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

2018-11-29 09:05陈至立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上海群众建设

陈至立

我于1988年到1997年,先后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市委副书记。先后在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朱镕基、吴邦国、黄菊及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曾庆红等同志领导下,与刘振元、龚学平及金炳华等同志一起分管上海市的宣传思想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上海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重要时期。在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这段峥嵘岁月,真是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应上海党史办同志之约,我就上海九十年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作一简略回顾。

新机遇创造精神文明建設新天地

进入九十年代,上海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九十年代上海精神文明建设面临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

——受各种错误思潮影响,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存在许多模糊认识,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瓦解,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有的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党的领导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这就急需正本清源,以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和群众,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坚定信心。

——国门打开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趁机而入,享乐主义、金钱至上思想抬头,腐蚀着干部群众,甚至一些早已绝迹了的社会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这就需要狠抓党风廉政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克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现象;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努力形成政治团结安定,风气健康清新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大变革,对原有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形成了激烈冲击并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加上上海当时与全国一样都碰到了物价猛涨、某些物质匮乏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教育和正确的舆论宣传帮助人们正确看待打破“大锅饭”“铁饭碗”,职工下岗待业带来的暂时阵痛,帮助人们破除陈旧观念,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观念;帮助人们正确看待所碰到的暂时困难,了解党和国家为克服困难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增强信心、同舟共济、共度时艰。

——九十年代的上海站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浦东开发开放是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对上海的殷切期望,也是上海千载难逢的机遇。但上海一部分干部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知识结构、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与飞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有的盲目自满、眼光短浅、固步自封;有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有的在改革涉及到本单位利益时,缺乏全局观念,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甚至有抵触情绪。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通过宣传教育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广大干部党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敢闯敢试,以立志改革的决心、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上海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上海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和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形势对上海人民的素质和上海的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些单位办事“脸难看、门难进、话难听”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服务行业态度恶劣、效率低下并存在严重的行业不正之风,人民群众和外商对此意见很大,大大影响了上海的形象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反映行业不正之风的人民来信不时呈放在市领导的办公桌上,引起了高度重视。因此,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发动群众自我教育、积极参与,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九十年代上海城市建设的规模、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度、引进外资的力度都是空前未有的,这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涉及百万计居民,成千上万企业。这就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决依靠群众,广泛动员群众,引导群众识大体、顾大局;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广大群众知情、理解、支持,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上海重振雄风、创新发展而努力奋斗。

——上海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就不仅要有现代化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还必须有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科技和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和文化设施。但当时上海的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支持。这就需要从政策上、规划上、资金投入上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和支持上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使之与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相适应。

九十年代上海的历史机遇不但为上海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上海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加快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一方面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这样的新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精神文明建设为它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能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加快改革、扩大开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是九十年代摆在上海人民面前亟待研究、必须解决的崭新课题。

大调研擘画精神文明建设新蓝图

上海历届市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邓小平同志要求上海在本世纪末交出两份答卷,一份是经济建设的答卷,一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答卷。江泽民同志要求上海一定要在两个文明的发展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早在八十年代末,上海市委就针对一段时间有人提出为吸引投资应使上海的娱乐场所和夜生活更加“开放”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并一再重申“五个不”:不搞跑马场,不搞博彩公司和各种变相赌博,不搞赌场,不搞选美,不搞“三陪”和任何形式的色情场所。这“五个不”为上海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

九十年代上海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精神文明建设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形成了中共上海市委的有关文件并进行全面部署,把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一次大调研于1992年5月至8月进行,由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同志亲自部署并主持调研工作。他带队针对精神文明抓什么和怎么抓的问题,进行了70多天的调研,先后召开了30多次座谈会,广泛听取了人大、政协、老同志、区县、部委办同志、知识分子、基层干部和一线工人等各方面的意见。座谈会上,大家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精神文明建设在思想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有些人缺乏坚定的信念;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不少人的头脑中已经淡漠了,工作不积极,责任心差;三是从价值观念讲,相当一部分人信奉实惠,追求金钱。现在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可以归纳成三句话:金钱挂帅,私心膨胀,个人主义横行。道德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不讲社会公德,随地吐痰、上车不让座、打人骂人等现象到处都有;二是不讲职业道德,五十年代上海的服务质量在全国属第一,现在落后了;三是各行各业不正之风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熟人、有关系的处处可以开绿灯,反之处处受刁难;四是家庭道德存在问题,子女不肯赡养老人等等。

