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支点建设研究

2018-11-29 11:01杨秀平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福建省一带一路

杨秀平

摘 要:福建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占有重要位置。本文根据“一带一路”支点建设要求,立足福建省区位优势和现实基础,针对目前福建省对支点建设认识不到位、经济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海洋经济发展滞后等现状,提出加强顶层设计、避免经营风险、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合理利用“海上福州”、发挥海外侨胞作用、发挥高校优势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 支点建设 福建省

“一带一路”以经济贸易为载体、互联互通为核心、互利共赢为目的,是中央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该部署从无到有、由点及面,承载着统筹发展、民族复兴、世界繁荣发展的崇高使命,受到国际社会和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得到沿线各国的支持与参与,影响日益凸显,发展进度超出预期。

一、“一带一路” 建设支点研究

(一)“一带一路”建设支点概述

支点就是对某项部署实施能够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点,这些支点,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一国之内的行政区域。“一带一路”支点,指在“一带一路”沿线,具有区位与基础设施优势,人力资源丰富,金融便利,产业基础与产业配套好,创新研发能力强,对跨国企业吸引力强,国际化程度高及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环境良好,经济规模与国际贸易额较大,有较强集聚和辐射等功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省份或城市。经过国家顶层设计,作为全球资源配置平台,使之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承担国家规划任务,服务于国家建设目标。

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主要看其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商贸商务能力、国际会展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化程度、国际化程度、人力资源及集聚和辐射功能等相关指标。

如果把“一带一路”比作是一座桥梁,这些支点省、市就好比是支撑这座桥梁的桥墩。国家希望能培育和推动一些支点省、城市撬动贸易,协调国内各个地方对接,实现区域合理布局与国际贸易平衡,加快经济发展。

(二)国内“一带一路”支点建设情况

国内各省市对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响应、争相布局,2015年开始针对“一带一路”支点建设展开定位争夺战。天津提出:发挥港口航运优势,打造“津新欧”、“津蒙俄”等运输通道,打造“一带一路”新支点;浙江:通过“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建设,拓展对外经济发展空间;山东:为“一带一路”规划海上支点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云南:当好云南建设“一带一路”支点的先行者;新疆: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支点新步伐;吉林省:让“长吉图(长春市、吉林市、图们江市)”成为“一带一路”新支点。全国从南到北、从内陆到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设想和规划,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建设。

(三)融入“一带一路”支点建设基础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毗邻台湾,邻近东南亚,区位独特,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强。海岸线长、港口众多,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00多个,许多港口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州、泉州和漳州港口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宋元时期与泉州港有频繁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就达近百个。2015年在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拥有全国唯一直通水产品市场的专用渔业码头和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15万吨冷库及完备的冷链物流体系;全国首个自动化码头正式运营,成为“一带一路”的联结点。

作为沿海重要省份和对外开放的“先驱者”,福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深厚的贸易基础,并在贸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外贸易正快速发展,显示出良好的增长势头。据厦门海关统计,2017年1-5月福建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39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8%,占同期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9.6%。其中,与东盟进出口743.7亿元,增长17.5%,占同期福建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的53.2%,比重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央明确福建省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省委提出要深化我国与东盟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打造带动腹地发展海上合作平台,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

二、福建“一带一路”支点建设现状

(一)对支点建设认识不到位

福建“一带一路”支点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在“一带一路”支点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具备相关条件。能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支点建设,是福建省加快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但福建省对“一带一路”支点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仍停留在上层和少数操作部门层面上,对发展目标和具体内容知之甚少,全省没有形成合力,存在循规蹈矩现象,尤其企业没有采取相应行动及时跟进。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初期,沿线不少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政局动荡,使企业拓展面临成本高昂、盈利前景不乐观等现实困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線拓展商业可行性的判断,从而使其在实际运作时积极性不高,追求盈利、规避风险的理性使企业难以成为市场主力。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是基础设施,主要是国有企业参加建设。而福建的省情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众多,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与当地沟通能力差,技术水平、竞争力、管理水平都不如国有企业,对外经济交往中经验不足,对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投资热情。

(二)经济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福建省属于外向经济,出口产品以水产品、服装和鞋靴、电子产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并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服装、鞋类等主要出口产品的出口数量较多,附加值其实并不低,然而利润却被境外销售商所截留;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电子产品,大多属加工贸易,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沦为境外品牌的加工车间。产业结构与东南亚不少沿线国家相似。近年来劳动力、土地成本增加,福建地区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已被逐渐削弱,单靠加工制造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与内地中西部地区以及东盟各国相比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被生产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挤压,劳动力、土地和出口拉动等红利正在减弱;加上沿线一些国家干涉、外汇管制、种族冲突、政局动荡等风险,外部市场空间收窄,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增大。

(三)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急需产业转型升级

福建省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近海海洋生物达2000多种,有工业利用价值矿产资源20余种。但海洋经济发展相对不足,产业链较短,深加工产品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海洋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将福建与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接,拓展与沿线国家在港口航运、海洋能源、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推进福建省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科学跨越发展开辟重要平台,提升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越。

