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
山水空间是现实空间之中的大空间,自然之中山水的不同组合形式,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表现出的情思意境也不相同。山水因其各自本就具有沉稳、悠长的特点,最适宜表现大胸怀和大情思。辛弃疾在其婉约词中描写山水空间的平远和深远之美,表现出他体察万物和上下求索的胸怀。
平远空间是指用平远之法描绘出来的空间。平远是指观景者从近山看远山时的景象,此时观景者眼前的色彩有明有暗,意境飘渺冲融。辛弃疾在他的婉约词中描绘出的平远空间之美,展现出他开阔的胸襟和恬适的情怀。辛弃疾婉约词中描写平远空间之美的作品有《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青玉案·元夕》等。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1]就比较完整的运用了平远之法,表现出词人高超的取景、剪裁技巧。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词人站在明亮的月光之下,长满如烟细柳的柳堤之上。放眼看去,眼前的景色一览无余,月下的景物随着目光一一呈现出来。远处沙汀上白鹭的孤影,清澈的河水中流淌着的溶溶月光,疏星明月清光之中对陌生行人羞怯一笑的浣纱女,这是一幅完整的溪山夜景图,所有的景物都是词人眼中所见,词人在此运用了平远法所显示出来的巨大剪裁性,通过选取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和对自己有意味的景色,略微加工,就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清幽淡远又充满勃勃生机的意境。
《青玉案·元夕》[2]则表现出辛弃疾体察天地包蕴万物的胸怀。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首非常独特的词,词人笔下为我们所描绘的画面就是一幅“元夕花市图”。远处的火花千树、满天星雨、宝马香车,近处笑语盈盈的女子,满目的蛾儿、雪柳、黄金缕,灯火阑珊处孑然独立的佳人。词人似乎在一个制高点上,将着这远处近处、静处闹处的景物尽收眼底,然人觉得他在风景之外。然而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却又将词人自己拉入景中,成为他所描写的景物的一部分。词人既置身于风景之中又似乎超脱于风景之外,用他那可以体察万物的心灵关照天地万物并且醉心于其中。
深远空间是指用深远之法描绘的空间。深远是指观景者从山前看山后时所看到的景象,此时此时景物明亮之色少而昏暗之色多,意境重重叠叠不可全见。深远空间往往容易引发或扩展观景者和阅读者的思绪,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辛弃疾婉约词中描写深远空间之美的作品有《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鹧鸪天·代人赋》等。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3]词极好的表现出词人的心向往之的心情。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而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在这段描写中,没有出现近景,词人从远方的山云急雨写起,及至山外的斜阳远树,山畔的青旗酒家,最后思绪延伸至目光所不能及的山的另一边的人家。一切都在远方,可见而不可尽见,这深远的景物和空间朦朦胧胧的表现出一种不可言说的向往之意,表现出词人想要摒除尘世烦扰,只求寄情山水的情怀。
《鹧鸪天·代人赋》[4]则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人用柔桑、幼蚕、细草、黄犊、荠菜花构成江南春日的田园风光,最后以一句思绪荡开,想到城中的桃李,霎时将欣赏当前美景的目光拉向远方,丰富和扩大了词中的空间。词人在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的对比中含蓄的融入了自身对生活的感悟,这种含蓄也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再创造的空间。
辛弃疾在运用深远之法构建空间之时,往往从眼前的可见之实景写起,比如“千峰云起”、“陌上柔桑”,而后一笔荡开,写当下不可见之虚景,比如“山那畔别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这些景物或是出于想象,或是曾经所见。虚实结合,不囿于当下场景的束缚,将词的空间极大的扩展,辽远、深邃的视觉效果便由此凸显出来,读者的思绪被引向无尽的远方,言有尽而意无穷。
辛弃疾细心的观察并描绘他所能看见的草木楼阁,使这些微小的事物构成小空间可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细微的变化。这些小空间的美常表现在视觉空间之美和嗅觉空间之美两个方面。
与其他婉约词人相比,在小空间的构建和描写上,辛弃疾所不同的是:他并不单纯写所见之景和景中人,还写景中人的目光和遐思,如此便在一首词中形成了视觉空间的叠加。使得小空间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和表现性。视觉空间之美在《满江红》和《一剪梅·中秋无月》中便可见一斑。
《满江红》[5]一词通过词人和词中之人视觉空间的叠加呈现独特的空间美。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萧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词人先描写了一个为伤春和离愁的女子,被窗外风摇翠竹的声音惊醒。这时词人笔锋一荡,写道女子一抬头看见的风景“举头已觉千山绿”,女子的这一眼所见之景,使得词中所写不拘于闺房之中,而是延伸至纱窗之外的千山万木。这就形成了纱窗之内词人所能见的闺阁空间和纱窗之外女子所见的空间,但是女子又在纱窗之内闺阁之中,这两重空间自然地融为一体被置于词人可见的闺阁之内的小空间之中。词人又写道这个重读书信又泪湿襟袖的女子难遣心中愁苦,上了楼阁立于栏杆之旁。此时,楼阁之上栏杆之内形成了一个小空间,女子处于这一小空间之中长久伫立,而后突然惊醒,这是词人所能看见、读者所能体验到的最多的空间和景物了,然而通过女子的眼睛,她看见了芳草垂杨,看到黄昏月出,空间通过女子所见之景被扩大拉伸,读者的空间感受和体验也随之扩大,但由于女子仍在栏杆之内的小空间中,所以这两处空间被统一于小空间之中,形成了叠加视觉空间,给人以独特的空间美的感受。
