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感悟的朗读教学意义

2018-11-29 14:52李雯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感悟朗读意义

李雯霞

内容摘要:语言感悟即语感,它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接理解,是通过长期反复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是意识与行为之间的自觉的反应。朗读是语言感悟的最好方式,它抓住了语文教学之本,让阅读教学更有情趣。

关键词:语言 感悟 朗读 意义

一.语言感悟的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语言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语言感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它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不说破它,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有一定的甚至较强的语感能力,更不知道它的作用在哪里,它是一种潜伏在人的大脑之中的“隐形”能力。语感一旦形成,就会随时随地长久地发挥作用,它似乎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并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可以“运用”,而且不会被遗忘。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技能等诸多因素通过语感能力表现出来,因此,积淀语感是语文素质教育之本。夏丐尊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中,‘赤字不但只作红色,‘夜不但只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职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让他们记住某些事实是次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能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传递着作品的思想、情感、形象和韵味,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的“不知不觉之间”,就是“语感”的形成。

二.朗读教学的意义

1.朗读抓住了语文教学之本。叶圣陶先生说:“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都是实践的过程,而朗读就是语文实践的重要形式,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具有较好语感的人在面对语言材料时可透过字面意义了解深层含义并产生丰富联想和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能力。語文教育中,增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高效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而且能有效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观,因为语感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长期的实践积淀和文化熏陶的产物,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可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感的培养,更能够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而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之本。

2.朗读让阅读教学更有情趣。文章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感情的符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语言、思想、命运、遭遇以及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态度的把握,都需要抓住语言因素,进行“披文入情”的真切体验,这也是获得语感不可缺少的因素。郭沫若认为字面的色彩和感触同样很重要,“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实在说不出个所以然。所以培养语感也只能用一种体验的方式来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古到今,朗读一直是学好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三分文章七分读”,固化、静态的文字背后,必然是与之对应的鲜活、动态的口头语言存在,因为表意性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书面语学习本身就包含着语音因素,因此,个体的书面语学习不能脱离语音进行,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语音是通向文字的必由之路,因此,朱熹对阅读就有“心到、眼到、口到”之说,叶圣陶强调:“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语耳才好。”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教场小学)

猜你喜欢
感悟朗读意义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