三、福建融入“一带一路”支点建设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经济加速发展

面对国际形势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福建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有所作为。跟上它受益良多,前景广阔,如果抢抓机遇方向、方式不对,或行动上拖拉到“一带一路”建設的窗口逐渐关闭,会失去历史性的发展机会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红利,将由“一带一路”支点沦为过道。为此,福建省应将融入“一带一路”支点建设作为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发动机”,在国家总体规划下,结合本省实情,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凸显对台特色,立足两岸、面向世界,借助“海丝”和华人华侨资源等独特优势,统筹自贸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做好中、长期规划的顶层设计,并拿出近期具体实施的可行办法,提高企业参与度。同时,综合考虑区域利益,与内陆省市分工协作、功能互补,“以点带面”促使产业发展差异化、集聚化、规模化,实现与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此外,工商、海关、金融、税务、货物贸易等方面加强数据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发挥福建自贸区先行先试功能,与沿线国家加强信息互换、推动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多边合作,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设施条件,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真正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推动贸易畅通。

(二)避免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参与度

在“一带一路”支点建设中,根据福建民营企业比重较大的实情,发挥中小型私营企业在物流、互联网、服务业等领域的作用,尝试通过国企和民营企业业务合作、合资、混合所有制等形式,鼓励“国企+民企联合出海”,实现“国民共进”,也可与东道国企业通过合资、技术、业务等合作,进行基础设施和关系民生等方面的建设,达到双赢。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动荡、外贸壁垒、外汇管制以及法律、宗教和文化差异,除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应加快扶持和培训“一带一路”建设专业化服务队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及时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减少企业跨国经营风险。企业自身更要对当地市场环境、政治、经济形势、汇率波动和工程承包及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问题调查分析,增强对海外投资风险识别防控,从而减少和规避风险。

(三)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

面对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一方面,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应保持敏锐的市场反应力,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整合力度,提高机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降低成本,从而调整与优化生产技能,推动产品加工向高端转型;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强化品牌传播的本地化、认同感,争取通过品牌奠定自身在国际产业链的竞争地位,保证出口产品高质量的基础上,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产品价值链。另一方面,在与境外企业合作选择上,尽量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降低运输、融资、交易成本的厂商。选择合适的运输通道,进而在综合成本上保持一定的比较优势,利用福建自贸区跨境电商和大数据信息平台,构建自主品牌的国际营销网络,提升产品营销能力。

(四)借助“海上福州”,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当前省会福州正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加快智慧海洋建设,发展特色鲜明的湾区经济,迈出海洋强市建设步伐。借助“海上福州”,在尊重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基础上,加大与东盟等国家的商贸交易,强化口岸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畅通陆、水联运通道,积极推进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进一步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加强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物流、信息化等领域合作,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五)发挥海外侨胞作用,提升综合实力

接近福建总人口40%的海外侨胞是福建省最宝贵的资源和巨大优势。在“一带一路”支点推进过程中,发挥海外侨胞国际接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去,尽快熟悉所在国的社会、政治、法律、民族、宗教、风土人情与经济环境,融入当地从事生产经营与外贸活动,利用海外侨胞拥有的本土资源和人际人脉关系网,帮助企业解决境外摩擦与经济纠纷等事件。同时鼓励侨胞回家乡投资建厂,引进高科技、高收益低消耗的企业,提升福建省的综合实力。

(六)发挥高校优势,培养急需人才

发挥福建省高校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等各方面优势。一方面,研究、解读“一带一路”支点建设的相关政策、法律、投资、贸易、税收、金融等内容,把脉问诊、靶向施策;另一方面,各院校要紧跟“一带一路”实施的新形势,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培养“一带一路”需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准则、国际惯例、国际海洋法规等,懂技术会操作的复合人才;同时,畅通沿线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共同围绕“一带一路”寻找合作重点,提升院校承担境外职业培训的资质、能力与水平。

总之,“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建设空间广、实施周期长。福建省要充分发挥其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支点建设。

参考文献:

[1]范洋.“一带一路”指数研究综述与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8(08).

[2]李大伟,金瑞庭,胡文锦.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对要素禀赋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8(05).

[3]马莉莉,程锐.“一带一路”沿线的协同转型及其建构方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9).

[4]冯碧梅.“一带一路”视角下福建自贸区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7(08).

[5]张屹.“一带一路”建设中欧洲战略支轴国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7(35).

[6]陈琪.福建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达1398.5亿元[N].国际商报,2017—06—21(C03).

[7]覃成林.喀什建设成“一带一路”支点的条件及其主要策略[J].新疆社科论坛,2016(05).

[8]王文,刘英,孙昌卿.发挥浙江在“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的重要作用[J].浙江经济,2015(13).

[9]福建省发改委,福建省外办,福建省商务厅.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EB/OL].http://fjnews.fjsen.com/2015-11/17/content[BF]_[BFQ]16903259[BF]_[BFQ]all.htm#content[BF]_[BFQ]1,2015—11—17.

猜你喜欢
福建省一带一路
福建省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掠影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东南风福建省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