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责任研究*

2018-11-29 16:37李建凤于秋波刘秀荣张淑丽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18年33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文明责任

李建凤 于秋波 刘秀荣 张淑丽 (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创建绿色校园。生态文明是21世纪环境发展的新方向,而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势在必行,同时也为建设绿色校园提供有效的保障。

一 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提高的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将来的掌舵人,他们能为高校的生态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能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出卓越的贡献,所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直接关系着高校绿色校园的构建

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提高,能够使得大学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绿草如茵,不再有人践踏;枝繁叶茂,不再有人采摘;干净的教室,不再有人乱扔纸屑、随地吐痰等。大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和把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为己任,形成良好的生态情感和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同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做斗争,和自然和谐相处,做校园的小主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营造绿色、健康、美丽的校园。

(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着我国生态文明的进程

大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社会群体中能够展现出强有力的作用,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提高了,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光盘行动等,可以带动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周围的陌生人也参与到生态文明的保护中去。让更多的人一起共同维护生态环境,找到更加切实可行和有效地增强生态文明的途径,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目前部分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生态责任意识,但是都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一)生态责任知识欠缺

大学生对于生态知识了解较少,比如温室效应、白色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大都停留在浅表层。而对于生态系统的含义、组成以及运行规律和方式等深层次的问题基本上了解甚微。所以大学生缺少系统的生态知识,而这与他们身上肩负将来国家的生态重任不符合。

(二)生态责任意识淡薄

对于学校和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类生态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少积极主动性,个别同学根本没参加过任何环保类的生态活动,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参加生态活动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和自己专业不相关,把自己置身事外,更没有意识到自身肩负的生态责任。

(三)生态责任行为较差

在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的教育和熏陶下,大学生有想践行的意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付诸实际行动时,却出现与主观想法不一致的情况。部分学生明知道破坏生态环境不好,有时候又放松自己,意识不强,就做出违反保护生态的行为,落实效果不好,生态责任行为低下,跟不上生态文明发展的脚步。比如大学生攀比的消费观念,追求时尚、名牌,寻找刺激等高消费或过度消费,严重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效遏制。再如大学生不注意身边的一些细小事情,使用一次性用品、塑料制品,使得生态行为践行偏低。可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小细节更应该引起大学生的警惕和注意,以身作则,更好地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三 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问题成因剖析

大学生生态责任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也是各个不同层面的,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四个方面。

(一)社会氛围不浓

近些年,经济的突飞猛进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地注重经济利益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损害带来的后果。这种不良的社会氛围对于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形成无疑是有害的。正如习近平主席说的“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国家虽然已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但是相对起步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另外,大众媒体也没有很好地发挥他们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大学生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形成良好的生态责任都不到位。所以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家庭引导欠缺

家庭对于孩子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极大的。可是大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过多的关注于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生态责任的培养。有的个别家庭对于生态环境的知识,父母本身就不太了解,主观上又不太重视,所以从他们那里获取的关于生态责任的知识就非常有限了。另外,有的家长本身他们的生态保护责任就不够,他们在生活中就很随意,不注意自身的行为,如铺张浪费、破坏环境、随地扔东西、不遵守公共秩序等,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孩子又会效仿家长的行为,很难让学生养成保护生态环境、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所以家庭引导的欠缺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形成。

(三)学校教育弱化

长期以来,教育的大环境背景下,学校都比较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和与别人沟通、交流上,而减少了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培养。有的学校注重少数相关专业的系统化和培训化,而忽略了多数的其他专业的公共化;有的学校即使设置了教学课程,而在教学活动中形式化,在实践活动中浅表化。无论是教学还是实践中,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在生态责任的践行上也不能达到目的。

(四)自身能力不足

大学生生态责任的原因除了社会、家庭和学校以外,还必须考虑到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大学生对于生态责任自我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对于生态知识知道较少,进而影响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责任的实施。有的大学生迫于学校的制度,老师的压力,为了完成某些任务才被动地去做一些生态文明的行为或活动,可是离开那样的情境,他们还会放任自己,由于自身的自控力不足,自我约束力较差,缺少生态价值观,所以经常出现一些与生态保护相违背的事情,更别提自身的生态责任了。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不强的内在因素,相对于外因影响更大,更长远,必须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度。

四 大学生生态责任解决的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增强大学生生态责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齐抓共管,实现教育合力,从而达到让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生态责任并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尽一己之力。

(一)社会对青年教育要优化环境

良好的社会氛围非常有利于大学生生态责任的形成,所以必须做好社会环境的全方面优化。

1 健全社会法律制度,完善社会基础设施。首先,国家和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生态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还要加大管理执行力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通过经济处罚或者其他行之有效的方式让破坏者受到最大程度的惩罚,教育本人,也可以警示他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其次,国家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有合理的布局,要有植物园、生态园,动物园、采摘园等城市基础设施,推行绿色低碳出行,公交车或者共享单车,让大学生在舒畅的生态环境下生活,才能热爱环境,才能形成生态责任,才能参与环保。最终,在社会上形成人人参与环保,人人敢于同破坏环保的行为做斗争。

