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冲亚
[摘 要]
在主政大西南期间,邓小平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与西南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开展了统一战线活动。大西南时期邓小平统战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指导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的各项事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
[关键词]
邓小平;大西南;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
[中图分类号] D231/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11-0046-05
1949年11月至1952年7月,邓小平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肩负着西南地区解放、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在此期间,邓小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为指导,依据党中央的统战政策、法令和指示,从大西南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团结西南各民主党派、人士和民族,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政权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等一系列艰苦斗争,从而开创了西南地区的历史新局面。在统战工作中,邓小平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明确了西南地区统战工作的首要任务、基本形式和根本原则,并针对统一战线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针和对策,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一、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理论的内涵
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总路线总政策的一部分,是确保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作为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邓小平在主政大西南期间对无产阶统一战线进行了进一步阐释。
首先,邓小平从大西南地区的工作现状出发,严厉地批评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关门主义倾向,即在大西南地区的解放、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存在着单纯依靠工人农民,而不注意团结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的错误倾向。邓小平认为,关门主义严重不利于党的中心工作的开展,它不仅将进步力量、积极因素排除在党外,而且还有可能把他们推向敌人,成为反对党的力量。为此,邓小平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尊重党外人士,要把他们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纲领的纽带作用;二是部分党员干部缺少积极主动性,总认为统一战线工作属于短期的策略行为,“只是两年的事”,而且主要是由统战部门负责,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不能主动地经常地做好统战工作”。鉴于统一战线的重要性,邓小平强调各级党组织都要注重统战工作的宣传教育,既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加强统一战线是我党长期的工作”,还要清楚地知道统一战线“不仅仅是统战部门的事。各个部门都有统战工作”。[1]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党的统战工作朝着战略性、长期性和全面性的方向发展。
其次,邓小平从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经验出发,深刻分析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必要性。一方面,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保障,必须始终坚持不动摇。1950年6月,鄧小平在《克服目前西南党内的不良倾向》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并把它与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并列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个法宝”。邓小平认为,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程表明,凡是党能够把“三个法宝”很好地结合起来,统一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中,党的事业就会比较顺利地发展,否则中国革命就会遭受失败。针对党内存在的“革命胜利以后就可以抛弃统一战线”的错误认识,邓小平明确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之一。”[2]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统一战线,而且要进一步巩固并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过程。另一方面,邓小平认为“现在我们党内真正懂得统一战线问题的人还不多”[3],这主要表现为,有的同志虽然认识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但始终过不了“关门主义”“清一色”的思想关。例如,有的党员干部不服气党外人士的职位安排;“在工商业问题上,有挤垮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在农村工作中,拒绝与开明士绅、知识分子合作”。[4]实践证明,如果共产党员不能熟练统一战线工作,不懂得利用统一战线解决执政建设中的困难,那么就会严重不利于党的战略任务的实现。为此,邓小平强调必须长期加强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党员干部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再次,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出发,明确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本质。作为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理论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明确使用过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这个概念,他们认为,要想打破资产阶级强加在工人身上的枷锁,就必须团结起来“到处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5]。这里的“团结和协调”,其实就是统一战线的雏形。邓小平在主政大西南期间进一步阐述了统一战线的实质。1950年6月,邓小平在中共重庆市第二次代表委员会议讲话中首次提出:“统一战线是马列主义战略策略原则的具体运用,它的本质就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敌人。即使是中立一时、将来还可能反对我们的人,我们也要使其中立。”[6]1951年3月,邓小平在西南局第一次统战会议上再次旗帜鲜明地指出,“实际上,统一战线是党的路线总政策的一部分”[7],“统战工作有其策略性,但更主要的是它的战略性”[8]。这就说明,统一战线在性质上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科学理论,属于无产阶级政党总的路线、总政策的重要内容;在方法原则上,统一战线富于战略性和策略性,注意团结朋友、孤立敌人;在最终目标上,统一战线通过团结广大群众凝聚力量,进而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概括了统一战线的基本性质、方法原则和最终目标,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理论。
