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出水金手镯风格与纹饰赏析

2018-11-30 03:56
文物天地 2018年11期
关键词:龙纹手镯样式

南海I号南宋沉船出水了4件镯身较粗、内径较大、质量较重、品相甚佳的金镯,从船只的发掘情况看金镯应为准备外销商品。金镯有西域的装饰风格,以及中土的龙头造型。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及西亚等地出土的带有异域特点的手镯,讨论兽纹、龙纹的发展变化,分析出水金镯的独特之处。

一、出水金镯概述

南海I号出水的龙纹手镯共有4件,其中图一和图二的手镯出水时间较早,也就是埋藏位置较浅,且花纹相同,被认为是一对器物。出水时其中一件表面附着凝结物较多,经过清洗后恢复纯金质地。金镯为椭圆形环状,外径约11厘米,两端较粗,向中间收窄,最粗处截面约2厘米,细处约1厘米。金镯开口两端有凸起,或为宝石座,配合两端錾刻龙头纹样做双龙戏珠样式。金镯两端为錾刻的龙头造型,可见眼睛、龙须、龙嘴,与镯身衔接处还有像鱼鳃一样的结构。镯身有对称的5组花纹,各组纹饰以方框整齐相隔,分别为篦点排列成的三角形纹样;根据立体位置分为上面、外侧面、下面三组的祥云纹、回字形纹和祥云纹;位于上、外侧、下面的折线波浪纹、莲花纹和折线波浪纹;分布于上、外侧、下面的祥云纹、回字形纹和祥云纹;以及篦点排列三角形纹。

图三金镯为椭圆形环状,内径约7×5、外径约9×7厘米,内侧光滑,上、下和外侧刻有花纹,对称分布,各组纹饰以方框相隔,开合处刻有一对龙头,可见龙嘴、龙眼、龙须、龙角,龙头后接一段龙鳞,接着是篦点排列的三角形纹饰,中间为波浪形枝蔓纹。

图四[1]金镯两端重叠,环身粗,向两头收窄,外径约为10×8、内径约为8×6厘米。两端为多面体金珠,表面有金圈装饰,或为宝石座,金珠后为金丝缠绕,为细丝扭成的金丝,其中一端金丝松开。镯身花纹有5组,对称分布,各组纹饰以方框整齐相隔,为篦点排列的三角形纹、枝蔓纹和花卉纹、折线波浪纹和枝蔓纹、枝蔓纹和花卉纹、篦点排列的三角形纹。

二、金镯的西域风格

南海I号为远洋贸易商船,其航线和去向还有待研究,推测可能驶向东南亚或西亚等地。而本文讨论的金镯造型粗犷,装饰简约,有着浓郁的异国风情,与南宋时期的金镯有较大差异,或可为其目的地提供一个线索。《中国古代金银首饰》[2]中介绍南宋时期手部装饰有单环或多环的臂钏,开口式的钳镯。这些器型南海I号遗藏里均有出水。书中说到的宋时钳镯普遍样式为开口式,扁身,分为宽式和窄式,可为素面而打作多道凹槽,或錾刻花卉纹饰。本文金镯镯身粗,口径大,有草原民族金器的特征,神似在成都展出的阿富汗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左右的羚羊手镯。该展览的金器为月氏草原游牧民族的遗存,羚羊手镯样式在温带草原地区常见,手镯两头为羚羊头部,四肢简约地交代在镯身的起伏位置,手镯整体两端宽,并向中间收窄,在羚羊的眼睛、关节等处分别缀有玛瑙和绿松石,镯身刻有毛发纹路,整体表现出奔跑的动感[3]。

另外有文章称这种圆环形状、有兽首装饰在开合处的器物形制为环形对兽样式,这种样式在欧亚大陆有广泛流行传播。其起源是斯基泰游牧民族,从动物争斗纹演变。一些粗犷的对兽样式手镯在公元前4世纪的墓葬有出土,这些兽首都用写实的浮雕方式表现,细节丰富。兽首样式包括金狮、金公羊、金牛、金马等。中国的环形对兽样式是外来传入的,大约在战国时期从蒙古、新疆等传入,之后在中国也发生了演变,辽代兽首出现扁平化和缩小化,注重在镯子身上錾刻花纹;宋代中原地区鲜少有两端装饰兽首的手镯,且草原风格的东西因为民族情结而被排斥;到了元代以后变得流行[4]。

