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教有深意 教学“真”语文

2018-11-29 03:24:23
名师在线 2018年2期
关键词:阿公孔乙己文本

吕 铭

(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初中,江苏如皋 226500)

引 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都追求提问的难度,希望学生掌握更多阅读技巧,然而这样的教学却失去了语文的本性。真语文的课堂应该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为基础,让学生在逐步的语言积累中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进而促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不妨使用浅教的方式,用浅教促进学生真学,将学生引入到各种语文实践中,进而真正掌握语文知识。

一、指导诵读,书声琅琅

某著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十分强调诵读教学,认为“语文课就是读书课”,这种教学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学生却能在书声琅琅中掌握更好的语感,进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语言使用的能力[1]。初中语文课本中不乏一些经典诗文名作,在诵读中能令学生有所感悟,能起到以读促析的效果,令学生品味到隐藏在文章深处的真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经典宋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诵读这首词,进而有所感悟,理解其中的内容。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尝试体会其中的平仄格律,了解为何诵读诗词时会有朗朗上口的感觉,让学生对古诗词押韵和平仄的特点有基本了解。其次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如齐声诵、自由诵读、表演诵读等,让学生积累充足的语感,为理解词义打下基础。此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其中的重点词句,并让学生在诵读的同时理解其语义,了解隐藏在诗词中的寓意。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要读出其中的转折语气,又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里要揣摩语气,探究作者到底是有疑而问,还是无疑反问,并调整自己的语气。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诵读感受:“作者除了表示对亲人的思念,还通过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诵读这种方式是真语文课堂的“利器”,教师要合理使用,让学生在诵读中进入学习的情境,在诵读中品味文章中的优秀词句,在诵读中总结课文的内容。在余音袅袅的语文诵读课堂中,学生能有更深刻的领悟。

二、整体把握,梳理脉络

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总喜欢让学生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某些词句,而学生则往往用一些套路来尝试解答。虽然看上去学生能读懂文章词句中的深意,但实际上学生却将文章的内容割裂开来,并未做到整体把握。真语文的课堂应该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潜入文字中,搞清楚文章整体说的是什么。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作,教师要指导学生以“春”为切入点,探究文本结构,了解作者到底通过哪些角度描写春天的景色。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作者始终围绕春天最有特色的景物入手进行描写,分成三个部分,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第一部分是盼春,作者表现了自己对春天的殷切盼望;第二部分是写春,作者描写了春天最有典型色彩的风物;第三部分是赞春,作者将春天比喻成了娃娃、小姑娘、青年等具有朝气,有生命气息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并没有深抠《春》中的某一个句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也没有探究某一个词语使用之精妙,但是却对《春》的整体内容和文章脉络有了具体了解。

教师可以用一个中心词巧妙地进行导学,让学生对文本形成整体感悟。这样的引导不仅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合理方向,还给学生明确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一个点入手,从各种方面对文章进行整体感悟。这样看似模糊的文章分析便会变得条理清晰,学生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三、贴近认知,有效追问

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是过难,就是过于简单琐碎,这样的问题无法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尽量提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并围绕该问题进行层层深入的有效追问,这样能令学生从该问题出发,对文本进行整体思辨,在真问题的帮助下学习真语文。

《孔乙己》一文的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教师可以将一个具有整体性,同时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作为主问题,然后层层深入地推进提问,促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教师首先提问:“孔乙己到底死了吗?谁该为孔乙己的死负责?”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不少与之相关的人物,搞清楚“我”、酒店掌柜、酒客等人物与之的关系,理解了人们对其态度,思考了孔乙己的生存状态和他人对其态度是否有关。教师进而提出追问:“孔乙己的死,他本人是否要负责任,孔乙己的性格是怎样的?”这让学生更深入地探讨孔乙己本身的性格特点。此后教师又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其内涵:“你认为孔乙己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当时社会世人对其态度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由浅入深,逐步了解了文本社会批判的主题。

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学情,提出更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思维动向,那么就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破除学生认知中的模糊点,提高学习能力。

四、渗透情感,学会热爱

真语文的课堂要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将情感教学融入教学中,促使学生在阅读后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

《社戏》一文充满情感,体现了淳朴的民风民俗,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教师要将情感融入教学中,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也产生热爱之情。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分析文本的内容,从中总结出和乡土民俗有关的内容。“朋友们已经看过社戏了,而且也不觉得特别好看,为何还要陪着‘我’去看戏呢?”“阿发为何带着孩子们去自己的田中偷豆子?”“六一阿公得知孩子们偷豆是为了招待客人,为何就不追究了?”“‘我’是六一阿公的晚辈,为何赞六一阿公的豆好,会令六一阿公如此感动,连续夸‘我’将来一定会中状元?六一阿公的这种做法是在巴结‘我’吗?”若能在体会文本内容时融入情感,则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容,也会被传统淳朴的民风民俗所感染。教师可以进而让学生回忆乡风乡情,促使其对家乡产生深切的情感。

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观察学生是否从文本阅读中得到启迪,是否对其精神世界有所触动。同时教师还要时刻根据学生的学情调节教学方案,令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

结 语

浅教时所运用的教学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如果要合理运用,其实并不容易。正如著名教师肖培东所说的那样,浅教的“教”是教得适度的意思,有深度的教和有厚度的教都不能离开学生的真实学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浅教方案,令学生由浅入深,学到真正的语文。

[1]张永娟.浅教之中有真意——肖培东课堂教学艺术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6,(35):48-49.

猜你喜欢
阿公孔乙己文本
傍晚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阿公的天琴
黄河之声(2021年10期)2021-09-18 03:07:18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阿公的铲子
小青蛙报(2016年19期)2016-09-26 06:41:24
阿公和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