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
(江苏省常熟市古里中学,江苏常熟 215533)
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项目,但是不少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只是提出要让学生积极展开拓展阅读,却很少对学生的阅读做出正确的引导。同时,受应试教学的影响,不少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自主深入感悟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展开名著阅读,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从中获得启发,并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教师可以给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入手阅读分析文本。有不少作者有鲜明的写作风格,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入手设计与之有关的悬念,将作者的创作风格融入悬疑问题中,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探究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展开名著阅读,将《莫泊桑短篇小说选》作为阅读对象,更充分地了解莫泊桑的创作风格。莫泊桑的小说往往很鲜明地展现了人物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中的典型人格,其文章的情节给人意料之外,但是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教师可以从这个方向入手设计问题,让学生对阅读莫泊桑的小说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可以提出疑问:“大家是否能想到,有人为了一条假冒的项链耗费了一生的精力,节衣缩食了一辈子,最后只是购买了一条并不值钱的项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大家不妨阅读一下《莫泊桑短篇小说选》,看看其中的《项链》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吧。大家可以将它和《我的叔叔于勒》对比一下,说说这个作者的创作特点是什么?”教师的话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少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并从《我的叔叔于勒》《米隆老爹》《两个朋友》《项链》等经典小说中总结出作者的创作风格。
著名教师钱梦龙认为在指导学生展开名著阅读时要处理好“导”和“读”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尤其重视“导”,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促使学生激发阅读兴趣[1]。设置悬念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引导,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到对文本的理解和探究中。
如今影视剧作品替代了学生对文字的阅读,不少学生观看过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作品,但是并未读过原著本身。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影视剧作品进行对比,尝试说说影视剧作品和原著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思考导演为何如此改编,导演是否省略了原文中的一些内容,又对某些内容进行了细化展现,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取舍。
在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骆驼祥子》原文,但是不少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根据《骆驼祥子》改编的影视剧作品,然后进行对比判断。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骆驼祥子》的原文和影视剧改编作品讲述的故事是否完全一致?尝试说出小说版的作品有哪些具体的情节?哪些情节是在影视剧作品中被强化了的,哪些内容又被导演省略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一下影视剧作品和小说作品的人物形象。“如果只是阅读小说,你认为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觉得影视剧作品中展现的祥子形象和你头脑中的那个祥子形象是否一致?”这些问题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对《骆驼祥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遍认为文字书籍枯燥难懂。但是如果利用学生熟悉的影视剧作品则能令学生对文学作品重新重视起来,同时也能让学生尝试关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改编作品之间的差距,进而促使学生对原著的情节、人物形象等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让学生运用网络了解一些和文本有关的信息[2]。这样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在网络的带动下充分了解文本的背景资料,积极阅读与之有相关性的文本,在不知不觉之间提高阅读量。
在学习《鼎湖山听泉》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文化苦旅》,并思考问题:“很多精彩的散文都并非单单只是描写某个地方的景物,而是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融入其中。在阅读了《鼎湖山听泉》后,大家已经有所感悟,现在可以看看《文化苦旅》,看看作者是如何展开自己的思考的。”教师还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看看网络上是否有一些关于《文化苦旅》的评价。网络具有超链接功能,能轻松地查询到学生想了解的内容。如果学生想了解一下作者余秋雨的生平事迹,了解作者如何会有如此深邃的思想,也可以使用网络进行查询。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利用网络查询,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对整部著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师可以将网络作为一个有力的抓手,让其成为驱动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的强大力量。在缤纷多彩的网络的帮助下,学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感,其主动探索的热情自然也会被点燃。
读写结合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然而不少学生在展开课外阅读时总是一带而过,很少主动动笔写下一些什么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尝试写下自己的感受,在写作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这样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读写结合的练习中。
在阅读《囚绿记》后,学生感受到作者描写“绿”是为了展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对生命的崇敬和向往之情。在课外阅读中,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围绕“生命”这个主题进行阅读,如可以阅读名著《热爱生命》。在学生展开阅读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感受进行写作。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要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感受生命。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展开了阅读,并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写作。如有学生在写作中写了自己的感受:“在阅读了《热爱生命》后,我突然发现我对生命的感悟是那么肤浅。生命并不意味着一个两个的生命个体的存在,生命应该是一种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力量,是每一个人都要敬畏的对象……”该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在阅读后的感悟,其生命观、价值观也得到了改善。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作,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以探究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些话题展开写作。在选择话题时,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发挥余地较大,有一定争议性的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在思想碰撞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阅读潜能,学生阅读的深度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总而言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假期名著阅读时,不能一味布置任务,而应该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学生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名著阅读中,阅读的效果也会得到明显提高。
[1]张海彦,周正梅.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9):50-52.
[2]筅张妍.初中名著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3,(1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