——目前社会上有些人精神不振奋,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信念信心不坚定。坚定人们的信念信心,一是要用科学的理论体系武装人们的头脑;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三是建立规范;四是进行扬善抑恶的宣传,宣传艰苦奋斗、改革开放的精神;五是重视行为实践,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生活,了解国情、民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现在社会上存在人欲横流现象。对严重影响精神文明的社会丑恶现象,如赌博、封建迷信、卖淫嫖娼,一定要坚决制止,坚决打击。

——上海人中有的有自满情绪,不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城市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是喜欢拿上海的长处比别的城市的弱点。有的人缺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要克服这种自暴自弃的心理,真正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上海人的文明程度还不高,自觉性还不强,缺乏进取心。要开展上海市民的自爱活动,推广市民自爱行为。要开拓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渠道,让群众在参与中提高自己。

——精神文明建设还没有完全落实到基层,两个文明“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仍然存在;精神文明工作缺乏规范的要求和目标,有些走形式和缺乏系统性。建设精神文明,思想要重视,目标要明确,任务要落实,人员要到位,作风要踏实,才能抓出成效来。

——要从时代的高度、战略的高度,使全社会形成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共识,这样才能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要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使每个市民都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和自己有关。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基层抓起,落在实处。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教育、文化三条战线相当重要。理论战线,要提倡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世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战线,要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形势,分析形势,进行生动的、有针对性的政治教育。文化战线,要正面引导,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人民认清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腐朽本质。

——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要结合上海的实际,制定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二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每年办几件实事;三是对少年儿童要从小进行爱国家、爱集体、爱劳动的教育;四是把党员教育好,带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五要加强立法,执法要严;六是新闻舆论要扶正祛邪;七要有精干的机构,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督促。

——精神文明要渗透到物质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我们制定政策,不仅要从生产经营考虑,而且要从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社会效益上考虑。精神文明建设要贯穿于日常工作中,要表现在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工作质量上。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

——要动员全社会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提倡“从我做起”。只要方方面面都来抓,办法自然会无穷尽。要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就要让群众了解情况,特别是要让群众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增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了解市委、市政府在为人民办哪些实事、好事,还有哪些困难。希望市委、市政府领导通过电视、广播讲话,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上海两个文明建设的情况,如果领导与群众沟通多了,群众对政府也就会更了解、更支持。

——要加强正面宣传,抓好舆论导向、政策导向,报纸要多宣传好人好事,发扬正气,少报道会议消息,特别是要多报道群众身边的先进人物。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当前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花大力气抓增强凝聚力,提高党的战斗力。建议:一、应加强对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传统教育。二、进行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三、加强党性教育。四、树立先进典型和榜样。

——要加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校外生活、优化社会环境。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需要进行国情教育和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要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在认真梳理意见建议和研讨的基础上,1991年12月,中共上海市五届十二次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

1992年3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万人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吴邦国作了重要讲话。

吴邦国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大变革,它给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解放思想,树立新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与社会丑恶现象作坚决斗争。要通过坚持不懈的“两手抓”,使经济更加富有活力,社会风气更加健康清新。

他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基本指导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完整地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

一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推动经濟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紧紧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会有无穷的生命力。相反,如果脱离了这个中心,游离于这个中心之外,就会变成“两张皮”,路越走越窄,会走到形式主义的死胡同里去。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效地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许多单位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住了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吸引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使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子越走越宽。

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促进改革和开放。上海各条战线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要求,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形势和任务都要求我们、尤其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开拓思路,不断探索工作的新路子。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有一部分同志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同飞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开放步子的进一步加快。要联系各自实际,举一反三,把这方面的问题议深议透,充分认识它的危害,为加快改革开放扫除各种思想障碍。全市有不少党组织正在积极而努力探索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通过宣传教育,使干部、职工普遍加深了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提高了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增强了职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信心、信念问题,二是精神状态问题,三是社会风气和职业道德等问题。要通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振奋精神,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他强调,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克服形式主义,真抓实干,讲求实效。抓落实就要抓领导、抓队伍;抓典型、抓导向;抓基层、抓“细胞”。

