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川 许兵
[口述前记]
李佳川,1962年10月生。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到政府部门工作后,曾任上海宝山区建委副主任、宝山区经委副主任、宝山区商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上海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指挥部规划土地部部长、虹桥商务区管理委员会规划管理处处长,负责商务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工作。
许兵,1968年5月生。2011年从部队转业至虹桥商务区管委会交通协调处工作,现任上海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指挥部交通协调部副部长、虹桥商务区管理委员会交通协调处副调研员,负责虹桥枢纽综合交通协调管理工作。
虹桥商务区是上海“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区域,其开发建设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目的是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国家会展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带动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助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2009年7月,市委下发通知,正式成立上海虹桥商务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我们这批人从各个方面抽调到管委会开展工作,真切地见证了虹桥商务区从无到有、崛起壮大的发展历程。
功能定位的层级式发展
开发建设虹桥商务区的计划,与上海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模式紧密相关。上海传统的产业布局长期东重西轻,即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在产业能级、就業人口数量等方面所占比重大。相较而言,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小,第三产业少,第二产业多,就业人口中白领少蓝领多等等。从产业布局来看,市委、市政府希望通过成功打造虹桥商务区,能够平衡上海的产业结构,提升西部的产业能级,增加西部的就业人口数量。另外,从城市发展模式来看,上海以往的城市发展模式像摊大饼一样,由中心城区向周边扩张,市委、市政府还希望通过打造虹桥商务区,能够使得上海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从浦东的“单引擎”驱动变成虹桥、浦东“双引擎”驱动发展。
虹桥商务区管委会被定性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把虹桥商务区打造成世界知名商务区,二是保障虹桥枢纽正常运转。实际上,在管委会成立时,交通枢纽已经开始建设,只需按照既定方案施行即可。在规划方面,围绕管委会的任务及其功能定位,我们就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梳理。
虹桥商务区的基本功能定位,经过了四个层级的发展:第一层级,在2009年商务区筹建之初,市委、市政府决定,要将虹桥商务区打造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面向国内外企业总部和贸易机构的汇集地,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第二层级,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此基础上,站在国家和长三角联动发展的角度,虹桥商务区被进一步定位为长三角的CBD;第三层级,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上海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关于虹桥商务区的功能定位新增了两句话,即“虹桥商务区是世界知名商务区,是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新引擎”;第四层级,2016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将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个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上海,其中虽然没有专门提到虹桥商务区,但对于进一步明确商务区的功能定位具有参考价值。截止到目前,虹桥商务区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以上四个层级。
另外,日前经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关于虹桥商务区的规划,我们认为有两项根本性的突破。第一,上海的主城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中心城,一是主城片区。虹桥商务区位于上海外环线以外,在原来上海城市分类体系中属于郊区。对此,规划提出,虹桥商务区不再是郊区,而是主城片区。第二,规划提出,虹桥商务区属于城市副中心。这两大突破表明,虹桥商务区未来肯定会按照主城区的模式进行打造。
