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的收获

2018-11-28 11:27朱蕾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摸鱼大鱼小伙子

朱蕾

在一次记叙文训练中,有位学生写道:“雨后,村里的男人们都纷纷钻进水塘捞鱼虾,正热闹着,一个壮汉冷不丁地摔倒了,掀起了一片水花,原來是旁边的小伙子把他的腿当作大鱼了。大家看了他狼狈的样子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在批阅时觉得这个细节写得很生动有趣,一下子把那种热闹的摸鱼场面给表现出来了。但是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场面描写的太简单了,正好可以作为“记叙文如何展开描写”的练习片段。

作文课上,我就把这个片段投影出来,要求大家找找优缺点。我的教学设想是:通过诵读,同学们可以发现这段描写不足,然后请大家互相润色,补充,这篇文章就丰富了,事实却是:

没想到一个同学站起来就说:“我觉得这里描写的太假了,谁会用手去抓鱼呢?根本抓不住嘛!怎么看这像小孩的行为,那像成人?”一石激起千层浪。

“谁能把腿摸成鱼呢!编的太假了!”

“都说了是一个壮汉了,怎么可能轻轻松松就被一个小伙子给掀翻了呢?”

我这个城里人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从没见过摸鱼,还真被学生们给说愣住了。我还在讲台上尴尬着,学生们却七嘴八舌的越说越兴奋,一个男生甚至开玩笑的去摸同桌的腿:“看我来摸条大鱼!”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乱成了一团!我该怎么办?就算能强迫他们安静下来,也势必会影响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更何况现在讨论是写作的真实性和虚构性的问题,已经偏离了我的课前预设,剩下的课要怎么上呢?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一句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灵机一动,拍了拍手掌,暂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等教室里稍微安静了一些,我就微笑着向大家说:“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今天这件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田园生活方面大家都是我的老师。”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都欣欣然,面有得色。

我赶紧把话题导回了文本:“大家都觉得这个场面不够真实,那我们先来听听作者的解释。”这个学生在全班的“攻击”下本来已是坐立难安、欲言又止了,终于得到了辩解的机会:“‘把腿摸成鱼这个细节确实是我编的,但那个壮汉摔倒是真的。因为塘底的淤泥很多,又滑,他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岸上有人开玩笑说,怕是有人把你也当作一条大鱼捞了吧。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我觉得这话挺有意思,所以改编了一下……”

我趁机对学生们说:“我们常说写作源于生活,要多观察生活,这位同学可以说是一个有心人了。他关注到了生活中那些精彩的场面,并且能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这是我们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听了我的话,他紧张的神色才稍稍缓和了一些,大家看向他的目光也含着几分赞许。

我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大家对他的这个文章还是不满意呢?”

“因为他改编了,而且改的不合常理。”一个学生很快回答道。

“你说对了一半,”我及时纠正了他的答案,“改编没有错,写作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就是说它需要也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个加工必须恰当合理。就像一个美丽的女子轻施脂粉,能够使肤色更白皙通透,但如果用力过猛,抹上厚厚的白粉……”话没说完,大家都心领神会地笑了。

于是,我顺水推舟,进一步启发:“既然这个片段存在这么多毛病,总不能让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下去吧,我们何不动手修改修改呢?”我鼓励学生们现场研究一下修改方案。

有的学生说:“夏天游泳时,年轻人常常潜进水里,装水鬼拽别人的脚脖子,吓唬着玩。我觉得可以把它改成是有人故意和壮汉开玩笑,合力将他掀翻的,不就合情合理了么。”

有的学生却认为:“我倒觉得就把壮汉自己滑倒的事实写出来,也挺有意思的。”

这些丰富的想法和真实的思考不正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显现吗?

我趁热打铁:“怎么描写才生动呢?”适时引导学生回忆课内学到的精彩的动作描写的片断,进行具体的作文指导,然后当堂进行这个片段的升格作文,比比看谁改得好。学生们一听更兴奋了,霎时班级里只听见刷刷刷的动笔声。

在自主交流成果时,原作者主动请缨,给大家朗诵了他的升格作文:“男人们卷起裤脚,打着赤脚,恨不得立即钻进水塘将虾兵蟹将捞个精光。不知怎么,只听‘噗通一声,壮汉一个猛子扑向水面,顿时激起千层浪花。原来啊,是旁边两个小伙子看他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相互使了个眼色,悄悄潜进水里,一人抓住一条腿,一发力把壮汉给掀翻了。这会儿,他们刚钻出水面,抹一把脸上的水,正得意地哈哈大笑呢。”大家情不自禁地给他鼓起了掌。

“观察真实的生活,又经过了巧妙的加工和渲染,文章才能具有真实而又能打动人心的魅力!”

猜你喜欢
摸鱼大鱼小伙子
《摸鱼》App上架微软商店
漫画一级1小时《一条大鱼》
Shirking 9 to 5
灯泡先生
聪明的老板不会苛责摸鱼的人
大鱼
反击
聪明的小伙子
一条大鱼
漫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