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紧张的“去中国化”背景下,精致历史剧入台或将成为一剂解药,暂缓“去中国化”之毒。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流行于台湾的两部大陆历史剧《甄嬛传》、《延禧攻略》,试探究精致历史剧在台的热播原因与统战意义,以期待历史剧在未来能更大限度发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功能。
关键词:“去中国化” 历史剧 统战功能
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与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却因台湾岛内政治意识的多元交织,令台湾人民对自我身份的认知模糊暧昧。电视剧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之一,既传递着文化知识,又影响意识形态的博弈,大陆电视剧在台的热播,势必会对两岸文化交流产生新影响,尤其是近年来的精致历史剧,如《甄嬛传》和《延禧攻略》不仅深受台湾同胞喜爱,也引发了台湾学术界和政党的关注与解读,加强了两岸文化交流。
一、从《甄嬛传》到《延禧攻略》
历史剧是历史与现代影视业有机融合的产物,如今的电视荧屏上,历史剧俨然成为文化商品,承载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与传播功能。
(一)大陆电视剧在台湾
大陆电视剧在台湾的播出仍属于“年轻化”现象。早年因政治因素,台湾引进大陆电视剧时间晚题材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引进的大陆电视剧以古装历史剧为主。进入21世纪,台湾电视产业结构转型形成分众市场,各电视台为争取收视率加大力度引入大陆电视剧,历史剧仍是引进的热门。 2010年来,大陆电视剧凭借自身优势跻身新天地,新加坡《联合早报》曾发文形容“中国娱乐产业从娱己到娱人”,可见大陆电视剧的崛起。如今,台湾引进的大陆电视剧题材趋向丰富,新增了翻拍剧、穿越剧、传奇剧等类型。回顾大陆电视剧在台湾的进程,不难发现历史剧是台湾引进大陆电视剧中最叫好又叫卖的一支,近年来后宫元素异军突起,成功打下半壁江山。
(二)《甄嬛传》到《延禧攻略》
2012年3月,《甄嬛传》在台首轮收官不久,又在三个台返场,连播四轮,形成每天播映9小时的空前盛况,截至2014 年,《甄嬛传》3年间在台湾已播放10次。除了在荧屏上大放异彩,“甄嬛体”与周边产品也成为了网友的心头好,台湾精英界对《甄嬛传》的处世哲学、人际交往、精神内涵也出现了公众化的解读。
2018年暑期档播出的《延禧攻略》再掀清后宫风云,无数境外观众用自己罕见的追剧热情验证了它的无国界魅力。截止8月25日,《延禧攻略》大陆播放量已破100亿次,台湾总播放量近4700万次。即便在如此紧张的“去中国化”背景下,该剧在台湾仍有很大的受众群体,并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台湾学生称该剧“爱看大陆剧的人群当中‘应该大部分人都会知道”,岛内媒体从各个角度对该剧进行深挖,抽丝剥茧的分析程度被戏称为“比高贵妃宫斗都认真”,这样的收视热潮甚至引起了部分恐慌,台湾“某些人”试图用它做“大文章”,《苹果日报》网站刊发《延禧攻台》一文试图为“去中国化”煽风点火。
二、两岸共享精致盛宴
细数大陆电视剧在台湾的进军之路,可见在台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多为历史剧,观众们的热情从对皇帝千秋大业的赞叹,转向为对皇帝们后宫的好奇,一部《甄嬛传》火遍台湾到《延禧攻略》再起清宫风云,精致历史剧抓牢台湾男女老少的心,打破台湾电视剧收视率被韩剧、日剧、本土剧统领的局面,究其原因有二:
(一)台湾吃腻“现代便当”
早年因资金有限,台湾电视剧制作更青睐于成本低、周期短的偶像剧与文艺剧。近年来,台湾电视剧类型仍停留于小成本制作的乡土剧、时装剧,缺乏历史剧,加之剧情雷同、内容单薄聒噪的缺点渐渐显露,台湾观众对“现代便当”出现审美疲劳,更加期许精致、细腻、大气的历史剧登入荧屏。
反观大陆,改革开放来,强劲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节高升的“软实力”都为影视业提供了源源动力。融资手段上,大陆电视剧采用“制播分离”的方法,保证了良好的资金运转,广告植入使资金更加充裕,《延禧攻略》凭借植入广告争取到了2.1亿的制作资金;剧情安排上,大陆电视剧善于利用跌宕紧凑的情节叙事,《甄嬛传》讲述“白莲花”女主过五关斩六将的惊险晋升之路,《延禧攻略》则讲述“黑莲花”女主有勇有谋智斗后宫的“爽点”反转;演员演技上,大陆开拍历史剧前会对演员进行专业训练,《延禧攻略》里高贵妃饰演者在高温重压下训练昆曲,大陆设置演艺高等院校力求演员荧屏上更具感染力,从《甄嬛传》中孙俪痛失爱子教科书式的哭戏,到《延禧攻略》中“秦岚一颗泪,天上一颗星”的哭戏,皆见演员实力强劲;道具化妆上,大陆历史剧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创造出在台湾电视剧中几乎看不见的“场景还原”,《延禧攻略》的美术指导亲自为该剧画了五十张建筑剖面图,花费9个月的时间搭建场景,力求1:1高度还原历史。
除了融资有办法、剧情有看头、演技大炸裂、道具求还原的外部强劲优势外,大陆历史剧里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魅力也是不可抵挡的吸引力。
(二)“吸引力”背后的渊源