二、创造性地提出“团结四个朋友、
反对三个敌人”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为了实现自身解放和人类幸福而与其他阶级、阶层结成的政治联盟。这种政治联盟,既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无产阶级增强自身实力、克敌制胜的重要力量来源。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表明,统一战线的首要任务在于分清敌我界线,并在此基础上团结朋友、对敌斗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忠实的实践者,多年的革命经验使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只有广泛地团结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使党在大西南地区扎根立足。为了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团结朋友、分化敌人的作用,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生活和斗争中,第一件事就是分清敌我界线,对朋友要团结,对敌人要斗争。”[9]在邓小平看来,西南地区各级党委的首要任务就是分清当前的敌我状况,搞清楚哪些力量可以团结,而哪些势力又必须予以坚决地斗争。对此,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团结四个朋友、反对三个敌人”的科学论断。所谓“四个朋友”,就是指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而“三个敌人”则是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邓小平关于无产阶级朋友和敌人的理论划分并不是机械的,而是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一方面,邓小平认为“朋友的团结不是没有问题的”,由于利益、观点和立场的不同,不同阶级之间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有时甚至是比较激烈的阶级对立。因此,邓小平强调,在遇到事情时朋友之间不仅要学会用协商的方法以求合理解决,而且还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即使“遇有争执,也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获得解决”。[10]另一方面,对于无产阶级的敌人,我们不应该笼统地提出全部打倒,而要懂得采取策略原则,分化敌人营垒中的人。邓小平指出,对于那些曾经与党和人民为敌的人,党和政府既要严格执行“首恶必办”的原则,同时也要施行宽大处理的政策,给他们生存的希望。比如,“在分配土地时同样也分给地主一份,并保留其工商业部分不予没收”;“号召特务分子悔过自新,立功赎罪”;“告诉那些隐匿官僚资本、吞食国家财产的人赶快觉悟,对觉悟者免予追究或从宽处理”。[11]邓小平关于无产阶级“四个朋友”“三个敌人”的划分,不仅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相关观点,而且立足中国现实,形象地说明了共产党与其他阶级、阶层的关系,因此极大地推动了西南地区统战工作的开展。
三、指出加强无产阶级内部团结统一
是统战工作的基本前提
在主政大西南期间,面对新生政权立足未稳、社会改革艰难繁重和民族矛盾冲突加剧等一系列困难挑战,邓小平凭借着丰富的革命经验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关键,即加强无产阶级内部的團结统一。1949年9月,邓小平在《克服西南工作困难要掌握好三个法宝》的报告中指出,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主观力量准备不足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西南地区的工作异常艰难,但只要掌握好“三个法宝”,也就是内部团结、依靠人民和统一战线,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邓小平认为“三个法宝”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其中尤以加强内部团结最为重要。无产阶级只有加强内部的团结一致,全党才可能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为做好群众工作和开展统一战线提供组织准备。加强和巩固无产阶级内部团结统一,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第一,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团结统一。邓小平指出,目前在西南工作的干部来自四面八方,每位同志都带有不同的经验与作风,而能否使他们在思想和工作上保持一致、在生活上打成一片,关系着党在西南地区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为了消除种种障碍差异,使全党更加团结有力,邓小平明确要求每位同志都要完成思想上的“会师”。邓小平认为,要完成思想会师首先就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经验”,要取长补短,虚心请教;其次,要利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发现并改正缺点、卸掉思想上的包袱;最后,要坚决服从党的分配,做到“凡是根据党的需要,符合党的利益的工作,即使个人受到委屈,也应乐意去干”[12]。
第二,加强和巩固党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如果“没有工人群众,我们工作是做不好的”[13]。首先需要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针对大西南解放初期敌特匪患横行,人民群众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邓小平严肃地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巩固人民政权,否则就不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14]只有维护和巩固人民政权才能使经济迅速得到恢复,从而确保工人群众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其次,需要工人参与城市管理,体现领导阶级的价值和作用。邓小平认为,治理城市虽然需要依靠有专门经验的管理人员,但是“我们更需要依靠的是工人阶级。要依靠工人群众揭发贪污分子、特务。没有工人群众,我们工作是做不好的。如果我们不去依靠工人阶级,那就是一个根本的思想问题”[15]。实践证明,只有紧密地团结和依靠工人阶级,党才能在执政建设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从而确保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
