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玲 孙兰月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规律,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但是就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比较呆板、单一,一般难以进行独立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创新性、独立性、灵活性和多向性的培养,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知识,探索规律,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完善学习方法。
一、基本数学思维的认知理解
数学思维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从而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数学思维能力指的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的能力,通过空间想象能力推理、总结、归纳数学问题和知识,属于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当然,我们在小学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如数字大小的比较、快速写出答案、简便计算等等,都是需要学生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观察迅速做出评估。这种思维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路径的一种有效思维。
二、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1.重视形象感知,获得理性思考能力。我们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可以多用一些教具教学,让学生自己在动手实践中获得对数学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如在“二十以内的加减”学习时候,我们就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感知凑十法和破十法。这样,我们学生就能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再通过练习建立抽象思维,掌握计算方法。再如,在介绍长方体、圆柱体等几何图形的时候,由于学生还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在理解和掌握方面就会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积木等玩具,让学生在体验的情况下,认识这些几何图形,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实际化。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
2.加强数形结合,深化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種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思维手段加强联系。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有效结合,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研究和分析出理论知识的本质,最终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这也能深化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借助图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遇到需要用数学解决问题时,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可以先尝试画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决问题。
3.联系日常生活创设学习情境,提升学生思维意识。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知识冲突中动脑筋思考,主动地探究其原因。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活动中,先通过对生活中面积形象的认识到“面积”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说说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做桌子、凳子、文具盒等面积大小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比较两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面积的大小,这样学生们就有寻求如何比较的方法的欲望,这时再让他们用纸条、尺子来比较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让他们在实践中带着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完成“想想做做”的相关内容。这样,不断创设生动的问题学习情境,寓教于乐地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和提升。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将事理、文理、算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对数学问题从形象到抽象,不断发现隐蔽复杂的数量关系,获得知识能力的提升,在不断思考感悟中获得解题思路和思维能力。如此,学生数学思维潜力得到深层开发,数学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提升,从而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