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开启数学实验之旅

2018-11-29 22:24余凤翔
名师在线 2018年13期
关键词:圆柱体积实验

余凤翔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江苏常州 213100)

引 言

在小学阶段,由于儿童理解能力较差,教师找寻适合儿童并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儿童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这一特性,采取实验教学的方法来为幼儿打开数学的大门,让儿童能轻松地触碰数学的门槛,从而培养儿童的逻辑能力[1]。

一、废物利用,在实验中尽显儿童创意

如果开展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时缺乏一些实验的道具,就会导致许多操作实验无法进行,这时就要考验教师的智慧:如何做到废物利用,让已有的废物变为实验的道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废物,但在收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收集大量的纸箱,把纸箱做成一堵堵“矮墙”,最终设计成一个迷宫,学生就可以在其中玩迷宫游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人站在进口,一人站在出口,碰倒纸箱的学生则不可以通过,看谁先抓到谁,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同学们注意安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不同的易拉罐,将其摆成不同的路线,以此来练习平衡能力。学生可以收集各种的小布料来制作沙包;学生还可以利用蛋壳(这是非常常见的)进行绘制,将其绘制成自己喜欢的娃娃,做成不倒翁;学生还可以收集饮料瓶,进行拧瓶盖游戏或者将瓶盖的颜色进行分类……废物利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使他们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多变,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匠心独具,设计数学实验的操作步骤

(一)创设情境,确定探究问题

由于小学生学习时间较短,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尚未养成,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没有这么强烈。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通过设置一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的内容时,我没有单纯地为学生讲述教材中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而是在实际教学开始时,通过使用一些小游戏创设一个小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我为学生组织了“我卖你买”的课堂小游戏,让学生将自己的文具或者是自己喜爱的小玩具估价,并且贴上自制的标签,以供其他学生进行挑选与购买。学生在挑选和购买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将物品的单价和几种物品的总价进行计算,再看看自己手中能支付的人民币有多少,将要购买的物品与现有的人民币数进行统一记录,上报于教师。教师检查学生汇总的数据,使学生对人民币概念有了大致的了解。紧接着,数学教师为学生引入了本堂课程,即有关“认识人民币”的内容。

在创设情景时,教师采用多媒体、讲故事或者是组织小游戏,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根据情景让学生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小组合作,发现知识规律

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发散思维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组织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并倡导小组进行合作,能够有效地发现规律。

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就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运用推理能力发现问题。例如,在讲解《找规律》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涂一涂”的动手操作环节。课本中要求学生在未完成的部分画上正确的图案和颜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案,发现有一组同样顺序和颜色的五角形、圆和三角形的图案,未完成的部分是在两个红色五角星之后,接下来应该画什么图案和颜色呢?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自己得出答案。接着,我还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这三个图案和不同的颜色,为自己的同桌设计一道考题,看看谁能完成得更好。

这个案例是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用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这个过程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其更具有责任心和逻辑性。

(三)对比归纳,深化认知能力

学习不仅仅要学习知识点,而且将两个知识点进行对比,然后归纳总结。对比归纳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深化认知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体积这一章节时,以圆柱体积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选一张长方形纸张,轻轻沿宽的边缘卷起,围成圆柱,由此可见圆柱体积与长方形有关。这时我们对比长方体的体积和圆柱体的体积有何不同,可以发现,我们可以将一个圆柱分成许多微小物体,这些微小物体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由此,可以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也是——底面积×高(V=Sh)。那么,如果是圆锥又会怎样呢?我们会发现,圆锥与圆柱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又不同。此时,可以做一个实验:寻有相同底面积和高的圆锥和圆柱各一个,将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中,此时需要3次才可以倒满。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的话,圆锥的体积也可以得知,具体如下:V=Sh/3。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实验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对比两个物体的体积说出它们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加深学生对操作实验过程理解,使之进一步发现规律,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论。

