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听
(浙江省临海市第五中学,浙江临海 317000)
传统的历史课堂,课堂教学过多强调教材内容,重在让学生反复背诵、记忆,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力不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此,教师在深入解读教材之后,给历史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加强对乡土资源的挖掘,安排学生自主预习,搜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乡土历史,实现对乡土历史的大体认知;利用趣味性指数高的历史故事,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继续学习热情;以相关乡土资源为史料,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拓展教学时空,让学生亲自感知乡土历史,强化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而为初中历史课堂增添吸引力。
乡土资源丰富多样,教师在课堂的展示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尽量多地感知相关乡土资源,并对教师的课堂引用有一个整体认知,教师安排合理课前预习任务。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预习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所以,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给学生布设预习任务,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与教材相关的乡土资源。这样学生不仅对教材内容有一个系统认识,同时还能初步寻找到乡土资源中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增强对历史探索的兴趣[1]。
在学习《百家争鸣》相关内容时,教材重点讲述的是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主张,对诸子百家几个代表人物的事迹介绍较少。对孔孟之乡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以乡土资源为起点,给学生布设合理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收集与孔子和孟子有关的资料,由于地区的优势,学生一定能够找到相当多的有价值的资源。当教师布置好任务之后,学生就展开紧张的搜集,有的学生从与孔子和孟子相关的文物景区着手,利用图片、文字和视频介绍“三孔”和孟子故里;有的学生从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展开寻找,找到苛政猛于虎、两小儿辩日、孟母三迁等;还有的学生从孔子和孟子的生平事迹搜集,整理成较完整的个人简介。由于是搜集自己家乡的人物,所有学生都非常积极主动,用心完成预习任务,在上课期间学生表现出最佳状态。
这个案例教师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著名人物展开预习,从众多的资源中,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和教材知识点为切入点,顺利完成预习,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较多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引用典型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顺教学内容,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标;通过历史故事学生还能够获得全新的历史感悟[2]。教师从本地区的乡土资源中选取典型的历史故事切入,乡土资源带有明显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比较有亲切感,学习欲望强烈,所以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课堂教学会更加高效。
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内容时,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有三个著名的民族英雄,分别是丁汝昌、邓世昌和左宝贵,在课本内容中频繁提到的是邓世昌和丁汝昌,左宝贵的介绍较少。对于山东地区的学生,在课堂展开之后,教师以历史故事引出新课,利用视频先给大家讲述左宝贵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左宝贵是山东人,他是著名的援朝将领,在平壤战役中不幸壮烈牺牲,他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教师还用视频展示战争的残酷,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对战争的痛恨,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由于左宝贵是自己家乡的民族英雄,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有很强的自豪感,这些前期的铺垫,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学习更用心。
教师用乡土资源中典型的历史故事,调节学生学习欲望,因为是自己家乡的民族英雄,学生关注度高,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有序展开。
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侧重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和解释的能力。教师从乡土资源中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准备的这些乡土史料为学生课堂探究提供基础,引导学生将一些隐性的、内在的历史知识挖掘出来,借此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悟更加深刻,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在学习《改革开放》相关内容时,这节课重点让学生明确感受改革开放政策下,农村、城市的变化。学生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变化缺乏直观体验,对许多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找到与改革开放有关的资料。比如教师可以寻找本地区农村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资料,设置合适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本内容,探究问题,找出需要的答案。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国有企业入手,展示某个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材料,让学生回答改革开放对国有企业有什么影响,从而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究学习。通过这些乡土资料的展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实质有了深刻认知。
每堂历史课离不开探究活动,教师以家乡的资料为基础,学生的探究更活跃,领悟更到位,使历史课堂教学成效更显著。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主要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历史,对于各个地方的微观历史涉及较少,历史课程教学大多数都是课内教学,学生课外体验的机会很少,但是多数学生对直观感知的信息,领悟更透彻。因此,教师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如历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遗迹等,为学生的实地体验创造条件。学生通过实地体验,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存在,感知到家乡的历史也是历史长河中精彩的部分,对家乡文化产生浓厚的崇拜之情,让历史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
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在课堂上教师会重点讲解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事件,它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国性进攻序幕,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大别山地区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乡土资源拓展课堂时空,组织学生参观刘邓大军渡淮河的遗址、大别山红色首府旧址、商城革命烈士陵园等,当遗址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看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心灵被触动。尤其看到革命烈士陵园中,一个个烈士的陵墓时,认识到战争的残酷、烈士们的无私以及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在参观的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在真实体验中感知大别山精神,使历史学习有趣多样。
参观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在实践体验中拓宽历史课堂教学域度。
乡土资源可以活化历史课堂,但在传统历史课堂中常常被忽略,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历史教师开始多方面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使乡土资源成为激活历史课堂的新活力。教师以教材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组织学生搜集并实际感知乡土资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更加系统,进而有助于全面塑造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历史课堂更有意义。
[1]田桂莲.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101.
[2]杨凤娥.浅谈新课改模式下初中历史新课导入方法[J].黑河教育,2017,(0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