶段的数学知识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深入学习。内容虽基础,但对这个年纪的学生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有效地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传统教师教学讲解偏向于理论化,以自己的经验为主,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起来较为费劲,逐渐就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为了解决这个为题,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微童话教学,通过趣味性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仔细研究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的理论知识点,而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往往较为简单,例如,“加法”就是数字进行相加,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够理解为什么数字相加就是加法,这就会导致学生在解题时无法准确把握应当用什么计算方法,同时,教师简单向学生讲解“加法”的概念后,随即进行相关的训练,但很多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无法跟上教学节奏,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讲解理论知识点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微童话来进行引入,教师需要提前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解,选择合适的微童话故事进行结合,语句偏向于儿童化,通过这种故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
以我自己的实际教学为例,我在进行“加法”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就通过一个微童话故事来进行讲解“有一天上午,小兔子在花园里面摘了2朵花来装饰自己的房间,下午她又摘了2多花来装饰客厅,晚上小猫去小兔子家玩的时候说:‘哇,你家里有好多花呀,真好看!’小朋友,你知道小兔子家里一共有多少朵花吗?”当我用生动的语气把这个故事读给学生听的时候,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听得非常认真,当我提出最后的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积极思考起来,有的学生数手指,有的学生在纸上画了出来,这时再把实际的教学内容“加法”引出来,带领大家一起进行加法内容的学习。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这一课的知识点。
教学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教学训练巩固课堂知识,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教师通过教学训练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教材内容,根据训练结果对有关内容进行再次讲解。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训练的方法较为简单,往往就是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进行讲解,例如“长方形的长为3,宽为2,求长方形的周长。”题目形式较为直接,但也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失去听课的兴趣。因此,有效开展教学训练,教师可以利用微童话展现训练内容,既符合学生的心理,也可以增加教学的乐趣。
例如,我在进行长方形周长计算的相关训练时,就会有意地将题目进行改编:“王奶奶家里有一块菜地,奶奶想将这块菜地围起来种菜,这一天,王奶奶测量了一下菜地的长度是3,宽度是2,请问王奶奶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学生看到题目与之前的题目的形式不一样,一下子有了解题的兴趣,再仔细一读题目,发现题目的文字很容易读懂,顿时就有了解题的信心,纷纷拿出笔进行计算。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采用微童话进行教学训练时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年纪出发,针对年纪较小的学生,尽量选择一些趣味性的童话故事,而针对年纪稍大的学生,则需要注意故事文字的严谨,真正有效地发挥微童话的作用。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学生学习数学不单单是为了取得的较好的数学成绩,更是为了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却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将所有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却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生活,很多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并无联系,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将有关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利用微童话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时,可以有意地将童话的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在选择童话故事时可以考虑一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会遇到,如何将这个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教学时,有意引导学生联想生活,鼓励学生在以后生活中遇到类似事情时用课堂知识点尝试解决。
以《余数》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为例,我们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情况涉及余数的知识点,因此,这一课的微童话我选择了具有生活实际意义的故事:“妈妈带了20元钱去文具店帮小明买橡皮,并准备多买几块放在家里,商店老板告诉小明妈妈橡皮每块是3元钱,那么请问小明妈妈最多可以买几块橡皮呢?如果妈妈再拿出多少钱就可以再拿到一块橡皮?”这道题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联系,以这种形式呈现,有助于学生学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微童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吸收教材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解题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编写微童话故事时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以及与知识点的匹配性,避免生搬硬套,真正有效地利用微童话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