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素养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培养

2018-11-29 16:30张伍祎
文学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古诗文美的素养

张伍祎

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审美素养目标解读

(一)语文核心素养

2017《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定义为“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文素养当中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被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运用、思维逻辑、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这里的维度划分只是为了更清楚的解释它的内涵。

(二)课程审美目标

201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其内涵为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在强调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清晰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审美素养目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审美素养目标

一般来说“古诗文”是对我国古代以文言为载体的所有的文学成就的统称。在这里的古诗文是教材出现的包含诗、词、曲的“古诗”和文言文书写的“文”。

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素养的培养,首先是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对美的直觉感知,也就是审美接受过程开始后的第一感觉。第二步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不直接作用于人的器官,而是通过语言文字这一中介,调动人们的生活经验,并依赖人们的美学修养,在想象中感受它的美。因此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审美接受中的直觉、再现都是审美接受的途径和方法,它们的最终导向是审美创造。在这里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主要是指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以及在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能力。而审美情感是始终贯穿在这三个审美素养目标的要素,审美始终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的。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美育即情育”,审美教育直接指向审美情感的养成;杜卫同样认为“审美活动的所有展开形式,都离不开对人的内在情感的积极回应”。

三.高中古诗文审美素养目标培养现状

尽管课标与教材都给我们的教学设立了明确的审美素养目标,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古诗文选文中的审美价值以陶冶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和性情、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是不是能很好的贯彻下去呢?令人遗憾的是,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审美素养目标培养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既缺乏深入的研究,又没有做到完完全全地落实,高中审美教育处于尴尬境地。

在高中古诗文审美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审美体验与评价活动几乎是缺失的。比如最常见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是串讲,就是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字词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关于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知识点教师都要进行全面详细地讲解。现在的文言文课堂忽视了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学生根本无法体会文言文的美感。而古诗课堂上总是在追求答题技巧、在总结套路以此来提高所谓的“效率”,没有时间来高声吟诵来品味鉴赏,感受美的存在探求美的内涵。审美教育所需要的对话、想象、品味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审美教育被严重边缘化,甚至可以说成了字词教学的附庸了。

那么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就更谈不上了,“这里似乎存在着两个互相排斥的世界:一个是掌握知识结构的世界;另一个是为生活的质的方面,为感情的抒发,为探究想象的实在而保留的世界。这不仅歪曲了艺术的性质,而且模糊了艺术对于人的经验的深刻意义。认知学习由于缺乏审美的方面而变得非个性化和专业化,无感情的知识和无理智的激情之间的裂缝加宽了;于是,在精神上把握认知世界的各种方式就显得困难了。”说的就是这种在教学中将认知教学同审美教学割裂开的教学现状了。

四.高中古诗文审美素养目标培养建议

(一)指导诵读,唤醒审美感知

古诗文语言感受力的培养是审美能力中最基础的一种能力,诵读法是培养古诗文审美感知力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因此,要走进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诵读。注意这里的诵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朗读,而是在字音正确、流畅背诵的基础上抓住它精炼又丰盈的语言,感受的作品的音声节奏,感悟“文脉诗气”,从而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感知作者的审美境界。诵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音频范读、老师范读、齐读、伴乐读还有古调读。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朗读,我们需要注意对学生吟诵的指导。注意吟诵时停顿、语气、节奏、音调的把握还有呈现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由之路,对学生诵读的有效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想象

古诗文教材的审美形象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意象与意象的联结为桥梁,故而学生与文本的审美形象有一定距离,而审美形象与作者的审美意境又留有空白,这都需要学生去拉近、去填补。用什么来弥补这些缺失呢?是丰富的想象。我们把作者诗句“拿到自己的心中去发展”,读者联系眼前感知的对象和已有的审美经验,将自己的情感意绪融入,进入一种物我交融的状态,从而达到美感共鸣。审美需要一种心境,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情境法去培养学生主体感知力,创设生动的场景营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让他们去想象,让思想飞翔,从而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情境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感知诗歌意境,并使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能力得到发展。在想象的过程甚至可以创造出根本没有的对象,得到一切可能需要的情感上的满足,这就进入到审美创造的境界了。

(三)启发探究,鼓励审美创造

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表有独创性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认真评价学生的回答,把课堂推向新的高潮,让他们获得审美创造的满足。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审美实践活动也是鼓励学生运用审美素养来进行美的创造的好途径。课内活动可以有朗读背诵比赛、古诗文接句比赛、课本剧表演、讨论和辩论等。但不要局限于课堂,将教学环境开放。一是我们可以结合热点时事,运用学过的古诗文内容,思考社会与人生,进行跨时代的审美再创造。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了解了孔孟的仁爱思想,针对叙利亚问题以及官场的腐败问题等进行思考与探讨,这实际上也是知识的运用,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二是开展专题研究,如“品读屈原”、“杜甫研究”、“陶渊明与田园诗派”等等,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审美素养。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文物古迹、名山大川,亲身感受文化之美、自然之美,所获得的关于美的感受又是另一番新境界了。

审美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审美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重要责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切实把握古诗文审美素养目标,充分利用古诗文教材中的审美内容,有效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切实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2]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3]杜卫主编:《美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阎立钦:《美国中学语文课中的德育和美育》,《中学语文》,1995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古诗文美的素养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