四、科学论证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是开展统一战线的主要形式
通过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展统战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经验的高度总结。
在主政大西南期间,邓小平反复强调,全党同志都要学会利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展统战工作,他指出:“统一战线方法很多,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基本形式,也是我们团结大多数人的基本形式,不能看作是无足轻重的问题。”[16]举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一方面能够为民众参与国家事务提供合法化、规范化的渠道,确保民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有效表达;另一方面,还能使党和国家广纳民智、汇集民意,从而确保各项决策的科学性、适应性。
为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发挥其沟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原则和要求。首先,全党要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纠正关门主义错误。1950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川东区委扩大会议的报告中指出,西南地区在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关门主义,例如有的地区不够重视会议,流于形式;“许多地方都只是开一个大的座谈会而不是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还有的地区认为代表成分不好控制,应该由政府指派代表等等。对此邓小平强调:“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不仅要认真地开,而且要经常地开……这样才能团结更多的人士。”[17]其次,会议代表要体现出广泛性。邓小平认为各界代表的名额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选举,避免出现党政机关、工人或农民比重过大的情况,否则“实在不能叫各界人民代表会”。邓小平还指出要大胆地分配代表名额,即使采取平均分配也不会影响会议的性质和结果,因为“工人、农民、地主和资本家之间是有斗争的,只要能把选票即举手的数字把握住”[18],其他一切问题就能靠道理说服。再次,召开会议时要坚持民主原则,不能搞专断集权。要确保代表们在会上拥有充分的言论自由,能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邓小平强调,要允许代表们在会上讨论一切问题,让他们“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即使反动的只要说出来也好,因为这样才可以斗争”。[19]事实证明,采取会上讨论、会上解决的方式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一旦大部分问题在会上得到解决,代表们就会发挥他们在联系群众中的作用,促使群众积极地向无产阶级靠拢,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五、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
回答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
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无产阶级能否在各阶级的联合中保持独立性和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不仅决定了统一战线的性质、方向和前途,而且关系着革命事业的成败与否。
在主政大西南期间,邓小平高度重视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方法和要求。首先,在行动依据上,邓小平强调要严格遵守《共同纲领》以及中央政府发布的法令和指示。这是因为《共同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各民主党派、团体和各族人民代表共同制定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建国纲领,它不仅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目标,而且规定了社会主义时期内统一战线的性质、内容和任务;中央政府发布的法令和指示是党和人民的意志体现,一旦通过就会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强制执行力和法律效力,因此,全党在开展统一战线时都要严格遵守法律规范。其次,在领导方法上,要熟悉和善于运用《共同纲领》和中央政府的法规、法令。邓小平指出,目前統一战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共产党员不学习不运用共同纲领”,而党外人士却能“把共同纲领背得烂熟,在讨论工作和政策时,能够引经据典充分说理”。[20]结果在遇到问题时,共产党员往往是“瞠目不知所对,有的甚至最后拿出蛮不讲理的本事来”。邓小平认为,共产党员应该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党的政策法规,否则将难以“运用这些武器去团结和教育人民同敌人作斗争”,有时甚至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使党失去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最后,在思想作风上,既要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也要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邓小平强调,党的“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21]。如果党员干部的作风不好、态度恶劣,在领导上又出现了错误,那么人民群众不仅不会承认和“批准”党的领导,甚至还会把党赶下台去。因此,这就要求共产党员要时刻保持纯正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毫不计较的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在主政大西南期间,面对着大西南地区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复杂社会环境,邓小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思想指导,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巩固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不仅带领各界民众开创了西南地区的历史新局面,而且其统战思想中蕴含着的求是精神和创新品格,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2][3][4][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51.166.167.167.167.350.351.84.85.85.8.52.48.52.115.166.117.117.168.16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党的建设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