会上,我对具体工作作了部署。一是进行形势任务教育,看形势、明任务、学先进、鼓干劲。二是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鸣锣开道,话改革、转观念、知政策、促创新。三是以职业道德为重点,议形象、讲职责、抓管理、倡新风。四是严法纪、除“六害”(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利用封建迷信骗钱害命;聚众赌博;制作、贩卖、传播淫秽制品;吸食、制作、贩卖毒品等和社会主义制度绝不相容的社会丑恶现象)、煞歪风、保安定。

这次大会对九十年代上海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许多创新和创造,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1995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来上海视察时说,上海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内容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把精神文明渗透到了各个方面,跟群众的学习、工作、文化生活、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上海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是动了脑子、下了功夫的,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1995年,在黄菊同志主持下,上海再次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大会,并制定了《上海市1995—1997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提出了这一时期整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规划》提出,上海市民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良好的道德,创业的精神,遵纪的习惯,文明的举止,丰富的生活,健康的身心”;整个城市要整洁有序,安定和谐,充满朝气和活力。市委、市政府还根据上海特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新特点,提出以加强社区建设为载体,把精神文明建设同强化社区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发展社区文化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努力使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996年4月12日,为了迎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讨论了精神文明建设调研工作。从5月开始,黄菊和其他市委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这次调查研究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各级领导重视,一把手亲自抓,带头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二是范围广,规模大。据统计共召开各类调研座谈会、理论研讨会2000多次,发放各类问卷10余万份,完成调研总报告34份、专题报告102份。三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相互交流,密切配合。四是边调研、边整改,推动工作,使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中央全会精神和上海开展调研的情况,1996年12月5日,市委六届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了今后五年和十五年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体现了上海的特点,注意长远目标与阶段性工作相结合,整体部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先进性要求与普遍提高相结合,既有理论性、思想性,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意见》集中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进一步统一了全市干部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把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又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的智力支持。同年,上海成立了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办公室,解决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问题,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上海在实现了“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后又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个五年的大发展并准备昂首阔步踏入新世纪。新的形势和任务给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要求上海人的素质和上海城市文明程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讨论提升上海精气神

“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大讨论是一次规模大、群众发动面广,影响深远的宣传教育活动。

1991年12月11日,上海《解放日报》一版头条刊登了读者来信,建议针对上海人的素质不适应改革开放形势要求问题开展“九十年代上海人”讨论。之后,读者纷纷投稿,每天二三十篇不等。《解放日报》还收到许多读者来信来电,对讨论表示赞赏和支持。大家一致认为“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的市民大讨论,非常及时,非常必要。认为这场讨论是推动上海工作的一個契机,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一个“抓手”,花大力气搞好这场讨论,非常需要也很值得。

1992年3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充分肯定了这场讨论,并提出要通过“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的大讨论,发扬上海人的优良传统,提高全体市民的素质,树立与上海这个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相适应的良好形象。

《解放日报》连续组织了28场有较高质量的专题讨论。上海电视台从6月份开始组织拍摄并播出了18集专题讨论片。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青年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自8月5日起刊播出稿件近百篇。

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联合发文部署大讨论工作,各部、委、办,区、县紧密结合本系统、本地区的实际,举行“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演讲辩论大赛和大讨论。

这场讨论历时一年,有数十万群众参与。参加征文、讨论的,有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也有90岁的老人。著名新闻工作者赵超构同志生前最后一篇文章,就是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关于“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的讨论感想。

这场讨论突破了年龄界限、职业范围,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在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地位作用。讨论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主题: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提高上海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这场讨论之所以能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反映了1300万上海人民要求振兴上海的愿望和急起直追、后来居上、当好“龙头”的决心。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自我教育和自我动员活动,使上海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极大地激励了上海人民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这次讨论历时一年,持续不断,逐步深入。大讨论本身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机关干部、里弄居民等各行各业都参加了讨论;其深度在于是从时代对上海人的要求提出问题,对思想解放、观念转变、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素质提高等诸多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正如吴邦国同志所肯定的那样,“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讨论,有一定声势,也有一定深度,因而變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三,结合实际,推动工作。这次讨论不搞空泛的议论,而注意密切联系实际。讨论从人的素质提高、改善“窗口”形象、转换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表扬先进人物、克服薄弱环节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极大地吸引了群众的关注和参与,使讨论充满生气和活力,推动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

