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荣记》的桂林文化特色探析

2018-11-28 11:13庞冰冰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白先勇

摘 要:以地域影响文学为基,反观文学对地域的呈现。本文以白先勇的小说《花桥荣记》为例,分析《花桥荣记》中对桂林的描写,全面解读其笔下的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韵味独特的人文风情、形形色色的桂林人物形象,以及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乡愁书写,深层次去探讨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与桂林文化间的内在互动关系及意义。

关键词:白先勇 《花桥荣记》 桂林文化 互动关系

白先勇,桂林籍台湾旅美作家,幼年在桂林度过,桂林山水,桂林人,桂林话,桂林戏,桂林米粉……这些桂林的符号和元素构成了白先勇童年生活的内容,使他可以亲近自然感受人文。這些经验在白先勇成长过程中不断消融,逐渐形成其在小说创作时的个性选择。他在小说多半以回忆的视角来描写曾经的桂林印象,其中最著名当属《花桥荣记》,主要讲述以卢先生为代表的由大陆迁移到台北的一群小人物的命运,在这些小人物行为活动展现桂林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一、美丽和谐的自然与人文风光

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以秀丽迷人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在白先勇笔下,桂林山水作为台北的参照物,彰显着其永恒的美丽与魅力。在《花桥荣记》中,花桥荣记的老板娘是个地地道道的桂林人,文中对桂林山水风光的描写多由她的话讲述出来,“我们桂林那个地方山明水秀,……一站出来,男男女女,谁个不沾着几分山水的灵气?”,“也难怪,我们那里(桂林)到处青的山,绿的水。人的眼睛也看亮了,皮肤也洗的细白了。几时见过台北这种地方?今年台风,明年地震。”可见,桂林的山水不但秀美,还养人。在对美丽和谐的山水文化的描绘和赞美中,流露出白先勇对桂林山水的那份独有的热爱和留恋,传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

桂林地处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结合部,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白先勇笔下描写的桂剧(俗称桂戏)是广西特有的艺术形式。桂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深受广西人的喜爱。白先勇受桂剧影响,“桂枝香”、“如意珠”、“小金凤”等名字就都被写进小说里。在《花荣桥记》中,“我”和卢先生都是戏迷,非常怀念还在桂林时“小金凤”唱的桂戏。卢先生在公园里唱桂戏《薛平贵回窑》,戏里的王宝钏在寒窑中苦等十八年终于等回薛平贵,而戏外的“我”与卢先生始终未等来心上人。一出桂戏唱出了这些客居台北的广西游子们无穷无尽的乡愁,也唱出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况味。

桂林米粉是桂林最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是一种传承了两千年的饮食文化。《花桥荣记》以桂林米粉店的招牌作为篇名,颇具匠心,意味深长。文中写道:“提起我们‘花桥荣记,那块招牌是响当当的。”,“卤牛肝、百叶肚;香菜麻油一浇,洒一把油炸花生米,热腾腾的端出来,我敢说,台北还找不出第二家呢。”白先勇是桂系后人,当他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战后客居台北的这群普通的广西人身上时,自然会选择这种独具地方特色和大众化形式的米粉店作为洞察众生相的窗口。对于这些异乡客来说,除了让他们引以为豪的甲天下山水,对于桂林米粉也是心怀一份难以言表的特殊感情。无论时空如何转换,那细滑美味的桂林米粉,总牵动着游子深切绵长的思乡之情。

二、秀丽水灵人物形象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千百年来,在桂林山水灵秀之气的熏陶下,在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陶冶中,桂林人具有灵秀的外在气质,豪情重义、温文尔雅的性格特征。在白先勇看来,桂林清丽的山水和桂林人水灵秀丽的容貌一致的。《花桥荣记》中,“我们桂林那个地方山明水秀,出的人物到底不同些。青的山,绿的水,人的眼睛也看亮了,皮肤也洗得细白了”。卢先生原是一付“清清秀秀”、“干干净净”的体面相,而他的未婚妻罗小姐则是:“我再一看那位罗家姑娘,就不由得暗暗喝起彩来。果然是我们桂林小姐!那一身的水秀,一双灵透灵透的凤眼,看着实在叫人心疼”。老板娘从前也是“长得俏”,“说话知趣”,被人唤作“米粉丫头”。

