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动静相宜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

2018-11-29 15:21冯加俊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计算机中职课堂教学

冯加俊 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我校举行的“追求适合的课堂”公开教学研讨活动中,我聆听了两节青年教师的计算机课,分别是《网络设备互连实验指南》的“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的通信”和《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实训教程》的“实训项目五双绞线的制作”。课后我与两位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商榷,现就“动”与“静”两个方面谈如何构建适合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堂教学是动静相宜的过程,是“知行言合一”的一场修炼,包含了认知、实践、沟通三个方面。所谓的“知”,是指师生对计算机“本源”问题的认知和体悟;所谓“行”,是指实践、操作和创作;所谓“言”,则是指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沟通。

● 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动”

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动”,一般是指讲解、演示、讨论、操作、评价,是“有声”“动手”的教学,提倡“在学中做、在做中用、在用中巩固与提高”。

1.“动”的课堂,首先是一个动态“教”的课堂

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方式,通过讲解、演示和微课将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传授,通过教师的“动”,来带动学生通过聆听、观察,唤醒思维、激活潜能,从而达到有效、高效学习的目的,并且实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中职计算机课堂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必须强调教师的“教”。教师通过传授学生计算机知识和获取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清晰、简明地告诉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只有教会学生掌握获取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才能通过“教”实现“不教”的目的,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动”的课堂,应该是自觉“做”的课堂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示范正确的操作,告诉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动”的愿望,让“做”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的必备要素,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环节。通过反复“做”,直到操作准确无误、娴熟为止,在“做”中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过程和方法,在“做”中提升信息素养。如果没有平时课堂的反复训练,那么在考场或职场上就有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做”不仅是计算机课堂必须具有的教学环节,它也是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使命之一。

3.“动”的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课堂

在沟通环节,我们必须关注三个方面:①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参加小组学习活动,课堂气氛生动活泼;②学生在答问、练习、实验等活动中知识掌握正确率高;③在操作过程中碰到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或向教师或同学请教。计算机课程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的探究过程,因而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学习创新过程。所以,课堂的讨论和讲评过程不是一言堂,它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应该是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它不仅是对学生是否按教师要领去训练的评判和对知识、能力掌握的娴熟度的品评,更重要的是在讲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计算机课堂更多地融进了先进的信息处理、加工和呈现技术,相对于传统课堂互动较多关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计算机课堂的互动还包括人机对话、人与网络资源的互动等。“所见即所得”的特性让计算机课堂的互动相比传统课堂更加多样、准确、快速,互动更为精准,更能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例如,在全国等级计算机一级B的教学中,我们使用了无忧软件、未来教育等模拟软件,在《网络设备互连实验指南》教学中使用了Cisco Packet Tracer 6.0软件。模拟软件对学习者在课堂产生的互动学习行为轨迹进行全面记录和动态追踪,同时还对学习结果进行处理,从而帮助教师实现及时有效的决策和干预。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课堂上完成任务的进度参差不齐,尤其是课堂测试环节,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容易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而遇到困难的学生又无法及时得到帮助。教师要顾及到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课堂时效的最大化。针对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查看解析、继续答题或帮助同伴。教师应及时准确地辅助未完成任务的学生,尽可能利用课堂时间采取个别指导、同伴互助等有效措施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对学习者学习力的分析、学习进度的预判、学习内容的推送和学习效果的反馈四个方面,才能实现计算机课堂的有效互动。

4.“动”的课堂,还应是一个“生动”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让课堂“笑起来、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愉悦感,这样的计算机课堂,充满了知识的生成,充满了学习的体验。

● 计算机课堂教学的“静”

“静”,指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无声”的世界。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包括自我控制、责任心、自信心、好奇心等,学生积极的思维和高效的作业,往往是在静的状态下进行的。

1.计算机课堂需要静静地阅读

余秋雨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大多中职学校的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相比重点高中和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差一些,也或多或少存在注意力缺失和缺乏耐心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只有通过改革课堂教学,重塑学生的阅读能力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系统”的思维来阅读计算机教材。以凤凰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从内容组织上,它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展开为主线,以任务实施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问题连连看”搭建与“知识小辞典”和“技能加油站”相连的“立交桥”。

计算机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手指尖”,也要关注学生的“眼睛”,让教学真正发生在学生的大脑里。例如,“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的通信”这一课,教师就下发了学案,布置了课前预习:①按要求对本实验的理论知识进行预习;②课前充分准备,对本次实验有一定的了解。上课伊始,教师就利用“微助教”的预习内容进行了考查。

2.计算机课堂需要静静地倾听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上天之所以赐予我们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却惟独给我们一张嘴,就是为了让我们学会倾听。我们要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思考,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大量的课堂观察表明,中职学生关注自己胜于关注教师和其他同学,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安静地聆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讨论。

倾听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凝神去听必须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应清楚地让学生知道“听谁的,听什么,怎样听”的要求,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和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施教,创新教法、学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当好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计算机课堂需要静静地记

计算机教学目标定位在“双素养”上,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批判性地按要求评价信息,能够准确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信息。学生利用学案对相关内容与资料有选择地记录的过程,就是对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锻炼的过程。例如,在配置SVI地址时,一定要让学生牢记三层交换机默认路由功能是关闭的,需要设置PC的网关为相应VLAN的SVI接口地址。一个个学案,一次次对细节的记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探究的精度,拓展思维的深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耐心,使学生浮躁的灵魂落到实处。

4.计算机课堂需要静静地做

静静地做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仔细观察研究对象,无声细致地操作,避免互相干扰和暗示,排除操作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独立完成任务。例如,在“双绞线的制作”一课中,操作难点之一是制作网线中的剥线。在剥双绞线外皮时,手握压线钳要适当,剥线刀刃口间隙过小,就会损伤内部线芯,甚至会把线芯剪断;剥线刀刃口间隙过大,就不能割断双绞线的外皮。在课堂中学生分组根据教师的示范讲解,静静地用工具按规范剥线,从而完成剥线、理线、插线、压线、测线等整个双绞线的制作过程,并理解了教师在学案中的提问:利用压线钳剥线器将双绞线的外皮除去部分为什么要2~3cm?为什么将裸露出的双绞线用压线钳剪下剩约14mm的长度?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董建昌在回答杨廷鹤的提问时,谈到自己规定的七条督练新兵程序:“①我做给你看;②你做给我看;③讲评;④我再做给你看;⑤你再做给我看;⑥还是讲评;⑦你再做!”董将军的方法“平白如话,易于行动”,对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有借鉴作用。中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是教育的主体,“适合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向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以自主学习的策略为主,形成“教师讲解—学生观察—学生练习—教师归纳和演示难点—学生练习和修正错误操作—共同评价—知识迁移”的动静相宜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反复训练、课堂的讲评、知识的应用来实现“追求适合的课堂”,提升教学效益。

现在,中职学校都在建设适合学生学习、适合教育教学的智慧校园。我校开展“互联网+课程”的课程改革,提倡“泛在课堂”,推广使用基于学校QQ智慧校园平台的“微助教”,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学生在信息素养提高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自主学习、碎片化时间学习,让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差异化教学,服务学生成长。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中职课堂教学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