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新店镇汤园小学 卢秋红
素质教育在学生的教学中占重要的一部分,素质教育的培养需要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理念,丰富教学要求,逐步提升学生素质教育。因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在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添了新的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的提出旨在从新的角度和方式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培养学生非连续文本阅读模式有利于让学生直观、简明、清晰地感受阅读,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小学阶段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
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的主要是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出现的,其中对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并定义了非连续文本的重要意义。连续性文本我们都知道,像阅读小说、文章、散文等等这些文学性较强、抒情叙事类的文本,这些都是学生们接触最多、最常见的阅读文本。反之,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可能有些教师和学生第一次接触,其实,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指阅读图表、表格、说明书、地图、清单等较为理性的数据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醒目、简明的特点。
其实,非连续性文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实用性较强。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是对数据表格、清单等数据类文本的阅读,例如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药品说明书、新店开业的宣传单、超市购物的小票、出门旅游用的地图等,都属于非连续文本阅读的范畴。对于小学生来讲,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够提升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提升信息整合的运用能力,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对于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实践意义在于以下几点:首先,提升学生捕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其次,提升学生立体思维的发展,复杂多维的图形和图表能帮助学生提升空间想象能力。最后,提升学生认识事物和解决事情的能力,不断积累理性思维和理解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首先提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及其应用价值。《语文课程标准》中充分说明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意义,也提出加强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小学生由于思维和理解程度的局限性,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水平较低,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意义,精心设计语文阅读课程,逐步提升小学生对于图表、表格等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内容选择必须针对小学生的实际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学习连续性文本的基础上,增加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丰富语文的多种阅读方式,利用教材中的插画、表格等帮助小学生提升信息理解和整合的能力。另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选择合适的科学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式,并且将日常生活的文本案例引入课堂学习中去,有利于激发小学的求知欲、好奇心,提升学习兴趣,将生活实例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达到更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和目标。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实现必须要开发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课程中,可以适当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精心适量的增添和补充,如增加直观的数据,增加逻辑思维导图、简明的图表分析等,在课堂上展开学习和讨论,并在小组内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文章时,可以灵活运用生活资源,如一些课文中出现的地理方位、观光游览顺序等,小学生的思维跟不上的情况下很难顺利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可以拿出实际的地图、说明图进行方位的指导,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授课内容,提升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应注重教学方法,有层次地开展教学课程。由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不普及,很多偏远学校刚刚认识和了解此类新型的阅读方式,因此,在学习方法上应进行有步骤的缓和式的应用和实践。如巧妙地运用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技巧,逐渐迁移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中,找寻二者之间的联系,以使小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逐步转移,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觉得课程突兀、不连贯的现象。因此,加强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联系,并密切与各个教学环节的联系,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文章内涵和意义,提升学生综合阅读水平和能力,达到教学效果。
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实践是一种教学创新,把这种阅读方式渗透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为学生创建了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学生的立体思维奠定基础。现今,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应用还尚未成熟,依然有进步的空间,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调整。
【参考文献】
[1]胡群芳.浅析非连续性文本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J].学周刊,2017(06).
[2]曹翠欢.回归生活:让非连续性文本轻松走进语文课堂[J].语文论坛,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