再结合长三角在努力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上海是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我们认为,虹桥商务区对标的应该是目前世界五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一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纽约,二是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芝加哥,三是英国中南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伦敦,四是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巴黎,五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东京。因此,我们正在编制虹桥商务区的单项规划,进一步探索商务区在长三角城市群联动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中国规划院、上海社科院、江苏社科院等相关专家认为,虹桥商务区可以定位为服务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功能承载区,这也可能是商务区未来第五层级功能定位的发展方向。
区域“亮点”的打造
围绕虹桥商务区的基本功能定位,我们通过规划的形式落到实处。应当说,虹桥商务区的规划,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甚至某些方面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我们在2009年做商务区规划时,考虑到如果按郊区性质来做规划,肯定满足不了商务区的功能定位,所以我们决定在起步时就按照中心城区打造,规划的特点全都是中心城区的特点。比如,商务区核心区包括六大功能,即办公、商业、酒店、会展、文化、住宅,这些功能都是混合的。另外还有街坊小尺度,路网高密度,等等。
地下空间开发体现“高强度,大联通,等价值”特色。按照世界知名商务区的发展规律来看,虹桥商务区要想发展,一定要有足够的建筑体量来支撑。但商务区有48米的航空限高,向上发展行不通,所以只能转向地下延伸。虹桥商务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我们有时开玩笑地称之为“负海拔标高开发”,比如-6米、-9米开发。概括而言,地下空间开发的特点就是九个字——“高强度,大联通,等价值”。商务区核心区一期总建筑面积是170万平方米,我们把地下面积做到150万平方米,基本上达到1:1,这是“高强度”的含义。
“大联通”指的是,通过政府或企业投资的公共通道将所有商业地块彼此相通,相当于一个整体连通的地下城,从一个地块到达另一个地块无需绕路走地面。目前有些通道建设还在持续进行,待地下通道建好全部投入使用时,人们从T2航站楼下来,可以先到核心区商场里逛逛,再往西面一直走可以到达国家会展中心,非常方便。地下商业空间开发由开发商负责,但要符合规划要求。我们在土地出让时会明确告知开发商哪些标准是规划中要求必须做到的,例如标高是多少,连接通道在哪里,如果两家开发商之间的连接通道对不上是不允许的。开发商也应对此做出相应的承诺保证。如果出现开发商拿到土地后不按规划操作的情况,我们就会通过市规土局授权的方案审批权进行强制。由于开发商在商业开发过程中没有达到规划要求,其开发方案就不能通过审批。这些都是通过政府规划控制,以保证“大联通”的实现。
“等价值”指的是地下一层的商业开发价值要等同于地面一层。“等价值”是“高强度、大联通”的落脚点,如果实现不了“等价值”,那么一切都是空谈。实际上,经过具体操作后的地下空间效果比规划时更理想,已经基本做到了地下二层的商业开发价值也等同于地面一层。2016年,我们邀请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协会主席评估虹桥商务区的地下开发情况,他实地考察了区内所有重要地块后评价道:“虹桥商务区的地下空间开发,是世界范围内商务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典范。”他的这番评价让我们很受鼓舞。现在全国很多想搞地下空间开发的部门或企业都会来虹桥商务区参观考察。
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时,我们邀请专家团队研究商务区如何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经过研究论证,我们决定支持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照明、绿色交通等低碳发展,打造能源节约型低碳实践区。让核心区内所有建筑必须达到住建部要求的国家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超过50%的建筑要达到二星级标准,标志性建筑要达到三星级标准。同地下空间开发一样,这些要求在土地出让时就已经明确,要求开发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而且当时我们还提出一个指标:在虹桥商务区内建成的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上海同类型的甲级写字楼少10公斤。实事求是地讲,十年前就已经有这么高的要求,在當时看来确实是一大特色。目前管委会正在申报国家第一个绿色低碳示范区,这也得益于当年在规划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的良好基础。
当然,低碳经济的概念不单单指的是绿色建筑和二氧化碳指标控制,还包括低碳文化、能源体系等。虹桥商务区的能源供应采取的是区域冷热电三联供模式,使用天然气作为一级能源,代替传统的烧煤发电,天然气发电产生的余热为所有的办公楼提供冷热,区域集中供冷供热项目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可达80%。这样就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级能源方面减少了很多。因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我们率先提出一个碳生产率指标体系:在虹桥商务区内,每排出一吨二氧化碳,要产生7.6万元GDP。这个指标体系大体相当于2008年瑞士的最高水平。对比当时全国的平均值,这个要求已经相当高了。
