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供应链再造:“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企业的挑战和机遇

2018-11-29 21:49王玲,周诗天
物流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库存柔性供应链

1 柔性供应链

1.1 柔性供应链的涵义

柔性供应链是一种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因环境变化产生的不确定性所提出的应对之策。“柔性”是指响应顾客需求变化,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柔性的能力表现越强,供应链上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影响力就越小,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也就越好,顾客满意度也就越高。不仅如此,柔性还关乎着企业遭受外部环境冲击后的恢复速度。柔性的能力表现越强,企业在遇到危机后重建复原的时间就越短,并且柔性也反映了企业是否具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长期应对和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

1.2 柔性供应链的特点

柔性供应链相比传统的供应链而言,具有以下独特之处:

(1)减少不确定性影响,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传统供应链管理中,企业在应对市场变化时,不时会遇到来自供应、运输、库存、生产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或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柔性供应链的目的就是增加企业的适应弹性,虽然并不一定保证能完全消除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但是却可使企业在遭遇突发危机之后更有柔韧性,更有信心从任何冲击之后快速复原,并且使顾客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了顾客群的稳定,最终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提高产品质量,提升顾客体验价值

柔性供应链在加快信息传输速度、提高信息传递准确性的基础上,可以使供应链上的制造企业更为及时、真实、准确地掌握市场变化数据,从而设计出更能满足市场需要、高质量、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与顾客的互动交流,提供顾客定制化产品服务,给予顾客更高的体验价值,这也为企业发展带来更有利的市场机遇。

(3)消除牛鞭效应,改善库存状态

牛鞭效应是一种需求预测变异放大现象,是指由于供应链环节的不稳定、扭曲,供应链下游市场需求的微小波动会带来供应链上游需求信息的异常放大,其危害是加重了企业库存,削弱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加大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从表面上来看,这种效应是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间的信息传输障碍导致的,而其根本原因是企业间合作缺乏信任和柔性机制。因此,建立柔性供应链,为企业间协作提供柔性调节机制,并对企业内部分业务流程采取延迟策略,使企业对库存有更多的掌控性和伸缩性,从而改善当前企业库存量总是居高不下的现实问题。

(4)促进企业间融洽协作,实现共同盈利

柔性供应链的建立既需要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又能反过来促进他们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入,例如,企业在建立供应系统的柔性时,会考虑将某些物资的供应业务进行外包,而业务外包已被证明是弥补企业非核心业务竞争力不足的有效手段,为了使外包商与企业能够同步协作,及时调整物资供应计划,高效率地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就必须对自身的供应系统不断调整和优化,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背后是供应链合作企业的共同进步,是企业竞争实力的整体提升。

2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企业供应链变革的原因

互联网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新生力量,在其与传统制造业融合的过程中,必将对制造业赖以支撑的供应链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变革,高度关注顾客需求,迅速响应市场变化,降低供应链成本将成为供应链变革考虑的重点,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公开、透明等特点,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也将面临新的考验,如何改善供应链伙伴关系,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则将是供应链变革的难点所在。

2.1 库存风险方面

这种库存风险一方面是指“牛鞭效应”在“互联网+”背景下依然存在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并且其发生变化的动态因素将会所有增加。对制造企业来说,“牛鞭效应”是导致高库存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信息传输速度明显加快,失真程度降低,但由于信息来源广,去伪存真的难度加大,有效信息需要时间仔细甄别,加上网络销售模式下,消费者可随意取消商品订单,也会给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库存储备安排带来不小的影响。因此,无论是需求信息的汇总整理还是无法控制的需求波动,都会进一步直接或间接造成制造企业的高库存、高资金风险的压力。另一方面,库存风险还表现在某些传统制造企业过于追求零库存状态,在供应链管理中往往采取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将所有监管原材料库存的工作和压力全部由供应商承担,表面上是为制造企业减少了库存,降低了成本,但实质上是增加了制造企业“缺货”的库存供应不足风险,随着“互联网+”背景下网络销售模式的迅猛发展,同类产品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稳定市场地位,制造企业的生产进度绝不能因为库存不足、资源供应不及时而停工等待,从而错失顾客和盈利。因此,如何既保有库存量满足市场需求,又不增加库存风险,这是“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供应链改革的原因之一。

2.2 需求预测方面

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从传统的线下销售到线上销售再发展到线上线下全销售(OTO),企业与顾客交互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电商平台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直播平台营销等新类型层出不穷,这些新渠道的应用强化了与顾客之间的互动,提高了需求信息的时效性,但是也容易产生“渠道迭代效应”,即企业在综合使用这些新型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结合的过程中,会因为新旧渠道之间的替代、冲突、竞争、内耗等状况严重影响到需求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加剧了供应链管理中需求信息预测功能的复杂程度。另外,互联网经济下电商平台竞争催生的“双十一”等新型购物节,让企业产品销售出现节点的井喷式销量变化,这也会加大需求信息预测功能的难度,对制造企业的生产和配送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因此,迎合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形势变化,供应链管理的需求预测功能需及时更新,才能使供应链节点企业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提高信息预测的精度,真正及时、准确、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

