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朱爱凤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唤醒、激励和鼓舞。阅读教学,对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激发学生的发现潜质,培养学生的一种发现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所谓“发现”就是指人经过观察、研究、探索等动态活动,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参透的事物或规律。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的学情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组织下,依靠课堂教学资源(预设的、生成的、教材),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那么,在低、中年级的语文阅读课上,针对学段的具体阅读教学目标,在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该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具有发现语言的特色和语言表达形式的能力,使学生发现语言和语形,继而能“为我”所用呢?笔者认为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备课时老师要格外留意;教学时老师要舍得花时间,精心引导,可以这样教:
词语,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聚焦词语,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提高阅读的敏感度,感受语言意境美,存贮语言表达材料。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有这样的词语“血红”“橘黄”“银灰”“绛紫”,聚焦这些词语,让学生一遍一遍读,读着读着学生就能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红,是血一样的红;黄,是橘子一样的黄;在颜色前面有一个表示事物的词加以说明是怎样的颜色。绛紫,紫中带暗红,银灰,浅灰中带银光,色彩丰富。短短两个字的一组词语,写出北大荒秋天傍晚天空中流云的色彩美,独一无二。谁也能说出这样有特点词语?学生就马上想到有“草绿,柳绿,桃红,雪白,姜黄,翠绿,银白……”由此激活学生思维。还有三年级上册《西湖》一课中有这样的一组词:“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教学时聚焦这
样的词语让学生读,读着读着学生就能发现都是四字词语,读上去很有节奏感,再引导学生深度思维,研究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通过再度朗读,学生就会发现这四个字的词语前两个字是表示一个事物,后两个字是讲事物怎么样?学生读悟到此处,已然读出这四字词语的结构(主谓结构)。聚焦读这样有规律性的词语,既了解这类词语的特点,习得表达的技巧,也感受到月光下西湖的美妙意境。
句子,或长句,或短句,是组成段落的基本单位。聚焦特色句子,让学生发现句子的结构,感受句子的韵律美。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这样的句子,要让学生多读读,通过读,学生就能发现句子的特色,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北大荒原野的热闹,大豆和高粱的丰收的场面。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可以分男、女生读这样的句子,在一遍遍地对读中学生发现——句子的字数一样,上句和下句对的起来,读上去琅琅上口,富有节奏美。白云和畔草映衬蓝天,拉萨的天空不但湛蓝,而且纯净、明洁,学生对拉萨湛蓝的天空印象更深。这样的句子多聚焦,学生多读读,就能发现这些的句子特殊之处,读着能感受到句子的韵律美,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也会与日俱增。
字、词、句、段组成文章。语言形式决定了语言内容的表达形式,体现着语言表达的智慧和艺术。重视文本的段落的结构形式能激发发现潜质,有效提升学生的发现意识。二年级上册《三个小伙伴》一课,文中第二、三、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相同,这样的段落让学生多读读,读着读着他们就会发现段落的特点:都是“没有什么怎么办?谁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什么?’”三年级上册《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每个自然段结尾都是“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中,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结构形式相同,都是“早哇,像什么那样的小露珠。怎样到大荷叶上的小动物对小露珠说。”这样的自然段让学生多读读,问学生读着读着你关注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经常在这样的构段处,让学生多读读,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这样的段落有着相同的构段方式。当学生在朗读中发现段落这样的构段方式,那么,指向写作的段落表达形式就有味了,文章的布局之美也跃然纸上。
特级教师崔峦主张: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特级教师管建刚主张:“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要简化。对“内容的理解”不再需要花大力气去抠,重点要聚焦在文本中那些有表达特色的词语、语句和段落上,让学生“多读读”,在“焦点阅读”中发现词、句、段、篇的特点,感受词语的意境美,句子的韵律美,段落的形式美,文章的布局美,习得语言的表达技巧。这种“焦点阅读”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发现潜质,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