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互联网+”已经走进各行各业。现代信息技术及设备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也给大学课堂教学带来一系列挑战。目前的本科生出生在互联网时代,对智能手机、平板等各种移动终端相当熟悉。智能手机在本科生中几乎达到人手一部的普及程度。当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时,可否借“互联网+移动”之大势,利用移动教学端破解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中的难题?又该如何应对新时期的挑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如何利用大数据来实现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教学相长等目标?为了应对新时代移动互联网环境的挑战,笔者开展了一项基于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即自带设备)的移动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本文将从背景、实施过程、效果、反思与展望这四个方面来介绍该教改实验。
互联网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于智能手机与互联网。大学课堂同样受到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冲击,各校应对之策五花八门:有在教室悬挂手机袋的,有在讲台上放置手机收纳箱的,还有严禁将手机带入课堂的等等。没有了手机,在一定程度上斩断了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诱惑源,但却与社会潮流背道而驰。当传统的教学或者用普通的多媒体、PPT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时,尝试“互联网+教育”的现代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开展有效的移动课堂教学或许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难题在于采用大班教学,有的课堂有100多名甚至几百名学生,而只有1名教师。在此种情况下,课堂纪律如何维持?课堂活动如何开展?学生众多,如何签到?如何才能识别学生中的学霸?如何才能识别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并予以督促?这些都是难题。
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在理论教学之中,教师常常采用的方法还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着听。当教师在进行引导式提问时,部分主动学习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沟通,但有的学生置若罔闻、各行其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难提升。在布置作业和考评阶段,作业从布置到提交到评阅,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的课程进行期中或者小测验,其反馈也需要到下次课才能进行。反馈时间被延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使学生的获得感降低。
美国新媒体联盟在其发布的2016高等教育版报告中认为自带设备(BYOD)是趋势。在BYOD的教学应用中,学生携带自己喜欢的智能设备进入校园,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些移动设备正逐步渗透进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在提供娱乐的同时也传递了有用的资料与信息。基于此,笔者认为采用BYOD的移动课堂教学改革,或许能成为解答以上疑问的一个途径。
基于BYOD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BYOD教学是指鼓励学生将手机等私人移动设备带入课堂,当作学习工具,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的一种教学。国内进行了应用现代技术于教学的各种尝试。在教与学的教育共同体中,“教”逐步将主动权传递于“学”,并最终实现学习者独立自主学习这一根本目标。BYOD模式正是实现此种“传递”的一种方式。汪丽等探索并实践了基于BYOD的新型教学模式,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呈现出趣味性、情境性、非正规性的特点,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倡导了由BYOD所带来的无时空限制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实现了宏观情境下知识的获取与再造。郑庆秋将BYOD概念引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实现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融合。其他国内学者和高校也进行了BYOD及相应软件的探索,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教师纷纷探索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使用BYOD来提高教学效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在移动设备中安装移动教学软件,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及实时评价学生。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软件及硬件准备,还需要提前完成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则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活动方式。BYOD课堂教学改革不只是针对课堂教学,还包括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下交流。
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不仅分布在个体内还分布在媒介、环境、社会和文化中。它强调认知功能的系统性。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而是等于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所产生的协调功能的代数和。系统论应用于教学模式中,是指教学效果等于教师、学生、学习设备、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各个子系统所共同发挥的积极作用之和。因此,需要建立起移动教学的立体化整合框架,才可以真正实现移动教学效果最大化。
先要求学生提前下载好移动教学软件。本实验需要采用蓝墨云班课APP及超星学习通APP。教师课前先建立班级,要求学生加入班群或导入学生名册。教师应提前设计好每堂课的任务流程,根据总体课程的要求分割不同的任务,在每个不同任务中设计、提炼相应的知识点及其呈现顺序和形式,再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呈现形式准备好相应的资源。对于课堂上要开展的测试、作业、讨论等活动,也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在这种方式下,师生不再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将其当成师生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学习的工具。师生使用起自带设备来得心应手,主要是因为经过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沟通等环节,已经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移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