如若说桂林的青山绿水赋予了他们秀丽水灵的容颜,那么,独特的地域文化则给了他们岭南民族特有的个性,他们热情、野性、敢爱敢恨,在看似柔弱的外表之下,内心火热,真性情,有着执着而壮美的追求。《花桥荣记》卢先生是个温文尔雅男人,原是桂林的一位官宦子弟,到台北后生活境况一落千丈,但他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他对待爱情认真执著,与未婚妻罗姑娘团圆是他最大的梦想,为此付出了惊人的努力。他补课养鸡挣钱,十五年如一日。然而,后来被表哥所骗,与罗姑娘团聚的梦想破灭,彻底摧毁了他的精神支柱。还有花桥米粉店的老板娘,她喜欢追忆往昔,始终等着丈夫,她勤劳务实,既有生意人的精明能干,又不乏古道热肠、豪情仗义。她每星期都亲自下厨做一碗桂林米粉给卢先生打牙祭,还热心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她精打细算过日子,但又富有同情心,有人情味,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在她身上体现了人性的亮色和温暖。

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乡愁书写

《花桥荣记》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在这一视角的“见证”下,写出由大陆撤退到台北的那批人的悲剧故事,表达对往昔故乡的追念和挥之不去的乡愁。第一人称叙事使小说有种亲身经历的真实感而非虚构出来的幻觉,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最大的好处在于给读者的真实感强,易于为读者所接受。

《花桥荣记》从整篇小说来看,叙述者始终寄居在“我”的身上,由“我”的视点来进行外部观察,“我”仿佛一个取景框,所有的东西都经过“我”呈现给读者,将不同时空和不同关系的人拉拢到一起,形成一个广阔的文本空间。且《花桥荣记》在整体上采用的是回顾性叙事手法,通过“我”的回忆将故事叙述出来,今昔对比中产生乡愁。比如“我”爷爷在桂林开的那家花桥荣记米粉店,“那块招牌是响当当的”,而现在在台北“我”开的这家米粉店“可没有那些风光了”。李老头的“过去”是在柳州做木材生意的老板,“现在”流落台北,又老又病,上吊而死。秦癞子“过去”在广西当县长,还讨过两个小老婆,“现在”因调戏女职员被开除,还去摸卖菜婆的奶,最后跌进阴沟死了。卢先生“过去”温文尔雅,爱护学生,爱情希望破灭后的他脾气暴躁,放纵肉体,甚至出手打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故事中,同是表达着物是人非的今非昔比之情,而且无一例外地表现出“过去”的光荣和美好,以及“现在”的凄惨,在对比之中明显突出“今不如昔”的感慨和凄凉。这群因特殊时代条件而迁移到台湾的移民,因与故乡亲人分离,产生强烈的乡愁意识。他们寄身台湾,心在大陆,空间的隔绝使他们成为精神上无家可归的孤独者,唯一能带给他们安慰的就是对故乡和亲人的回忆和怀念。

《花桥荣记》在叙说一群异乡人感人忧伤的思乡故事中展示了桂林秀丽迷人的山水风光、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它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是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栖息地。小说中可以体会到白先勇对于这块生之育之的八桂大地的深沉归宿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无比眷恋和热爱。如果说幼年桂林生活的经验影响了白先勇小说的创作内容,增添了其作品的艺术色彩,那么同样,白先勇在小说中对桂林地域文化的描写也增添了八桂文化的人文色彩。

参考文献:

[1] 白先勇.台北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李咏梅.白先勇的“桂林情结”[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06).

[3] 黄璐.论白先勇的桂林书写[J].学术论坛,2014(06).

作者简介:庞冰冰(1992—),女,汉族,广西南宁市人,文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注:本文系2018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醒目编码为XYCSW2018023,成果发表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白先勇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高级修养
高级修养
白先勇称《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
金融工程与货币政策效率互动关系研究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