2 利用社会大众媒体,发挥社会导向作用。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大众媒体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杂志等大众媒体把我国和其他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的事件第一时间进行发布,让广大青年对于生态的现状进行了解和普及,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对于维护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要大力提倡和表扬,树立典型,起着榜样的作用。而对于破坏的行为要严重地提出谴责,并把处罚的结果公布于众,让大学生们明确生态责任,也要懂得不保护生态环境将会受到严厉的制裁。奖惩分明,从而让大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断在头脑中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积极鼓励大学生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

3 建立社会示范基地,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形成,更要转化为实际成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突破自我。首先,学校可以与政府、与企业等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在实践中,大学生可以了解相关生态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可以在基地内进行实际操作,完成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同时也能感受着实践对认识的反作用。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和纠正,提高大学生生态责任。其次,社区或者某些部门可以组织一些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邀请大学生参加。如“三下乡”了解农村土地、用水、资源等污染情况;调查城市大气、工业、废料等污染状况。在实践中,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不只是“知”,更是完成“人与自然”是一体的思想蜕变,实现“内化”向“外化”全过程。

(二)家庭对孩子养成要增强示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子女有良好的生态责任意识,家长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

1 家长自身做好生态教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做好表率。如不浪费水、不浪费电、不浪费纸张、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不破坏公共设施和植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奢侈性消费等等。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家长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而不是不管不问,置之不理。如提倡、鼓励学生绿色出行等,对于加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配合学校做好生态教育。家长要与老师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态表现情况,对于不好的现象和行为,家长要配合老师对学生进行批评和纠正。家长还要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课程和环保活动,配合学校一起做好对学生的生态教育,达到入心、入脑,实现良好的生态责任意识的目的。

(三)高校对学生培养要转变模式

学校是对学生培养的主阵地,加强大学生的生态责任,课程教育是思想观念植入的理论基础,文化活动是实际践行的保证,两者都是必走之路。

1 改变课程建设,培养大学生生态责任。首先,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重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中对大学生讲授生态文明和生态法制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道德的约束力,更需要法律的强制力。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注重道德的约束力,更好地践行生态责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让大学生明确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体的。第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中为大学生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准则。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第四,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给大学生输送最新的生态观念和相关政策。其次,以相关公共基础课程为依托。开设生态哲学知识方面的选修课。让大学生从中国古代哲学的传统文化中感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还要开设生态环境科学的选修课。这样不仅生态环境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到相关系统的生态环境知识,其他公共学科的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也能很好地掌握生态环境的知识,拓宽了知识来源的渠道。

2 增强校园活动,践行大学生生态责任。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和志愿者协会都可以组织一些生态文明活动,让学生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绿色。如在校园里打扫卫生,收拾垃圾,体验劳动奉献的快乐。再如开展各类赛事,如环保知识竞赛、生态摄影比赛、生态演讲比赛、环保时装大赛、生态文艺演出、生态征文比赛、环保板报大赛等活动增强同学们的生态责任感。还可以在特定的节日如植树节当天组织学生植树或者种草,感受大自然赋予的神圣使命。另外,高校对于生态活动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重视,包括资金扶持或邀请老师参加,也可以不定期请生态文明方面的专家做学术报告或沙龙对学生做辅导。在当今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网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责任意识培养过程中,无疑也要构建优质的生态文明网络平台。高校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中和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中设立生态文明专栏,包括学校的层面、各部门的层面以及学生的层面,发布一些身边发生的生态文明的新闻、视频等影像资料,加强宣传力度,给学生更多榜样的力量去感染他们。同时,也可以设立生态文明交流平台,可以及时发言、一起讨论生态文明相关内容。总之通过网络形成全方位、立体型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

(四)个体对自身要求要加强管控

内因永远大于外因,只有个体主观上真正改变和努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和生态责任才能有质的飞跃。

1 约束自己行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大多数比较优越,所以他们已经习惯于享受各种生活,而不约束自己,这是严重错误的思想,是根源。大学生要转变思想观念,更好地约束自己。首先,学习生态文明知识。要约束自己,认真学习学校通过各种课程或其他方式传授的生态文明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约束,通过媒体等进行再学习,补充完善知识体系。其次,建立合理生态行为。远离“最好、最贵”的理念,坚决反对攀比、追求名牌等,而是要有“节制”的生活,追求节约、健康、绿色、环保的符合自身实际的生活模式。如不乱扔垃圾、节约水电、节约纸张、光盘行动、公交出行等,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参加各种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要加强投身到生态文明实践中。包括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丰富知识获取的渠道,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尤其推荐大学生最好能在专业人员的组织下参加野外生存活动,在不可预知的野外生存环境下,考验自身如何运用自然去生存,唤起对世间万物的敬仰。由此,大学生会深刻体会到自身非常需要爱护生态,保护生态,主动担起生态责任的重任。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文明责任
请文明演绎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漫说文明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责任(四)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