2.3 供应链成员关系方面

“互联网+”是一种经济新常态,表现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出现萎缩,竞争更加残酷,然而,“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此,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制造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深入下,制造业正在不断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建立跨行业、网络化的协同制造平台,实现智能化、集成化生产系统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结构也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归核化战略的全面实施与外包合作的大范围开展使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参与其中,随着彼此合作程度的加深和利益相关性的加强,在共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供应链战略联盟必将更多地考虑利益分配的问题。这既关系到供应链成员关系的可持续合作,也关系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此,伴随制造业生产系统集成化发展的需要,新型供应链必须对协作各方的参与角色、承担责任、利益分配、业务流程等进行更多的关注和整合,才能发挥出内外协同运作的力量,提高制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 制造企业柔性供应链的再造途径

3.1 以“C2M”为导向,提高需求预测精度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企业和顾客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丰富、便捷的信息平台,也为顾客提供了了解企业、体验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渠道。互联网在改善产销间信息不对称,给予企业和顾客亲密互动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C2M”,这是一种由制造企业自建电商平台,顾客直接面对制造企业,撇开一切经销商、分销商环节,以顾客的真实需求直接决定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的经营方式。相比传统供应链管理中需求信息逆向从终端顾客、零售商、经销商到制造企业层层环节传递过程中总是出现需求信息波动、变异放大的问题,这一模式弥补了信息不能有效共享的缺陷,减少了因需求信息不确定性导致的高库存风险的几率;并且从对顾客需求响应的速度和质量上来看,“C2M”模式提供给顾客更加敏捷的、更加人性化的定制体验服务,因此,在制造企业进行柔性供应链重组时,必须以“C2M”模式的应用为契机,积极建立与顾客交互的信息平台,通过实时、准确地处理顾客需求信息,快速组织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等工作,真正实现以市场需求拉动生产。

3.2 实行柔性生产,增强生产组织适应性

对制造企业的柔性供应链重组来说,柔性生产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它不同于以追求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方式,而是以市场为导向、按需生产的生产理念。一方面从适应性上来说,柔性生产更符合“互联网+”背景下市场需求多变、竞争激烈残酷的环境所需,而且,柔性生产所追求的目标是在迅速响应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会的同时,又能保持生产和销售的同步进行,改善生产不确定性影响,减少库存风险。另一方面从可行上来说,由于当前科学技术的爆发式、创新式发展,推动了制造业在技术、设备、生产流程、组织形式等的深度变革,特别是融合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大数据、ASP平台等技术资源的智能化生产系统,提高了生产线的协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因此,制造企业可以在满足市场不同顾客的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需求过程中,通过在产品设计、资源供应链、设备布局、组织营运等多个方面进行模块化、柔性化组织,实现产品(服务)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同步运行。

3.3 采取延迟策略,提高业务处理柔性

制造企业在提高需求预测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对核心业务生产系统进行柔性化组织的同时,也必须对其他辅助业务进行重组,才能使制造企业内部的柔性供应链系统呈现良性循环,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延迟化策略,一方面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供应运输、生产组配、包装配送等环节上,将部分环节进行分拆和重组,形成模块化运作,并可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实行外包,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减少运营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由制造企业完成标准化半成品或模块化组配件的规模化生产,尽可能将最终完成品的差异化或总装环节设置在离顾客(或消费地)更近的位置,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或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产品的结构,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也为制造企业减少了大量成品积压,降低了库存风险,提高了制造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

3.4 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深化供应链协作关系

“互联网+”的一大贡献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需求端和供应端无缝对接,相互依存,共享利益,并给予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实时沟通,同步协作的充分条件,因此,对于制造企业的柔性供应链重组来说,成功的关键是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上对数据信息的深入分析和整合利用,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协作。例如,借助于电商平台、信息化平台,制造企业可以把新产品小批量地试销来直接、实时测试顾客的反应,根据浏览量、订单量、成交量等销售数据来分析顾客偏好和预测未来需求走向,并进一步对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计划进行安排。制造企业和经销商之间,利用信息共享的销售POS系统和动态补货的ERP系统,制造企业可以实时了解产品销售情况,及时做好库存补充和物流配送安排,当出现畅销产品供不应求时,制造企业自动利用多频次、小批量的补货方式尽可能充分、快速地满足市场需求,当出现滞销产品供过于求时,制造企业及时更新该产品生产计划,调整生产线,采取多种促销手段消化库存,减少资金风险。因此,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应用,对制造企业的柔性供应链重组来说,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没有信息技术和实时数据分析做支撑,任何销售方式都无法保证是有效的。

“互联网+”推动了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变革,改变了企业和顾客的交互关系,也带来商业模式的变革,加剧了市场竞争程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将面临更多的复杂状况和挑战,必须增加更多的安全性和柔韧性,柔性供应链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制造企业来说是一种有益的选择和尝试,但不是唯一的,只有充分整合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以顾客为中心,迅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我国正在转型升级中的制造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张守凤,葛金田,黄敏镁.关于构建柔性供应链的战略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12-113.

[2]邓宁,张守凤.柔性供应链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4):85-86.

[3]吴健,王新庄,余蓉.互联网电子商务与跨国公司物流对国际物流发展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4(24):165-168.

[4]尤建新,张粤.快速时尚零售业的采购研究——建立快速响应采购策略[J].上海管理科学,2008(3):30-32.

猜你喜欢
库存柔性供应链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一二线城市库存减少5.2%
营销4C与房产去库存
别指望农民工当去库存的“接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