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8-11-29 14:52孙旭春杨懿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就业培育互联网

孙旭春 杨懿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现阶段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总结归纳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背景,提出可行的就业能力提升指导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就业 高校 培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正冲击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多数企业结合互联网正进行深度转型,使得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因而高校要加快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承担起激励与引导大学生创业,提高大学生创新就业能力的使命和责任,逐步建立起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2017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好当前和未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资金和政策,完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调整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互联网冲击和信息驱动创新的机遇和挑战,人才是互联网时代创新的核心[1]。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就业制度对双向选择和自营职业有了进一步的激励政策与措施,但是全国高校的招生数量的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无法与就业市场有机兼容,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增大[2]。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是毕业后职业选择、职业维护和职业发展的结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由四个因素组成:职业能力、一般技能、个人素质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3]。此外,创新教育理念,采用复合型培训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跟踪和评价,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4]。在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中,大学教育起着独特的主导作用。因此,要结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同要素和结构层次,重点对高校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有针对性的改革[5],学校必须探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提高就业市场竞争力的方法。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怎样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应该主要思考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培养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6]。

与国内相比,国外对就业能力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早,发展时间较长,理论较为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就业实践指导模式体系,提出了战略性的就业教育理念,推行终身就业创业教育,拥有了一套符合社会实际的完善就业能力的教育体系。此外,经过长期的研究、开发和改进,高校就业能力教育课程得到进一步完善,涵盖了不同领域创业项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甚至与其他国家合作,形成国际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明确指出要全面做好大学生当前和未来就业创业工作,高校必须针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建设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一般技能、个人素质、职业规划等就业能力。同时,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人才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动力,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要想很好地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就需要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就業能力。而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因素是多样化的,不仅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关,更与高校培养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从学生自身因素及高校因素两方面着手,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因素

1.学习能力低下。学习能力本质上是学习新知识并将其转化的基础能力,因此,应届毕业生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接收处理信息的能力低下已成为成功就业的一个重要障碍。应用互联网提高大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与知识积累是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2.专业素养不足。近年来,我国新专业人才短缺已然成为常态,不少专业性强的工作存在人才匮乏现象,常规专业出现人才相对过剩,以致出现供求不平衡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导致大学生专业能力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下的就业标准。

3.实践经验匮乏。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考虑应聘者是否具备一定的实践实用技能。许多公司希望招聘实践经验丰富,与工作环境、内容无缝接轨的大学生。然而,今天的大学就业培育主要集中在就业理论知识的格式化灌输上,很少包含实践环节,这就造成大多数学生的信息化实践技能薄弱,缺乏合作精神。

4.职业目标模糊。虽然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早有目标,但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自身条件的局限性无法使想法与目标得以实现,导致部分大学生迷失学习目标。尽管很多高校对大学新生开设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但大多偏于形式,未能深入了解学生,学生也很难深入了解学科专业及自身优势。

(二)高校因素

1.专业设置不对口,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许多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受课程设置限制,无法实时地做到将专业设置与互联网经济建设需求相结合,使得应届大学生很难找到实习机会或在当地企业与专业人士一起工作的机会。

2.课程体系设置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大学课程体系以教授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积累,而在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实践能力方面重视不够,导致了大学课程体系建设在综合性、结构平衡性和发展灵活性方面不太适合市场需求。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观因素中,就业动机、个体素质、社交能力、就业机会识别、社会实践经验和风险偏好等为影响的主要因素,而家庭环境、企业经营能力为次要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客观因素中,资金和大学教育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就业氛围和政策支持是次要因素。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结合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能力的现实需求,为了更好地的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必须采取效果显著、针对性强且实用性高的大学生生就业能力提升措施。在互联网时代,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个人方面

明确个人的目标,坚定的理想目标与扎实的专业素养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大学生应坚决抵制消极思想和行为,努力为个人未来而奋斗,不放松,不懈怠,不断提高个人学习能力,广泛培养兴趣爱好并扩展专业技能与网络知识素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主动性,脚踏实地,不断增强理论知识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的实践能力。合理规划个人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深入了解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以实现个人价值与就业目标的相统一。

(二)学校方面

1.明确高校定位,改革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首要将其培养目标制定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培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同时,定期邀请各行业专家引导学生制定其学习目标及未来职业规划,培养社会紧需人才。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追踪体系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反馈体系,进一步通过信息数据详细研究课程设置方案。其次,专业设置应考虑当前和未来不同阶段的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完善高校就业课程体系。大多数高校通过课外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然而,大多数国外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纳入课程体系。高校在日常的课程当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在课程中借助互联网发掘学生的就业能力潜力,记录学生的技能并将其作为评估学生的标准。

3.定期进行积极有效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通过科学的就业导向,加强大学生就业制度和就业机构的专业化;加强就业组织的专业化与信息化,就业信息系统的专业化和就业指导小组的专业化是加强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可以举办定期就业指导咨询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水平。

(三)社会方面

要建立一个开放、有序、公平、公正的人才交易市场,建立健全人才信息网络体系,完善就业相关规定。同时对用人单位进行规范,加大对其招聘行为的监管力度,增强社会对应届毕业生的广泛包容程度,提升其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易善芝.创新型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宏观经济管理2017年S1期ISSN:1004-907X.F249.2;G647.38

[2]张瑞.学习投入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以学业成就为中介变量.山西财经大学.G647.38

[3]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浙江大学.G647.38

[4]朱国玮、黄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湖南大学.G647.38

[5]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中国矿业大学.G647.38

[6]陈继之.高職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分析——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云南大学.G717.38

(作者介绍:孙旭春,山东省曲阜师范管理学院团委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杨懿,山东省曲阜师范管理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就业培育互联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