第四,增强了上海人民的责任心和凝聚力。“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问题一提出,很多市民就在想,我作为一个上海人,在上海这个城市生活下去,哪些方面还要提高。如果说前几年上海有少数人的口头禅是“混”和“搞不好了”,现在就不大敢混了。通过大讨论,上海人民进一步认识到九十年代上海的宏伟目标对上海人素质提出的高要求,增强了责任心和自豪感。这次大讨论,使正气上升,精神振奋,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起到了有力的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大讨论产生了可喜的思想成果。讨论中大家对“上海人形象”形成了一些共识,初步归纳为4个方面、16个字,即“文明礼貌、勤奋高效、胸怀大志、开拓创新”。

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基本要求,说起来容易但要普及却不那么容易,全市1300万人都能做到文明礼貌,就更不容易。讨论中大家用各种办法来普及文明礼貌的意识、语言和行为规范。如:上海钢铁运输公司提出讲话多说个“请”字,接待多一个“礼”字,抵制歪风邪气多一个“敢”字,对待公物讲一个“爱”字,生产过程不忘一个“节”字,环境面貌多一个“美”字,这都是群众性的语言,通俗好记,容易普及,入情入理,容易接受。

勤奋高效。长期以来,上海人以勤奋高效的辛勤劳动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改革开放时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上海人更需要发扬勤奋工作、勤奋学习的好传统。大家深深认识到,九十年代是上海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时代,发挥上海“龙头”作用的时代,向建成“三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时代,如果不勤奋学习,不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懂市场经济,不懂国际法,不会外文,不晓得谈判技巧,不晓得怎么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等等,即使过去很能干的人,在新形势下就是想干也干不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企业机制转换,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工人也必须及时掌握新技术,甚至改行转岗。因此人人都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掌握新的本领。讨论也总结出这样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为了您的将来,抓紧学习”。快节奏、高效率本来就是上海人的特点。在新的形势下,上海人更懂得“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明白在新的体制下,上海人必须保持和发扬高效的好传统,才能保证个人、企业、机关高效工作和运转,才能使上海成为一座高效率的城市。

胸怀大志。历史赋予了上海难得的机遇。上海人民任重道远,使命光荣而艰巨。九十年代的上海人,不能碌碌无为,不能庸庸无建树。上海人是很聪明,也很勤奋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虽有聪明才智却胸无大志;虽精明却不“高明”。通过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即:要克服有些上海人身上存在的那种“小市民”“小作坊”“小儿科”的心态和作风,代之以大手笔、大气魄、干大事业的雄心壮志。领导干部要胸怀大志,把事业往大里做;就是个体户,也要想办法扩大和发展生产,把事业做大,而不能“小富即安”或把企业吃掉、消耗掉。还要有博采众家之长,欢迎四方来客,互惠互利的广阔胸襟。总之,要有工作创一流的决心和信心;要有敢于进入国际市场争高低的勇气和胆识;要有培育一批世界级著名企业、公司和世界名人而闻名于天下的雄心壮志。

开拓创新。多年来,上海人一直被一种观念所束缚,那就是上海“不为天下先”。上海人这种长期在旧的经济体制环境中养成的行为规范和心理习惯,有其优良的一面,如比较守纪律,讲信用,顾大局,有风格;但也有其不合时宜之处,如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过于谨慎,闯劲不足。这种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难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要求。邓小平同志多次要求上海要把握住历史机遇,认准了的事情要大胆试,大胆闯。讨论中人们形成了共识,即历史把上海推向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就是要“敢为天下先”,不为也得为,“龙头”就要先动,否则当不了“龙头”。因此,上海人必须有开全国风气之先的勇气,别的地方做不到的,还没有想到要做的,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上海人就要想到,就要敢做。这就要解放思想,要换脑筋,要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想、新观念,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可以说“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它使上海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九十年代上海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多彩活动深入促进“两提高”

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动员、大力推动和精心部署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把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了群众的学习、工作、生活、道德教育及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并创造了许多有效载体和自我教育、自我参与、自我提高的活动方式。一些精神文明活动深入基层,搞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深受群众欢迎,取得了显著成效。