(四)拓展外延,指导学以致用

在学习知识点后,教师要对知识进行整体分析,将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形成体系,再将知识拓展到生活当中,以便学生能学以致用,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在讲解小学数学《加法与减法》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为学生讲解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后,要求学生加以理解与运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一个总结。例如,教师要求学生想象跟家长去超市买东西,教师提问学生:妈妈买了5个笔记本,然后在你的要求下又买了2个,那么妈妈一共购买了几件商品?学生列出算式:5+2=7,进而得出结论:妈妈一共购买了7个笔记本。教师可以继续对学生进行提问:当妈妈买了2斤苹果,发现还不够时,又买了5斤,问妈妈一共买了几斤苹果?学生回答说,2+5=7,一共买了7斤。这时学生就可以总结发现:2+5=5+2。通过此规律对其他的加法进行验证,可以发现如10+20=20+10等都是同样的道理。

通过总结分析,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体会到数学实验的用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精取淬炼,激活数学实验反省意识

(一)注重过程,引导自主探究

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一片空白,这时教师要通过数学实验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观察,让学生大胆地猜想所学知识的内容,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由于对知识的陌生,学生的思维更不拘泥于一点。

例如,教师可以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快到十月一日国庆节了,学校要举办联欢会。为了更有气氛,需要在教室里布置一些彩花和彩旗。为了视觉的效果,要把彩花和彩旗有规律地排列。接下来,就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排列的规律。学生发现,教室的布置首先是两朵红色的花、一面粉色的旗帜,紧接着是两朵粉色的花、一面红色的旗帜,再跟着是两朵红色的花、一面粉色的旗帜……以此为规律进行排列。教师首先让学生先独立观察,然后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接下来还可以让小组中下等水平的学生作为代表来进行汇报。小组汇报完成后,教师可以对规律进行总结,不用对此马上下定义,但是教师一定要对完成规律探索的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学习得更有激情。

(二)不断纠错,形成抽象认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纠错,形成一定的辨错纠错意识,保证下一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纠错并对作业进行改正,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还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要注意,在纠错中仅仅是把作业进行了改正而不考虑过程,这是明显的“治标不治本”,根本达不到好的改正效果,而且这对以后的学习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例如,在讲解“24是倍数,6是约数”这一题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题到底是错在了哪里。首先,学生要知道: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概念,不能孤立地提出,由此可见这句话是错的,那么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说呢?原来6是24的约数,但是6又是3的倍数,因此孤立地说6是约数是不正确的,这句话应改成:“24是6的倍数,6是24的约数。”

纠错就要有纠错的意识,而不仅仅是把错题改成对的就可以。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纠错意识,形成抽象认知,对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巩固。

(三)师生共研,开放学习时空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努力和学生站在同一战线上,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我们在学习了乘法口诀后,再讲解《表内乘法(二)》例5 解决问题,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十以内的乘法口诀,然后再让学生做以下的习题:

4×7= 3×4= 9×6= 5×6= 4×8= 5×9=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例如,我们可以先收集班里所有的铅笔,学生都知道在乘法口诀中:1×7=7,那么我们可以先找出7支铅笔,再拿4份同样是7支的铅笔,数数铅笔一共有多少支,就是第一道题4×7的答案。依此类推,计算剩下的算式,可以用数铅笔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答案以后,教师再教导学生如何计算。当然,教师要对答对的同学加以表扬,并且让其他的同学用掌声进行鼓励,这是让学生们明白:教师在认真听他们讲话。这不仅会激励答对的学生,也会让没有回答的学生更加有积极性。

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才能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单方面地一直讲解,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并参与学生的解答,共同来完成知识的学习。

结 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对知识进行学习,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积极应用实验教学法为学生打开数学的神秘大门。

[1] 张华强.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2017,(11):72.

猜你喜欢
圆柱体积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环肋对耐压圆柱壳碰撞响应的影响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圆柱的体积计算
谈拟柱体的体积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谁的体积大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