尽管台当局“去中国化”拿历史课纲大动刀,试图淡化、抹杀群众记忆,但是群众血脉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是去不掉,斩不断的。叔本华说过:“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语言是文化的外衣,文化是语言的内涵。《甄嬛传》和《延禧攻略》的台词均以通俗普通话为主,同根同源的文化渊源使两岸观众都能理解台词含义,对台词中借用化用的古典诗词、文化典故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延禧攻略》中娴妃上香祈福时所说的“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長相见”(冯延巳《长命女》)表达对皇帝的一往情深;《甄嬛传》中因女主是大家闺秀,台词更是韵味深远,甄嬛不愿意嫁入宫中惟愿能找到自己心爱的人道“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甄嬛劝诫安陵容“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妾薄命·汉帝重阿娇》),固定场景下使用的诗句在共有的文化基因下很容易便被理解并产生美的
共鸣。
三、精致历史剧的统战功能
虽然台湾当局有别有用心之人对历史剧进行过度解读,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它有利于唤起台湾民众的文化基因,增强两岸文化认同感。
(一)统战功能
2018年8月14日,台湾当局课纲审议大会通过“12年‘国民教育高中历史课纲”,课纲内容的“去中国化”昭然若揭。在这样紧张的“去中”背景下,精致历史剧来台,最大的意义就是利于弘扬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甄嬛传》映射中国儒家经典文化观,易于引起两岸观众心理感知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将台湾的“去中国化”影响降到最低。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价:“《延禧攻略》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影响力在亚洲传播的一个突破。”“打树花”让高贵妃“领上了盒饭”,对昆曲的痴迷又柔化了这个嚣张跋扈的角色,素雅的南京绒花衬托出富察皇后的节俭性格,剧中人物服饰、道具上的锦州满族民间刺绣、苏州缂丝织造技艺都增添了精致感,这就是《延禧攻略》最大亮点——“非遗”和惊险波折的剧情有机融合,让海峡两岸享受了历史文化的古典“大餐”,做到了以平和自然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中华文化的精绝与优美,激发起沉睡在族群记忆深处的文化自豪感。
尽管民进党在“去中国化”上大作花样,但“去中国化”只能在表面狐假虎威,無法抹杀流淌在两岸人民心中一衣带水的血脉亲情与文化认同。
(二)未来期望
电视剧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如若发挥其功能,可以成为民族的凝合剂,为促进两岸之间的和平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但是,我们也需要看清历史剧的局限性,不能一味地依赖它的功能而忽略其缺陷,笔者对历史剧的未来展开两点建议:
第一,主题要“精神”。“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生经历、价值取向、教育程度、政治眼光都会影响对电视剧的解读,尤其是历史剧。台湾政治界人士就曾解读《甄嬛传》里充斥阴谋意识以达“去中国化”的政治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历史剧的主题应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剔除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不符、对国家形象不利的部分,发扬中华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闪光点。导演与编剧也应自觉背负社会担当,以传播文化正能量为基础,坚持打造中华文化精品,在作品中融入民族精神,诠释文化内涵,宣扬道德理智,体现中华美德。
第二,内容要“精致”。顾晓鸣教授认为历史剧,尤其是宫廷剧最大的危害是误导大众用娱乐的眼光看历史。当下流行的宫廷剧中,大多利用“爽点”即主角自带光芒,通过大起大落戏剧性冲突,最终青云直上来刺激观众感官。毛姆说:“好的艺术在于理解人性”,电视媒体决不能因为追求高收视率便违背初心,编造、杜撰历史事实,盲目挖取文化“糟粕”以造噱头误导观众,尊重历史,内容精致,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泽华. 防范和纠正高等教育中“去中国化”现象的策略研究[J]. 教育探索, 2015, (76): 77-78
[2] 徐兰梅. 大陆古装剧在台湾的收视表现及缘由解析[J]. 电视研究, 2017, (7): 56-57
[3] 钱静. 青少年学生鉴赏影视历史剧的误区原因及对策初 探[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6, (1): 28-31
作者简介:陈玉洁(1996—),女,汉族,籍贯:福建三明,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