——广泛开展“三学”(学科学、学知识、学技术)活动。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广大市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顺应改革潮流和广大职工群众重新学习的迫切愿望,1993年开始,上海组织开展了“学科学、学知识、学技术”活动。“三学”活动吸引了200多万职工参加到各类业务培训和学习中来,通过“自愿、自费、业余”学习,掌握了新的本领,增强了竞争能力。1994年上海举办了属全国首创的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参加的职工有近15万人次。这之后每年都举办这项考试,参加人数逐年递增。随着双休日的实行,上海还举办了各类职工周末学校,满足市民的学习要求。“三学”活动对上海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净化社会风气,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开展“百万市民看上海”活动。1995年开展的“百万市民看上海”活动是一次有组织的大型参观活动,前后参与者有数百万人次。上海第一个“三年大变样”以后,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百万市民看上海”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市民看到上海的巨变,看到自己的奉献,增强自豪感和信心。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下,活动从“居民看上海”发展到“郊区农民看上海”“大学生看上海”“老红军看上海”“老知识分子看上海”“小上海(无锡人)看大上海”,后来又扩大到外地人和外国人也来看上海。在“看上海”中,深刻感受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感受改革开放给上海带来的“三年大变样”,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上海,进一步增强了振兴上海的信心和决心。

——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八十年代初,上海就以提高职工素质,塑造企业形象为主线,开展了创建文明单位的活动。1987年市文明委制定颁发了《上海市文明单位管理条例》,1991年市委、市政府批转了这个条例,并明确指出,文明单位是基层两个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称号。上海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从城市到农村、从基层到机关、从国营大中型企业到三资企业蓬勃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加入到创建活动中来。

——开展“窗口”行业全行业达标活动。一些外国朋友和外地客人来上海,常会在“窗口”行业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有的甚至写信给市领导讲述他们在上海的一些不愉快经历。因此整治行业不正之风迫在眉睫。通过“抓‘窗口、抓环境”活动,人们深刻认识到如果不把“窗口”建设好,不把服务质量搞上去,将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损害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为此,在全市各个行业大力倡导5句话,即“文明礼貌使您添风采,称职工作使您增自信,周到服务使您受尊敬,热情助人使您更快乐,勤奋向上使您永充实”。“两抓”活动明显改善了“窗口”服务质量,改善了上海的城市形象。

服务行业是服务全体市民的,良好服务要全覆盖才能使群众普遍受益,光靠几个先进典型是不够的。因此,在抓“窗口”、抓环境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与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窗口”行业要逐步做到规范服务、全行业达标的要求。煤气、邮电等14个行业先后成为上海市全行业达标的新风行业,推动了全市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优良风气的形成。

——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活动。随着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大家都希望生活安定方便,环境优美舒心。但與这种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民小区的学校、医院、文化等设施跟不上;公交站点、煤气、电话、邮局等公用事业设施不配套;粮油店、菜场等商业服务网点不齐全,给群众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一部分居民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与良好的居住条件不相适应,崭新的楼道堆满破烂,草坪绿树间垃圾成堆,水道堵塞,粪便冒溢。阳台也被封得五花八门并堆满杂物,破坏了整幢大楼的外观。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因势利导,组织居民群众开展以“环境整洁优美,社会秩序安定,社区服务全面,邻里关系和睦,文化生活丰富”为标准的文明小区创建活动。截至1995年,上海创建了3个全国文明住宅小区,39个市级文明小区,170多个区级文明小区。群众安全感日益增强,市容环境得到改善,居民生活祥和安定,心情更加舒畅。

1993年3月,首届东亚运动会在沪举办。市文明委、市建委、绿化委、科委、东方电视台等部门和单位联合开展了“迎东亚运‘优美环境评选活动”,号召市民共同努力,以“净化、绿化、美化”的市容环境面貌,迎接东亚运动会的胜利举办。这次活动提出的“让房屋穿上新装,让阳台布满鲜花,让道路展现新貌,让围墙吐出芬芳”的形象口号深入人心,有力地推动了文明小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优美阳台”、“优美房屋”和“优美路段”的评选,上海城市环境和居住小区的生活环境展现出一派新气象。

——广泛开展“七不”(即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活动。上海市政建设速度空前加快,一批现代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部分市民社会公德水平跟不上,在地铁、机场、车站、广场等新设施内随地吐痰、乱扔脏物、损坏公物、破坏绿化……反映出市民素质相对滞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很不相称。针对这一情况,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七不”活动,引导市民“大家从我做起、遵守‘七不规范”,并整理公布有关地方法规,明确处罚措施,要求从小事做起,从基本行为规范做起,从我做起,扎实提高市民素质。这一活动不仅得到了全体上海市民的热情赞同,连同外省市来沪的同志也都积极参与,效果显著,影响深远。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中宣部组织的“五个一”工程,上海连续几年名列前茅。上海国际电影节、艺术节、电视节等大型文化活动连续成功举办,为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添上了浓浓的文化色彩。社会各界在扶持、普及高雅艺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民乐普及演出达300多场。上海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成绩显著,上海影城、东方明珠电视塔、东海影视乐园、解放日报大楼、上海广播电视国际新闻中心、上海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大剧院、八万人体育场、上海书城等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先后建成,为上海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上海建设一流文化奠定了基础。