课前学习的资源主要包括课前教学视频(音频)、课件。学生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在班课中查看学习资源,教师上课前可以通过班课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没有及时完成课前学习的学生推送提醒通知,同时有针对性地准备课上活动的设计。比如在西方财务会计课程中笔者就进行了预讨论,根据所教学生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基础及预期,以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
此外,开展移动教学时,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有数据记载,而且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所赋予的经验值,各类活动的经验值按一定的权重折合计入学生的期末总成绩,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就不是单一的结果考核,而是多维度的过程评价。通过查阅学生的经验值,能精确识别积极主动的“学霸”,也能定位被动学习甚至不爱学习的学生,并及时向后者发放督学通知,与班主任及学院联系,督促其回到课程学习中来。笔者在西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就提醒过排名靠后的几名学生,监督其认真到课并参加各项教学活动。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教学中最为关注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移动教学APP开展活动,用信息技术提高了课堂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比如,头脑风暴活动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开放性问题的思考回答中,随堂测试能马上得到学生知识点学习情况的数据反馈,点名签到节省了时间,讨论答疑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交流学习问题,“摇一摇选人”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超星学习通中独有的抢答功能甚至可以将课堂变成知识竞赛现场。通过班课随机分组或线下分组进行小组合作作业,设计评分点和评分标准,开展作业互评。在课堂开展随机分组讨论,加强了学生之间的联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行动起来;布置课后小组活动,又可以督促学生课后学习。
签到一结束学生就能看到自己的经验值增加,测试提交答案后学生就能看到自己的分数及排名。教师一评阅完学生就可以马上看到评分,学生一在课堂回答对了问题教师就会给该生加经验值,学生每次参加活动都可以看到自己经验值的增加。对学生而言及时反馈是一种激励,它能给学生带来瞬时的成就感。
这项实验持续了5个学期,到目前为止,笔者已创建了25个班课,修课学生累计达到1456名,发布资源358个,开展了395项活动,其中发起签到283次,总平均出勤率>95%。
BYOD移动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如何?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BYOD教学模式感到新奇,其课堂学习的专注力显著提高。在随机分组的小组活动中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寻找自己的队友,一起展开讨论。
学生对所用教学软件的评价如何?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是课堂表现,其次是测试及签到。他们对教学软件使用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网络问题。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满意的,他们对移动教学软件的使用满意度也较高。
BYOD移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改善其学习效果。经过实验我们发现:BYOD移动课堂教学能够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类型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移动教学APP推送,有助于学生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各项活动赋予经验值,使教学游戏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BYOD移动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过程数据化,及时的反馈有助于教师做出教学判断,使得教学具有可控性或前瞻性,优化了教学过程。学生评价有利于实现多维度过程性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使平时成绩的评定有据可依。但这种模式的使用还存在以下问题或困难。
BYOD移动课堂教学改革对环境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的智能手机不能太差,能运行基本的移动教学软件,具备基本的拍照上传功能,方便上传作业;另一方面,对校园网络环境要求较高,在全校校园开通无线WiFi,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而当移动设备作为学习任务实施的载体时,对移动设备在课堂上的正常监控不可放松,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一方面要转变观念。要想办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手机成为课堂学习的助手。另一方面要肯下功夫。BYOD移动课堂教学改革对课程设计要求较高,许多资源、题库、活动等均要求教师提前准备,备课工作量极大。此外,由于讨论是超越时空的,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答疑要花大量时间,而这些时间均无法列入工作量,这会影响教师的相关工作积极性。
BYOD移动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教师分配教学的时间,从总量上看,会增加总工作量;从分时量看,大量时间花在不可观测的时点上,课堂教学组织反而相对较轻松。这给教务督导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评价这类教师?如何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在课堂实施学生分组讨论、自我展示等环节,会使有限课堂时间的知识容量减少。建议在调研讨论的基础上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和构建课堂的组织模式。比如将原来的45分钟或90分钟课堂改为4小时连上,教学研讨课可能是最合适的课型。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对识别出来的学习不努力的学生,任课教师应采用什么教育手段?班主任、辅导员能否与专业教师共同帮助这样的学生?这些问题都值得认真探索。
BYOD移动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正在进行中,由于没有进行对比分组实验,因此没有取得更为严谨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但从学生的反馈和笔者的教学反思上看,这种方式有其可取之处。如何扬长避短,是这项教学改革今后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