“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功能的实现
在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紧密围绕商务区的功能定位,多管齐下,努力实现“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三大功能。
加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和运营,奠定“大交通”格局。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涵盖航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磁悬浮、城市轨道交通、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是轨、路、空三位一体的日旅客吞吐量110万至140万人次的超大型、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它的特性体现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大量的客流换乘,如机场—磁浮、机场—铁路、磁浮—铁路,以及所有各类交通方式共64种可能的连接和56种换乘模式。
这项特大型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建源于上海三大交通设施工程的整合。一是2005年虹桥国际机场规划调整,要新建候机楼和跑道,二是建设高铁上海站,选址原定在七宝,三是规划建设磁浮站,连接虹桥和浦东机场。当时如果把这三个项目都落实下来的话,就会将整个上海西部区域割裂开来。结合2010年上海将要举办世博会的契机,市委、市政府打算把区域交通进行整合,提出了建设面向全国、服务长三角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设想。虹桥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采用国内第一组365米间距近距平行跑道,释放了约7平方公里的土地,然后把虹桥高铁、磁浮站和虹桥机场整合在一起,虹桥枢纽最初规划设计的理念就此诞生。
为了配合世博会的举办,虹桥枢纽从2006年开始建设,包括前期规划设计报批等流程,时间紧,任务重,到2010年建成,总共花了三年半时间。节约出的7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后来虹桥商务区的雏形。当时我们打算利用虹桥枢纽的优势,把这片土地建成商务区。考虑到这块地太小,我们又把周边长宁、闵行、青浦、嘉定四区交界地段划进来,整合出86.6平方公里的面积。东起外环高速公路S20,西至沈阳—海口高速公路G15,北起北京—上海高速公路G2,南至上海—重庆高速公路G50,这就是扩展后的虹桥商务区进行开发建设的全部区域。
虹桥枢纽自建成以后,在运营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以往上海航空、高铁、地铁等各种运营方式都各为体系,我们将这些运营方式整合到一起。这种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是第一例,吸引了国内外很多人来参观。大家都认为换乘很方便,效果很好,对我们这种运营体制评价很高。交通运输部有关领导在调研中指出:虹桥枢纽的建设开创了中国枢纽建设的新阶段,在中国高铁枢纽建设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虹桥枢纽多式联运经验为全国交通领域服务水平的提升做出了贡献。2015年虹桥枢纽被评为“全国平安交通建设示范点”。
2010年3月16号,虹桥机场T2航站楼正式启用。当年7月1日,虹桥高铁站开站。整个枢纽设计客流规模为110万—140万人次/日,运营至今已有七年多的时间,客流规模呈现逐年增多之势。2012年日均60万人次,2015年日均85万人次,2016年日均96万人次,2017年日均客流达107.16万人次。尤其是2017年4月29日,枢纽客流达133.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当然,这还是在磁浮站尚未启用的情况下。磁浮站一旦启用,最高客流量肯定突破最初的设计。目前上海对外交通的主力是两场(浦东机场、虹桥机场)三站(上海火车站、上海南站、虹桥火车站)。其中,虹桥枢纽总客流量占有一半以上的比重,仅虹桥火车站一项的客流量就占到三站总客流量的60%。能够参与建设和运营虹桥枢纽,为上海的门户服务,我们感觉很自豪。
以大型功能性项目为抓手,全力打造“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是虹桥商务区成立时的功能定位之一。我们设想依托国家会展项目建设和高端会议展览业,以发展国际贸易业务为核心,通过汇集高端贸易人才和关键要素资源,促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平台建设,通过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和贸易机构落户,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标志性平台和以国际贸易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化商务区。根据实际经验,我们认为,为了打造新平台,呼应新形势,一定要抓住对区域有重要影响的大型功能性项目。国家会展中心项目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可以说,国家会展中心落户虹桥,不仅促成了“大商务”格局的确立,还将“大会展”功能进一步实质性提升。
国家会展中心项目启动前,中国沿海地区的大型会展中心只有南部(广州)的广交会,商务部希望在东部(上海)搞一个类似广交会甚至超过广交会的大型会展中心,再在北部(天津)搞一個。这样一来,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各有一个大型会展中心,有利于形成互相协调、各具特色、梯次发展的互动式会展经济发展格局。2010年,时任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与上海市委、市政府沟通后来到虹桥商务区考察。陈部长当时提出了在上海建设会展中心的思路。我们也认为如果能在商务区内建成一个大型会展中心,那么打造贸易中心新平台就有了关键抓手和重要载体。因此,管委会上下齐心,一定要把会展中心项目落在商务区。