——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为了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上海大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美的旋律·外滩音乐会”“新世纪广场音乐会”构成了外滩绚丽的文化风景线;“千人小提琴合练”“百架钢琴合奏”的特色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市民和学生前往参与和观看。仅外滩广场音乐会就举办了88期,有20多万观众参加。这种固定的、免费的、经常性的广场文化活动,成为许多市民和游客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改革开放中上海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浓郁的文化氛围。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用好载体,善于找到与群众要求相一致的切入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就会深入人心,就会长上“翅膀”,进入“航道”,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果。

“两手抓”让东方明珠更璀璨

九十年代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经验和做法。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与错误思想作斗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只有“两手抓、两手硬”,才能保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方针的落实,才能引导人们转变观念,顺利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海市委领导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很强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在经济建设任务繁重的时候,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的决心不动摇;在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不动摇;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同时,坚持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不动摇。

——必须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坚持“一把手两手抓”。一是一把手亲自抓调研、抓动员、抓工作部署,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自觉把市委的工作部署变为落实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二是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上海成立了由书记为主任,市长和分管书记为副主任的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各区、县、局和委办也都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为负责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的权威性和综合协调能力。三是将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党政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并作为对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四是加强党对新闻宣传工作和理论工作的领导。自1988年9月起,市委建立了理论工作者双月座谈会及新闻界季度座谈会制度,市委主要领导亲自主持会议,通报有关情况并听取意见建议。这项制度历时十余年从未间断,数百知名学者和新闻界骨干出席过座谈会,大大密切了党和理论界及新闻界的联系,保证新闻工作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理论工作的正确方向。

要建设一支作风好、效率高、有战斗力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队伍,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找准与生产、经营、管理、改革紧密结合的切入点,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与改革和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同步发展,取得实效。

——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抓起,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吻合,把群众关心的热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使精神文明建设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坚持为民办实事,依靠群众的自觉支持与广泛参与,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必须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導作用。先进人物、先进思想是吸引、鼓舞、引导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用群众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来教育群众,是教育和引导群众的有效方法。因此,树立典型,发扬正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市大力宣传曾乐、徐虎、包起帆、马桂宁等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极大地弘扬了社会正气,提高了人们抵制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的自觉性,有力地激励了人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为振兴上海而努力奋斗。

——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上海的大众传媒认真贯彻党的宣传方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大力弘扬正气,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始终热情宣传、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海新闻单位为配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表了大量社论、评论及集中的宣传报道,彰显了上海新闻媒体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为形成强大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社会心理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必须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要虚事实做、虚实结合,重在建设、注重实效。早在八十年代末,上海市就使用财政、税收等杠杆,支持上海文化事业发展。“文化经济政策”成了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方略,并且带来巨大效益。1988年起,上海市对部分新闻影视单位先后实行了“零承包”政策,即上缴市财政所得税全额退返,此后逐步完善为文化系统列收列支的税收优惠政策。这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

上海还成立了文化发展基金会,建立了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出版基金及各类专项文化基金,十年中资助文化项目300余项,由此诞生了一批优秀戏剧、音乐和图书。以出版基金为例,基金设立前,上海理论界强烈反映“出书难”,出版基金设立后一大批优秀理论专著得以资助出版。三年后则出现了因书稿水平不够高预定资助数额用不完的现象,“出书难”变成了“写书难”。

上海各区县、各系统都建立了各种精神文明建设基金,宝钢、石化等企业也纷纷建立专项基金支持精神文明建设。据统计,“八五”期间,上海市除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外,还新建、改建、扩建了25个剧场、14个图书馆、47个文化馆(站)、1个美术馆和2个博物馆。各县也初步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开创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使上海这颗东方明珠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上海以高度的文明、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责任编辑:晏蔚青

猜你喜欢
上海群众建设
寒露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