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新”组织党建的战略新思维

2018-11-28 11:13王艳萍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两新组织党建

王艳萍

摘 要:从本质上看,“两新”组织是我国社会结构况下的基层组织,与此同时也是党增强执政基础,提升凝聚力,扩大群众基础,巩固社会力量的重要保障。换句话说,想要从本质上提升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两新”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党建工作的核心要义,提升生命力与感染力。并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中,增强大家共同的思想、信念、价值、行为等方面的主要要素。共融于“两新”组织现实实践过程当中。不仅如此,还需要在“两新”组织党建战略新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不断的响应时代的步伐,提升组织建设能力。在内容上,把控、协调,在形式上,借助网络媒体,构建多元化的创新渠道,将“政治化”与“生活化”相融,实现社会党建与单位党建的联动。

关键词:“两新”组织 党建 战略新思维

一、“两新”组织党建的战略新思维构建的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我国“两新”组织,也在潜移默化发展的进程中,得到了有效的扩张。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两新”组织的发展,在提升社会就业量的同时,也实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转变[1]。然而,基层党组织在“两新”组织始终是围绕其职能进行探究的,因此只有积极的构建好“两新”组织当中的党员发展工作,这样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随着新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大量涌现,作为党基层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新”组织一时间成为了大家热议的对象。从实践的过程中,“两新”组织党建管理与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还是出现了一些客观性问题。因此,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整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空间”[2]。

二、“两新”组织“党建全覆盖”的主要概述

(一)党组织主导下的多主体覆盖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已经成为了新时期,我国共产主义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领域与新课题。换句话说,近几年来“党建全覆盖”政策,已经成为了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并展现较强的常规性做法。在原有的纵向行政体制下,展现了所谓“体制外”空间。从以往的,“社会人”向着“组织人”的方向进行演变。不仅如此,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为“两新”组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构建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党如何领导社会”这一战略问题,可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个时候就需要在“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把握好尺度,推进“党社一体化”的政治模式不断前行[3]。

(二)分权式的柔性覆盖

面对“两新”组织上的差异性,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在党的正确指引下,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全覆盖效应。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除了党组织之外,还存在像政府组织、工青妇团体等这样的组织形式。因此,“两新”党建全覆盖已经成为了各个形式上的重点任务。并在组织优势与资源优势的作用下,形成合力。但是如果各个组织之间没有切入点,就算实现了一种程度上的覆盖,那么党组织形式也是一种空转的状态,只能称之为形式上的“伪覆盖”[4]。

(三)网络状的覆盖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两新”组织党建全覆盖不管是全方位的组织控制模式,还是对应的管理模式,都已经纳入到了政治化的轨道当中。从另外一种层次上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所实现的全覆盖,实际上是一种网络化的覆盖,可以在党建工作的延伸当中进行实现。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了党组织的控制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一定的经济性与社会组织性。

(四)重点形式的覆盖

“两新”党建全覆盖并非是不均衡的覆盖,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点覆盖。因此,党在各个领域中,进行展开工作,是需要按照目标的不同,进行选择对应的资源资源配置。并且,“两新”党建全覆盖不不能在均等化的角度上進行侧重,这样会很难保证质量。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构建,抓好两新组织之间的稳定性。例如:投资性企业与生产性企业之间,就需要按照生产性企业的主要特性进行重点分析[5]。高科技企业与低端产业之间,就需要按照高科技企业的主要特性进行强抓与构建。

(五)偏向无形的覆盖

从另外一种层次上看,党建工作实际上也属于一种“无形的工作”。例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或者是现实的工作中,是看不到党组织的实体存在的,但是党的组织能力与影响能力是无所不在的。伴随着社会公共空间的提升,“两新”组织就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初步实现组织上的渗透。党建工作重点也开始向着精细化的方向进行转变,并实现本质意义上的全部覆盖。

三、浅谈“两新”组织党建的战略新思维的发展路径

(一)组织形态选择

新常态的背景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自从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之后。不管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不可否认的争议。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在“两新”工作之外,构建跨区域的社会党建形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一部分“两新组织”就会呈现边缘化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较强的突出性问题。那么,怎么样才能提升“两新”组织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这些问题,就成为了党建工作的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两新”组织本身的的多姿多彩,开启“一刀切”的组织设置模式。加强服务、教育、管理、监督等方面的相关建设,增强党的影响力与渗透力,致力于组织设置方面的创新探索。

(二)价值取向调整

从价值取向调整上看,“两新”组织也应该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不断加强与政党政治逻辑之间的关系。首先,“两新”党组织的工作不管是经济工作还是文化工作,或者社会工作,都应该从扩大影响力的角度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企业的认同感。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两新”组织党建的重点应该放置到政治功能层面上来,这样才能寻找到落实点,增强政治认同感。其次, “两新”组织党建并不是放下自身的强项,去发展自身的弱项,而是在工作重点的基础上,寻找工具、设备、技术、资金、劳动者之间的切入点[6]。并在此基础上,协调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两新”组织党建因该在基层群众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展现较强的态度成效。不少企业为企业跑关系、跑项目、跑审批,但是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赢在话语权上,因此,“两新”组织实际上也是一种管理手段。

(三)活动形态转型

从“生活化”的思路上看,更重要的是体现“生活化”这一特征,利用党建活动引入政治生活。从政治观念上看,“两新”组织必须从尊重党员社会生活领域中行为逻辑的构建,并非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是高高在上的政治理论。更多地关心党员想要做什么,他们需要做什么?这样形式的“两新”组织,就更加倾向于形态化与关怀化。如果主体性功能被削弱,那么非主体性功能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被强化。想要继续保持“两新”党组织的“政治属性”,那么就需要:第一,“两新”党组织协调社会领域中各种关系,并呈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第二,树立“经济人”观念,发挥其政治作用。

(四)动力机制构建

一般的情况下,以“公转”带动“自转”,就可以实现“单位党建”和“社会党建”工作之间的联动性。首先,“公转”资源可以弥补“两新”当组织上的先天不足能力。将上级组织的资源转变为基层组织之间的共同资源,接着在开发开放性的党建平台,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其次,“公转”规模效应可以激发“两新”组织的参与热情,将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东西捆绑在一起。扩大参与面、辐射面,将内循环转为开放的外循环。接着再利用外循环,带动内容循环。接着,“公转”的同步效應可以激发“两新”组织建设在人民群众中的参与程度,扩大影响力与渗透力。第四,利用“公转”的外在动力,激发“自转”的原动力,增强自身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自转”体系真正的“活起来”。

总 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两新”组织党建探究,必然会经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探索与创新的基础上,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发现新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总结新经验。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党建路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并从“两新”的组织实践活动中,挖掘与发展党建工作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林瑜,张斌.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困境与新思维[J].人力资源管理. 2017(12)

[2] 金红花.以“两新”党建为非公经济注入核心实力[J].延边党校学报. 2014(02)

[3] 徐敏慧.健全激励关爱机制 加强“两新”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02)

[4] 虞国海,梁永,“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浙江舟山市普陀区委为例[J].传承. 2011(28)

[5] 周小茹.新思维下如何做好地方企业党建工作[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7(08)

[6] 蔡梦娇,李红亮.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党建新思维[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猜你喜欢
两新组织党建
“两新”党建工作要解决关键问题
灵活推进县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点燃“两新”组织红色引擎
创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品三口而知味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