陈部长当时提出两项要求:一是要把会展中心放到虹桥商务区的核心区,二是会展中心要占地1平方公里,这是硬指标,由管委会规划处负责选址。通过与长宁、青浦、闵行、嘉定周边四区积极沟通,我们调查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会展中心不能放在核心区内。因为当时核心区只有3.7平方公里,如果会展中心占用1平方公里,就只剩下2.7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种建筑体量肯定支撑不起世界知名商务区的功能。如果强行放入,那么打造世界知名商务区的计划就泡汤了。在随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我们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图上作业,在3.7平方公里核心区旁边再划定1平方公里,大体位置在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西侧,紧邻崧泽高架和嘉闵高架,连接G15沈海高速和G50沪渝高速,由此制定出3.7+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规划,在兼顾各方要求的前提下,终于让国家会展中心顺利落户虹桥。
今天,这个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的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以突破性的设计、完善的功能立足长三角、服务全中国、面向全世界,成为世界最具规模、最具水平、最具竞争力的会展综合体之一。可以说,依托国家会展中心,虹桥商务区的“大会展”功能定位和作用基本确立。
我们深知,除了交通枢纽和国家会展中心名声在外,还缺少其他大型功能性项目,如果要在整个长三角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建设区域型的功能性项目是必不可少的。近一段时间,我们在努力打造“海外贸易中心”和“长三角国际贸易展示中心”两大功能性平台。2018年1月10日,这两大功能性平台正式宣布成立并启动全面招商。其中,“海外贸易中心”旨在成为海外贸易及投资服务机构、组织集聚地,将吸引国外企业机构进驻,长期在这里举办相关的贸易展示和交流活动,拟规划总面积约17300平方米;“长三角国际贸易展示中心”旨在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别展示)、长三角优势企业及国内外创新技术的产品展览展示中心,将吸引长三角地区各类贸易企业入驻。其中国别贸易展示规划30000平方米的展示仓储空间,长三角城市发展及上市公司规划20000平方米的展示仓储空间,国内外创新技术产品平台规划10000平方米的展示仓储空间,共计约6万平方米空间。
另外,去年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我国宣布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时间是11月5日至10日。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争取,这一项目顺利落户虹桥。我们认为,进博会这个项目既是常年展,也是国家战略。有了进博会的带动和辐射,商务区发展会迎来重大机遇,这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商务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虽然博览会举办时间只有短短6天,但是要力争做到6+365,发挥每一天的作用。围绕这一项目,我们在制定商务区单向规划时积极谋划战略储备用地。一旦国家决定要把会展中心的效应放大或者有更好的功能性项目引入,我们首先要保证土地资源充足。
依托大型功能性项目,虹桥商务区国际贸易新平台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商务区招商引企成效非常明显,区域发展的效益得到初步显现。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商务区核心区范围内引进的企业注册资本金累计人民币189亿元,累计引进合同外资达到33.6亿美元。商务区积极引导总部功能、新业务板块等优质企业入驻,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有罗氏、壳牌、菲亚特等;区域性总部和地区总部有台达、冠捷等;长江商学院、伊顿国际教育集团已入驻;还有以阿里巴巴、唯品会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和以新华联金融等为代表的一批新金融企业。截止目前,主功能区入驻企业达到2300余家,其中外资企业已达100多家,跨国公司区域总部、上市企业、知名企业已有70多家。商务区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外向型发展特色正在加快形成。
应该说,“十二五”期间,我们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功能定位,全力推进商务区开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的目标。今后一段时间,虹桥商务区将更加主动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加强与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联动,坚持功能打造和品质水准,稳步推进开发建设,逐步朝着“长三角城市群联动发展新引擎”和“世界一流水准商务区”的发展目标迈进,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世界城市群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