图一

图二

图三

国内出土的西域风格的手镯有广东省罗定县鹤咀山南朝墓出土的金手镯,带有明显西亚装饰特征,手镯直径约7厘米,装饰有锤揲的四组神兽忍冬纹,神兽鳞爪清晰,神态生动[5];广东省遂溪窖藏出土的银镯,镯身较粗大,质量较重,饰有十字花连环纹,近似圆形,内径5.9、外径8.5、环截面1.3厘米,重295克[6]。该窖藏一同出土的还有刻有波斯文的器物及波斯银币,所以银镯或为西方的制式。

有人认为本文金镯内径较大,可能是脚镯。穿戴脚镯也许是阿拉伯人的习惯[7]。阿拉伯人的脚镯一般为圆形,两端成立方形的斜切面,可以做成空心或实心的[8]。莫高窟中隋代造像的装饰纹样受波斯文化影响,有粗大的方环形脚饰[9]。成都博物馆的阿富汗金器展览中也展示了一件黄金实心脚镯,镯子两端粗,向中间收窄,镯身整体较粗,素面简洁[3]。研究表明马来西亚土生女子曾经有带空心脚镯的传统,这种脚镯与南海I号出水的金镯类似。镯子两头开合处有凸起的球状造型,两球之间有金花镶嵌,与镯身连接处有金丝缠绕,镯身粗,整体椭圆形,这种造型和款式可能是受印度文化的影响,这种粗的金脚镯在当地过去也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10]。

图四

三、兽纹的应用

兽纹在古代是游牧民族的传统纹饰,并喜用金器装点身体,这种习惯也有传播到中原,逐渐改变中原以玉为主的风尚,秦代及以后的墓葬中开始出现金器,金、玉、青铜器的造型风格和形态都有相互借鉴,兽纹也广泛应用于各种材质的装饰中[11]。古代兽纹表现在玉佩上,常制作抽象的怪兽形态,造型手法夸张变形,能抓住最突出的特征[12],如蟠螭纹。宝鸡春秋墓出土的虎形佩,古典抽象,嘴和眼睛清晰标示出来,外轮廓柔和高雅,通体雕刻蟠螭纹及勾云纹[13];陈国公主墓葬出土的摩羯鱼形玉佩,雕刻的造型生动圆润,古雅,充满神秘色彩[14];出现兽纹的手镯有唐代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的金镶玉臂钏,其开合处及连接处均为相对的兽首,这件镶金玉镯有着西亚地区的工艺和审美特征,应为唐代工艺与中亚、西亚地区金银器制作工艺之间不断借鉴、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器物[15]。草原民族的器物风格也受到中原的影响,像契丹草原民族的金银器颇受唐宋风格影响,如辽陈国公主墓出土有双龙纹金镯,两端为龙首,开启宋代风貌[16][2]。古代表现兽纹的方式还有把执壶盖饰成鸡首、大象形状,或杯子通体雕刻缠绕凸起的蟠螭,其两爪还攀与杯口,头部伸出杯口沿上方,作探视状[17]。

四、龙纹的形制

中华文化崇拜龙,龙纹寓意吉祥与“和合”,在佛教造像中也多出现。龙纹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有C形和S形的演变,早期用在器物外形上多为线条流畅的C形,如红山玉龙、和商代的玉佩。描绘或雕刻装饰于器物上的龙纹有发展出团龙纹、盘龙纹等。黑石号的唐青花龙纹瓷盘有棕榈叶、菱形纹等具有伊斯兰风格纹样,结合云气纹,配合主体团龙纹,风格活泼,中西合璧,应为满足国外市场而定制[18][19]。龙纹发展至宋代艺术上更趋完善,并形成规范,如“三停九似”,包括角似鹿、头似蛇、眼似鬼、项似蛇、鳞似鲤等[20]。

五、双龙戏珠样式的流行

本文金手镯的双龙戏珠样式在宋代少见。双龙戏珠纹样受印度西北犍陀罗文化的影响,中国自西晋以来传入,流行于南北朝隋代。起初多用于菩萨项链装饰,后来发展用于装饰建筑和手镯等。寓意龙王水神带来适当降水,以及带来财富等[21]。双龙戏珠样式出现在手镯的装饰中当从元代开始流行,如元代墓葬中的双龙纹手镯,镯身为圆珠联成,镯首为龙首,龙首之间衔珠[22]。这种样式一直流行至清代,如首都博物馆藏清金累丝镶玉二龙戏珠项圈[3]。

