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云
(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南通 226009)
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培养的学生是具有自主性、思辨性的新型人才,对话教学正是适应了这一发展趋势。课堂上,师生展开对话有助于民主平等、开放的新型生态课堂的建立。而语文自身具有的人文性、模糊性和生成性的学科特点,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关系[1]。
任何活动的展开都需要一个理想的、合适的环境,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展开对话教学,必须构建平等民主、师生心理相融的生态课堂。首先,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与展示,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合理设计问题,注重层次性、生动性、启发性[2]。
例如,在学习《九色鹿》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初读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教师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找出最感兴趣的人物,并画出有关这个人物的段落和句子。而当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深挖文本,分析文中主人公九色鹿和调达的形象,提出第二个问题“九色鹿是一只______的鹿?你是从哪里感知到的?”“调达是一个_____的人?你是从哪里感知到的?”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对文本内容进行整合提炼。第三个问题针对情节的推进,要求学生对调达看到皇榜后违背诺言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这一问题在前面对文章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上进一步推进,便于引出主题。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调达此刻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让学生对调达进行点评,自然而然地得出主题。这样层层推进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问题是师生展开对话合作的基础,如何在阅读文本中生成问题,不仅考验教师的设计问题技巧,而且有赖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课堂中,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课文内容,在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解读中,双方占有的资料是不平等的,体现在真实课堂上便是师生话语权的不对等,包括双方话语占时比例、话语的内容形式。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缺乏情景创设,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景[3]。
例如,在学习《牛郎织女》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我来说七夕”的主题活动。首先,让学生寻找七夕的诗词歌赋,采用个性化的方式来演绎,并阐述创作思路。有的学生根据杜牧的《秋夕》创作了一幅画,有的学生将《迢迢牵牛星》改写成了一个短剧,有的学生将秦观的《鹊桥仙》谱成曲子。这种活动性情景更能拉近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促进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构建者,灵活采用各种方式,如开展辩论赛、运用情景教学法等创设活动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展开开放性对话。
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深入挖掘文本的课堂,真正有效的师生对话也应该抓住恰当的对话时机。在文本理解的重难点处展开对话,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在学生的认知空白与思维冲突处展开对话,帮助学生理顺关系,明确知识。
例如,在学习《蒲公英》时,针对两颗种子我和学生有如下对话。
生:有一颗种子去沙漠了。
师:太阳公公说沙漠不能去,为什么他还是去了呢?
生:这颗种子觉得沙漠里金光闪闪,有宝贝,他想成为富翁。
师:看来这是颗贪财的种子。(指导朗读)
那另一颗种子去了哪里呢?原因是什么?
生:它在湖泊里。它看到了银花朵朵,能带来快乐。(指导朗读)
师:这两颗种子的选择结果是什么呢?
生:他们没听太阳公公的话,死掉了。
师:设想一下这两颗种子在临死前会说些什么?
生:(思考)
师:它们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而使生命停止了。它们一定在懊悔。
生:早知道听太阳公公的话了。
生:这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根据学生的认知困境展开对话,共同理顺文章主体。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对话形式,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对话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有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设计层层推进的问题并预想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好反应,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智慧,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在语文课堂中,师生展开有效的对话,不仅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推动,注重情感交流,而且还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积极建构自身言语交际能力的意识,进行共生性对话。小组合作就是展开共生性对话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小组合作营造了一个亲密、安全、宽松的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之下更能畅所欲言,而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穿梭于小组间进行聆听、指导、纠正,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师生间的对话基于文本、基于学情,更为有效。
《莫高窟》是一篇介绍我国敦煌艺术宝库莫高窟的文章,内容丰富,知识点多,采用小组合作,进行共生性对话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在进行第二自然段彩塑特点教学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莫高窟的彩塑有2000多尊,作者是如何用简短文字展现它们的个性鲜明的?”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有的小组认为用了成语,有的看到了排比句,有的小组提到了游人的赞叹。根据小组的观察结果,可以展开有效的对话。例如,对于发现这一段用了三个成语描绘彩塑特点的小组,教师在进行表扬之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幅图画,让学生现学现用,将“慈眉善目的菩萨”“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与之对应,增强感性认识。
构建组间均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利用小组成员构成的活泼有序的小环境,进行言语交际、思维碰撞,教师与小组、组内成员展开更有针对性的对话,让学生集思广益、互动交流,在小组合作中开展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创生性和思辨性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元沟通,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4]。
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关系尤为重要,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成为课程体系的构建者,搭建平等对话的生态课堂,培养师生的对话精神,通过创设活动情景、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开展小组合作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触动学生心灵,增进师生对话关系,达到雨润无痕的状态。
[1] 蔡守菊.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新课程(上),2016,(08):13.
[2] 钱明.对话学习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3,(30):17.
[3] 慈树梅.发展性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17,(Z2):93-94.
[4] 袁敏.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