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志军老师的“陌生化教学”

2018-11-29 09:24熊莺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志军铁罐陶罐

熊莺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十年前,在易志军老师还没有将其教学定名为“陌生化”时,他就已经自觉地将“陌生化”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融合与互通,开始了对“陌生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那时,我们同在一个办公室,我特别爱转过身去和他交流,因为他有层出不穷的新奇的点子,昨天是“整组预习”,今天是“花式听写”,明天又是“飞速检测”……带给我无尽的惊喜。

那时,我们同教四年级,还是隔壁班,我经常上完自己的课就搬个凳子去听他的课,也经常在路过他教室窗口时停下脚步——因为他的课堂似乎有种魔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也吸引着我。

志军老师的课是逗号,屡屡欲擒故纵,把学生导引到一个新的视域、一个新的高度,使他们既“入乎其内”,更“出乎其外”。

如《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

师:请仔细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写了什么。

生:这段话写了爬山虎的脚。

(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故意将脚的位置画反,将颜色涂错,将细丝的数量减少。)

师:请大家先看看老师画的

爬山虎,然后对照课文再读读,看看老师画对了没有。

生:你把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画反了,应该是在叶柄的

反面。

生:你把脚的颜色涂错了,

书上说它的颜色是嫩红的。

师:(将颜色和位置改正确)现在正确了吗?

生:正确了。

师:可不要太相信老师,再

仔细观察图,认真读读课文。

生:我发现了!老师把细丝的数量画少了,应该是六七根。

师:同学们真不错!经过仔细观察老师的画,对照课文这么读几遍后就发现老师画错的地方。作者也正是这样细致观察后才描写得这么准确的。再来读读这段话,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爬山虎的样子。

在教学中,志军老师以一幅故意画错的简笔画将原本熟悉的教学活动“陌生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反复读课文,对照简笔画找出错误之处,从而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真切地感受到正是作者坚持长期细致的观察,才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写得这么具体、准确。一幅简单的简笔画背后,体现的是教师观照儿童的意识,提高课堂实效的意识,实为不简单!

志军老师的课是叹号,往往一唱三叹,出新出奇,充满挑战,充满陷阱,充满刺激,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如《忆江南》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读完整首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江南的景色非常美。

师:说得真好!江南的景色美在哪儿呢?你能用词中的句子来说说吗?

生:美在“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美在“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还美在“风景旧曾谙”。

师:是啊,这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呢?难怪作者说——

生:(齐)能不忆江南?

师:如此美好的景色,词人用三个字高度概括了,那就是——

生:江南好!

师:让我们合作来读读这首

词,读出江南的美景。江南好——

生:(齐)风景旧曾谙。

师:江南好——

生:(齐)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江南好——

生:(齐)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江南好——

生:(齐)能不忆江南!

在教学中,志军老师并没有过多的讲解,更没有逐字逐句地古今对照解释,只是师一句、生一句,一唱三叹。虽然只是初次读词,但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全新的朗读方式、一种特别的体验,如有磁力一般,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在这种一唱三叹之下,江南的春景之美、语言的节奏之美,不言而喻。

志军老师的课是问号,常常故作悬念,将熟悉的变得陌生,将普通的变得神秘,将陈旧的变得新颖,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如《杨氏之子》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师:你们看,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你们觉得,这白雪纷纷何所似?请把你们的巧妙语言写下来吧!如果想尝试文言文的话,工作纸下面有一些提示。

(生练笔,师巡视。)

师:刚才老师在教室里走了一圈,发现不少同学出语不凡。老师请几个同学上台,咱们也当一回谢太傅来问问他们。

生:(齐)白雪纷纷何所似?

生:宛若鹅毛满天飞。

师:惟妙惟肖,此儿甚聪慧也!再问!

生:(齐)白雪纷纷何所似?

生:仙女撒花差可拟。

师:自信满满,善哉善哉!

再问!

生:(齐)白雪纷纷何所似?

生: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忽如一夜春风来——

生:(齐)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汝等妙语连珠,实乃甚——

生:(齐)聪慧也!

师:你们知道年仅十岁的谢

道韫是怎么回答的吗?

生:不知道。

师:想知道吗?

生:(大声)想!

师:(手举《世说新语》)书中自有黄金屋。自己到书里去寻找答案吧!下课!

在教学中,志军老师没有直接推薦原著,而是精选了其中的一个故事,并在故事的最精彩处留白,让学生去猜想、练笔。这样一来,既让学生进行了语言实践,过了一把文言文的“瘾”,又让学生真正“钻”入其中。更高明的是,在学生急切想知道原著内容时,教师故作悬念,让教学戛然而止,只是向学生推出原著,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志军老师的课是省略号,每每抛砖引玉,引得学生跃跃欲试、欲罢不能,在自主的阅读和探究中,全身心地沉浸到文本的言语与情意空间中去。

如《陶罐和铁罐》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师: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铁罐非常傲慢无理。

生:我觉得铁罐仗着自己坚

硬,非常自大。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

么,你们是从哪里体会到铁罐的傲慢与自大的呢?

生:我从“懦弱”感受到铁罐的傲慢。

生:我从“我感到羞耻”感受到铁罐的傲慢。

師:有道理!老师把这句话稍微改一下,你们看,发现了什么?(将两个“东西”改为“陶罐”)

生:你将“东西”改为“陶

罐”了。

师:结合上下文,这里的东西的确是指“陶罐”呀!这样改合适吗?

生:不合适,原文更能说明铁罐的傲慢无礼。

师:体会得真好!那么,你们知道陶罐到底是怎样的“东西”吗?

(师出示关于陶罐如何珍贵的资料)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陶罐比铁罐珍贵多了,铁罐居然还自不量力。

生:原来陶罐这么有价值,铁罐实在太傲慢无知了。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从铁罐的语言感受其傲慢,本当算得上是“功德圆满”了。可贵的是,志军老师在此时抛出了一个几乎所有学生都很难注意到的问题“陶罐到底是怎样的‘东西”,虽说教师只是拓展了一小段资料让学生阅读,可此时学生一定是怀着一种极大的兴奋与好奇来阅读。从学生的回答也不难看出,阅读之后,学生的感受更加丰富了,也更加深刻了。

这样的例子,在志军老师的课上比比皆是。

我欣赏志军老师的课堂,因为那儿闪耀着智慧的亮光,充盈着生命的张力。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兴味盎然地听,神采飞扬地说,声情并茂地读,酣畅淋漓地写……40分钟转瞬即逝,当下课铃响起时,我看到的是学生不舍的目光。

我羡慕志军老师的学生,他们的语文课每节都是新的!他们可以做纯粹的儿童,在熟悉的地方看陌生的风景,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中满怀探秘的喜悦,始终保持原初的学习动力而不衰减。他们是幸福的!

这,就是易志军老师倡导与践行的“陌生化教学”的魅力!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志军铁罐陶罐
陶罐(外一首)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神奇的“魔力语”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对话显“品格”
值钱
自制陶罐
《陶罐和铁罐》告诉了我们什么
当好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