六、南宋的远洋贸易

南宋海外贸易范围大,从南洋(今南海)、西洋(今印度洋)直至波斯湾、地中海和东非海岸,处于当时世界贸易的轴心地位。其时南宋俨然成为世界工厂。宋时的远洋货船除了船主,船员或当地居民也可以带着私活随船进行“集资贸易”[23],不排除船上有外籍水手清晰了解外国手饰流行风格,在国内定做并沿路进行出口贸易。

本文讨论的南海I号出水的金镯整体外形流畅,有着粗犷的金质镯身,表面却是浅浅的阴刻纹饰,龙头和龙鳞线条简约,表现力十足,透露出富贵有余的奢侈感,粗线条带来的庄严感,游牧民族豪爽的气概,又不失宋朝时代的清隽风格。镯身錾刻的几何纹饰均匀并富于变化,有韵律感,有着阿拉伯伊斯兰几何纹饰的意味。双龙纹饰开创时代先河,承载着吉祥的愿望。手镯佩戴在人身上,将突显尊贵和富裕。中国的器物历来充满神秘的东方色彩,因为贸易的发展而流布到海上丝路沿线的国家,不禁让人神往在过去交通和通讯的不发达的时代,这样的商品承载了多少生命的危险和对异国的向往有。

[1]王元林、肖达顺:《“南海Ⅰ号”宋代沉船2014年的发掘》,《考古》2016年第12期,第56-83页。

[2]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故宫出版社,2014年,第898、866、326页。

[3]成都博物馆官网www.cdmuseum.com。

[4]于奇赫:《图像背后:环形对兽样式的起源、传播与演变》,《创意设计源》2017年第4期,第19-28页。

[5]陈大远:《广东罗定县鹤咀山南朝墓》,《考古》1994年第3期,第26-30页。

[6]陈学爱:《广东遂溪县发现南朝窖藏金银器》,《考古》1986年第3期,第53-56页。

[7]王根明、李荣建:《阿拉伯人的风情习俗概述》,《中国回族学》2008年辑刊,第67-79页。

[8]蒋大鼎:《埃及民间服饰——米拉叶、面罩和脚镯史话》,《阿拉伯世界》1989年第4期,第68-69页。

[9]刘珂艳:《敦煌莫高窟装饰艺术中首饰纹样分析》,《装饰》2005年第2期,第84-85页。

[10]陈君伟:《马来西亚华族饰品的历史演变与特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硕士论文。

[11]黄翠梅、李建纬:《金玉同盟——东周金器和玉器之装饰风格与角色演变》,《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第44-60页。

[12]刘娜:《串珠饰品及其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艺术表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硕士论文。

[13]田仁孝、雷兴山:《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第10期,第1-14页。

[14]张倩:《辽代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首饰及其文化内涵》,《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4年,第51-55页。

[15]汪彦君:《唐代玉器上的胡风东渐》,《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68-72页。

[16]张景明、赵爱军:《论辽代金银器》,《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2期,第65-77页。

[17]谢涛、丁武民、周静:《成都市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文物》2000年第8期,第4-20成立。

[18]齐东方:《“黑石号”沉船出水器物杂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第3期,第6-19页。

[19]刘怡辰:《黑石号沉船瓷器的装饰纹样设计研究》,苏州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20]王冰迪、宋萍:《解析中国传统龙纹造型》,《艺术百家》,2010年S1期,第168-171页。

[21]李静杰、齐庆媛:《二龙系珠与二龙拱珠及二龙戏珠的图像系谱》,《石窟寺研究》第八辑,2015年,第202-254页。

[22]郭远谓:《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6期,第289-300页。

[23]葛金芳:《走向开放型市场的重大转折——兼论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路向的转折发生于南宋时期》,《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第80-84页。

猜你喜欢
龙纹手镯样式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手镯能减肥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一只翡翠手镯
失踪的手镯
设计感手镯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元代纺织品中龙纹的形象特征
皇太子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