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学生,才能“以学定教”
——《山谷中的谜底》磨课心得

2018-11-29 08:45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心小学徐光美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定雪松语速

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心小学 徐光美

去年4月,我接到教研室通知,代表仪征市参加扬州市“二分明月”课堂教学竞赛,课题是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磨课”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典型的“叙事+说理”的文章,以“谜→谜底→悟理”为序,揭示本文道理:“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钻研教材之后,我的脑海里总是琢磨着如何将这一课的重点段第3段上出“亮点”。我以为,现在的课堂“流行”的是“教写法”“进行语言训练”,于是将“学习本文表达的有序”和“朗读感悟雪松智慧的弯曲和反弹”确定为我的教学重点,第一稿出炉(第3段的教学)——

1.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写谜底,我们跟随旅行者去读一读,他们是看到了什么现象揭开谜底的呢?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原来造成这个奇异景观的重要原因就是雪松的这个本领,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自由读一读。

3.交流。(引导表达的“有序”)

4.“弯”(红显),即弯曲,一般情况下看到“弯曲”,你联想到的是什么?(懦弱、胆怯)所以有人读了这一段后说——出示“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真是一群懦夫!”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不同意)为什么?(交流,教师相机提问引导,引读)

5.师小结: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

试教之后,学生确实按照我的设计“走”下去了,加之大气磅礴的音乐配合朗读,感觉这节课基本达到我设想的教学效果了,自以为教学“亮点”应该也出来了。但是听完课,同事却给我泼了一盆冷水:这节课老师太忙太累,比如品悟雪松“弯曲”的本领那一段,虽然耳边回荡着“悲壮的音乐”,但是学生朗读根本没有读进去,似乎都是老师在绑架学生的情感,在“牵”着学生。

课后,扬州市教研室的陈萍老师针对这部分的处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老师们的意见是对的,学生为什么没有读出来?因为你对教材的理解是有偏颇的。雪松的弯曲,其实就是一种植物的本能,充其量是一种生存策略,你为什么要问“为什么弯曲”这样很奇怪的问题?还有,教学中夸大了“弯曲”,例如“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反弹”这样的话语,听上去很华丽,可仔细推敲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要人为地拔高、渲染?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感悟表达,为什么要把每一个问题问得那么死呢?对于“弯曲”,学生只要能体会得到这是一种生存策略就可以。(2)“有序”的表达是没有必要讲的,“谜——谜面——谜底——启示”,六年级的学生一眼就明白,你这是为了讲写法而强加的。(3)评价一节课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变化,包括朗读的变化、理解的变化。这一部分的教学,你可以尝试从学生朗读入手,引导先“读言”再“得言”,进而“得意”。(4)赛课不是为了上出“亮点”而“找亮点”来上,语文课堂也不是“流行歌坛”,记住,“语文教学从来都是:心中有学生,以学定教。”陈老师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是呀,这样的教学看上去环环相扣,实际上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感悟”,怎么可能读出自己的感受?那为什么一定要在课堂上追求“亮点”呢?为什么要问这么多“死死”的问题呢?为什么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老师再根据他们的读评价引导呢?是啊,我为什么不顺势而导,引领学生顺势而学呢?在陈老师的启发下,我重新解读文本,抛开一切杂念,对此环节作了修改,这是赛课现场重点段第3段的教学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来,分享一下。

生1朗读这段话(读得很平淡)。

师:听你的朗读,我好像在看一幅静止的画面,同学们觉得这个现象是一成不变的吗?

生:(摇头)不是。

师追问:有哪些变化?

生2:积雪、弯曲、落下、反弹。

师:哦,这么丰富的变化,那我们也要把它的动态、变化给读出来呀!就请你来读,你能体会得到,一定也能读出来!(生2读,读出了动态)

师:你的朗读有起伏、有变化,我感觉像看一连串动态的画面。(看着生1)你也来试试?

生1读。(明显有了进步)

师:这样读,多有动感!他们用朗读传达自己的感受,那其他同学呢,谁来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

生3:我觉得雪松很聪明,当雪积到自己不能承受时,它选择“弯曲”。

生4:是的,雪松用“弯曲”来保护自己,让自己能生存下去。

师:哦,原来“弯曲”是雪松的生存策略啊。就这么一味“弯曲”的吗?

生5:没有,当雪落下后,雪松就寻找机会“反弹”。

师:读出来。(生5读)

师:你这么一读,就把雪松的弯曲、反弹给读出来了!我们一起读,把我们的感受、理解读出来。

引读“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

生6读这句话,语气等把握得不错,但语速特别快。

师:你读得很快。那么别的同学觉得,雪松要经历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生:一个月;好多天……

师:还蛮长的哦。(看着生6)那我们也不急,陪着雪松,慢慢读。

生6再读,语速明显慢了许多。

师:山谷中的一场雪,可能要下好几天的哦?请你再读。

生7读这一句。(语速比生6还要慢一点点)

师:一年当中,可能要下好几场雪的哦?

生8读这一句。(语速比生7还要慢一点)

师:生长几十年呢?大家一起读。

…………

课上完了,听一位师范同学说,他们学校的同事在微信评课互动中这样评价我的课:“教者教风大气,娓娓而来,以学定教,顺势而导,学生言意兼得,整个教学润物无声,不露痕迹。”我想这位同仁显然也是“拔高”了对我这节课的评价。但是,这一次的磨课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化蛹成蝶”。第一次设计最大的问题,是自己为了“走”精心设计的看似“完美”的教案,对学生的脱离设计的任何意外“生成”都熟视无睹。教语文,其实与做生活中的任何事一样,抛开杂念,用心去教,才能教好。教学不是演绎亮点,更不是演绎教师自己,而是真正去关注学生,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哪里学不透,自然地实施教学。因为心中有学生,才能真正地以学定教。

猜你喜欢
学定雪松语速
辩论赛之语速
A FRACTIONAL NONLINEAR EVOLUTIONARY DELAY SYSTEM DRIVEN BY A HEMI-VARIATIONAL INEQUALITY IN BANACH SPACES∗
以学定教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赵雪松书法作品
说话时语速慢点有益身心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牛雪松教授简介
赵雪松书法作品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