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花
(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初级中学,江苏海门 226100)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当作贮存知识的容器,采取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长此以往,必将泯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新课标的实施,给初中化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机遇,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涌入了初中化学课堂。其中,问题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不仅要注重对本节课内容的引导,还要顾及每个学生的思考水平,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思考任务,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学习效果[1]。
如在教学《分子和原子》时,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a.分子的定义是怎样的?具有什么特点呢?b.从分子的角度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c.你能从生活中找出分子存在的证据吗?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层次,a问题是基础部分,是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本,再稍微进行思考、分析,就能回答出来。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够做到。b问题对于学习能力好些的学生来说属于简单的题目,而对于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就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脑力,因为这个问题涉及纯净物和混合物到底有怎样的不同,这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范畴,教师可以让能力好些的学生来回答,并在回答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追问,从而让学生把握问题的要领。c问题是一个开放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进行积极思考,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使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对于回答好的学生,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浅显的回答,教师让学生加入判断正确与否,让学生快速地内化新知。
教师结合课本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差异,提出具有阶梯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分析,发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完成了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教师利用问题教学时,如果直接提出问题,有时学生会感觉很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使问题的设置等于徒劳。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教师在采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究,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时,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自行设计一个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以及收集方法。这个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地加入到探究中。学生会把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学药品进行对比,提出可以采用试管作为发生实验的装置,只是在制取二氧化碳时,要让试管口略高些。学生又想到在讲解氧气的制取时,是需要加热的,可是二氧化碳制取中反应物是直接发生反应的,因此就不再需要制取氧气的装置中的酒精灯了。在考虑气体收集时,学生想到二氧化碳气体要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这样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置以及收集装置就准备齐全了。
教师按照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了实际的实验操作。实验完成后,教师又提出一个更具挑战的问题:要不断地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如何才能做到?学生就想到可以换用比较大的反应装置,采用容积大的广口瓶,这样就可以通过增加反应物的质量,来获取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装置,细心的学生发现已经没有二氧化碳产生了,可是在试管中还有剩余的碳酸钙。于是有学生提出可以多加入稀盐酸,这样仍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教师按照学生的提议向试管中加入一些稀盐酸,结果发现又有二氧化碳产生了。这样就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顺利完成了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
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教师采用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进行提问,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主动思考,起到了促进作用,强化了学生的认知。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实验来进行问题的创设,这样就可以在直观、形象中,为学生搭建求知的平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现象,更好地驱动学生的学习认知。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开启思维,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燃烧和灭火》时,在讲到灭火的原理部分,教师就为学生添加了实验内容,帮助学生搭建问题的平台。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粗铜丝线圈,然后点燃一根蜡烛,示意学生观察:当把铜丝线圈通过蜡烛的火焰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操作,只见教师拿着铜丝线圈从火焰的上端开始向下移动,最后接触到烛液。学生惊奇地发现,当铜丝通过蜡烛的火焰后,火焰竟然熄灭了。这时教师提出学生心中的疑问:蜡烛的火焰为什么会被熄灭?既然燃烧是靠氧气才可以,那么铜丝怎么做到让蜡烛火焰失去了氧气呢?铜丝对于蜡烛是否还存在别的作用?是铜丝与氧气发生了反应,决定了蜡烛火焰的熄灭,还是铜丝带走了火焰的热量,才引起蜡烛火焰的熄灭?学生已经被实验现象的神奇深深地吸引住了,再加上这几个问题的引导,开始积极地思考、分析,从而找出答案。当教师提出灭火原理时,学生就很容易接受这部分内容,并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加入实验来创建问题,学生会在直观、形象的实验现象中,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存在,产生积极的思维意识,从而开动脑筋进行主动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更深入地发展。
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催生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水的组成》时,教师也采用了问题教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生活中食用的盐是什么味道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中,可是这样的问题没有学生的思维过程,没有产生思维效果。教师可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方式:水到底是怎样的物质?水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你是水中的微生物,当你在水中游动时将会发现什么呢?水对于人类有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带有启发性,学生就会主动思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地了解到水具有哪些性质,水给人类带来的贡献,等等。这样就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对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有效提高其学习能力,拓宽了学习眼界,进入深度学习的境界。
总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积极思考,真正让初中化学课堂彰显高效、涌动激情!
[1]李达.刍议初中化学课堂中的问题化教学[J].求知导刊,2015,(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