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媛媛
摘 要:语文源自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让新鲜、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让趣味、互动的教学走近生活,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立体、丰富,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目前,知识传授往往成为了一些老师课堂上的教学重点,照本宣科,将原本可以生活泼的语文课变得僵化。本文主要从为什么要进行语文生活化教学,如何实施,后期如何加强巩固等三个方面来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同理,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让语文从课本中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死板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立体,学生们才能从心底里爱上语文这门就在自己身边的课程。
一、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存在时空差距或太过熟悉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经过语言专家的层层筛选和评估,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一些名篇得以入选其中。文章中的一些人和事和学生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差距,这也是正常现象。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或者课堂上进行情景还原。一些课文的选编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这时候,一些学生可能就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应设置针对性的问题,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触摸生活的真实性,提升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2、需要拓展文章外延的学习
有的课文内容跟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密切相关,学生难以理解。一篇文章需要延展的内容比较多,涉及地理、历史、人文、科学等方方面面。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二、構建生活化语文课堂的策略
1.课堂代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将学生们自然地代入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就需要老师多下功夫了。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设置问题、方案,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堂课的成功打好基础。
2.老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僵化死板,这也与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相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好奇心较重,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学习能力也较强。灵活多变的新课导入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利于知识的传授。
3.比如《苏州园林》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经常出去旅游吗?平时都去过哪些园林,是颐和园、寄畅园还是苏州园林?哪座园林让你念念不忘?你觉得园林里最美的风景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先欣赏一个纪录片的片段,是有关苏州园林的。相信这样的开头,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吊起他们学习的胃口,也为课文的具体讲解铺垫好了道路。
同时、设置悬念、以旧带新等方法也可以恰当地进入语文教学课堂。
4.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其次,要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时代在发展,技术手段也应该走进课堂,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语言和音像变成了实实在在可以触摸的东西,学生也会较快地融入课堂情境。
5.在古诗《观沧海》的教学中,就可以运用这一手法。曹操的这部作品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这堂课就可以先用几张气势澎湃的沧海图片作引子,接着让学生细细聆听了著名朗诵家的表演,再加上视频里呼啸而来的大海声,接下来,老师再讲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就容易多了。
三、生活化教学坚持走下去的理由
1、生活才是滋养语文的土壤
“语文”拆开来,也就是语言和文字。“生活处处皆语文”,要想学好这门课,就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比如博览群书、多看一些新闻类的节目、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等。从出去旅游到商场购物,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
2.生活随笔、日记、个人感悟,学生在平时如果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语文才真正地学以致用,而多姿多彩、酸甜苦辣的生活,也一直是滋养语文的土壤和源头。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语文应用提供了特别广阔的舞台。
3.关注学生熟悉的环境锻炼
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加强语文素养的学习。写一写家庭中的生活、趣事,熟悉的亲人,家庭的变化,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表达、沟通能力。在这方面,老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
4.同时,学校更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舞台。在这里,同学之间建立起了深厚友谊,师生之间也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加深了感情。这些,也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取材和选题。描写校园环境,对熟悉的老师、同学进行记录,举行演讲比赛、讲故事、表演排练,这些设置都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解动手能力,大大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小梅.教材联系实际 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赤子(上中旬).2015
[2] 杨永坚.浅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五法.学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