辛弃疾在描写小空间之时,能够在一个很小的视觉空间之中包孕极大的事物。在他的笔下,舟船可以载风月,溪流可以盛云天,纱窗可以卷云雨,酒杯可以纳湖山。
《一剪梅·中秋无月》[6]中有云“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樽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词人将丛丛桂花和天上的圆月置于小小的酒杯之中,使酒杯之内这一小小的空间顿时包孕了天地。《生查子·独游雨岩》[7]中有云“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词人将广阔的天空置入一弯清溪之中,小小的清溪和无际的蓝天白云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其他还有“明月扁舟去,和月载离愁”[8];这种将大的空间小化并放入小空间中的写法,使得词中表现出一种奇趣,体现词人物我统一的胸怀。
嗅觉空间是指由气味构成的空间。辛弃疾婉约词中的嗅觉空间主要是由熏香和自然香气所构建出来的。
辛弃疾在《鹧鸪天·东阳道中》[9]写道:“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词人首先描绘出征人愁苦的样子,然后写熏染在衣服上的水沉香慢慢的消减,代表着幸福祥和的水沉香,香气却慢慢的消减,就不禁让人联想到征人对征途的不适,以及这个幸福祥和的家庭因为征人的远行而发生的变化。此处水沉香香气空间的弱化,充实了词的表现内容,扩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辛弃疾也在《临江仙》[10]里写“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博山微透暖熏笼。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起笔描绘一个高门大户人家的庭院的风景,然后转笔写小楼之内女子居处的环境。词人没有对女子的居所作细致的描画,只用一句“博山微透暖熏笼”来写,博山炉内袅袅的飘出暖香来,这暖香将房间熏染的温馨静谧,由此而使得这个房间自然形成一个自成一体的香气空间,这是一个典型的相思怀人的环境,房中女子后来梦中相思便顺理成章了。
自然花草的香气所构建的嗅觉空间常常是在室外,比如《鹊桥仙·乙酉山行书所见》[11]中词人写到“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又如《念奴娇·梅》[12]中词人描写梅花,用一句“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用“嫩”字来形容梅花的香气,自然而然的令人想到梅花香气的清寒高雅,正与梅花傲寒风骨相称,还反映了词人物我同一的胸怀。
辛弃疾在婉约词中通过描绘平远空间的冲融飘渺和深远空间的重叠深邃,构建出高远辽阔的山水空间,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上下求索的情怀;通过视觉空间的叠加和香气空间的营造构建出精巧别致的庭院空间,表现出他对生活细致耐心和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山水空间和庭院空间一大一小相互映衬,显出独特的现实空间之美。
[1]陈振濂.空间诗学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M].1989.
[2]孙立.词的审美特性.台北市文津出版社[M].1995.
[3]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M].2007.
[4]张世君.《红楼梦》香气叙事的空间建构[J].红楼梦学刊,1999.
[5]邵静.韩淲诗歌中的画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徐学凡.“远”—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研究[D].南开大学,2012.
[7]韩晓丹.山水画的空间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3.
注 释
[1]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M].2007.P171
[2]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M].2007.P19
[3]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M].2007.P170
[4]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M].2007.P224
[5]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M].2007.
[6]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M].2007.
[7]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M].2007.P299
[8]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M].2007.
[9]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M].2007.
[10]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M].2007.
[11]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M].2007.
[12]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M].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