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孩子对母校的记忆

2018-11-28 11:27赵洪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小夏母校习作

赵洪

学校搬迁新校五年后举行110周年校庆。校庆前夕,学校发了一条关于老校风景的微信,从大门一直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全景式地呈现了老校的点点滴滴,勾起了我们对曾经老校生活浓浓的回忆。我即时进行了转发。一时间,很多毕业生纷纷留言点赞。其中最多的是:“对母校的回忆都在作文本里!”“这些地方,赵老师都让我们写过作文!”看着学生们的留言,我不禁怦然心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留住乡愁,成了许多人的梦想。同样,如何让学生们留住对母校的记忆,让学生们不会因为随着学校的改造、拆迁而断了对母校的眷恋,也正逐渐成为大家探索的问题。我的做法是,以学校为载体,充分挖掘学校资源,通过全景式描写学校的人、事、物、景,一方面破解习作素材难题,教给学生习作方法,提高习作能力,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母校的温情,将母校深深镌刻在记忆中,让母校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

多年后,也许这个景找不到了,也许这件事想不起来了,但是,当你翻开曾经的作文本,在母校的历历往事就会浮现,对母校的念想就会越来越浓郁。即使你再也找不到当初的作文本,但是因为曾经的投入,记忆将永远不可磨灭。

一、写好每一处景物,记住母校的形

(一)明白每一处景都值得写

记得初为人师,执教三年级,时时苦于没有习作教学素材。每逢一周两节的习作课,学生头晕,我也头晕,无米下炊的日子,倍感煎熬。一日,教到《南京长江大桥》《高大的皂荚树》等课文,不由灵机一动:学校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有那么多值得书写的景物,何不由此入手,解决习作课没有素材的问题呢?说写就写,先是校门,然后是西花园、中心广场,接着是操场、体育馆、教学楼,最后写校园里的花花草草。一个学期,只要学校里有的,我都让学生写。写着写着,有学生会惊讶地叫起来:“啊,原来这里还有一颗百年老树!”也有学生会突然提醒:“老师老师,还有学习园地的那张石桌没有写呢!”学生渐渐明白,校园里的一景一物都是习作素材,我们都可以写进作文本里。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让我的学生渐渐少了习作之苦。

(二)培养观察与想象能力

有了素材还不能全部解决学生的习作之苦。由于缺少观察,学生的习作往往泛泛而谈,缺少感染力。我明白,学会观察必不可少。西花园,是学生最喜欢的地方。碧绿的草地,一方小池塘,池中浮着小荷,池水中有几尾小金鱼,周围是曲折的小长廊,茂密的紫藤,幽深的小树林……每到春季,紫藤花开,一串串紫藤花,诱得学生一下课就来到紫藤架下,静静地享受诗情画意的境界。此时,我就和学生一起,在不经意间引导他们观察:“看一看”紫藤花的花瓣、颜色与形状,可以远看与近看相结合;“摸一摸”花的质地,细腻柔软还是粗糙扎手;“闻一闻”花的味道,轻嗅与深吸任选;“想一想”那么多小花聚集在一起像什么;“问一问”关于紫藤的知识……

夏末秋初,西花园草丛中会有许多蜷缩起来形如西瓜的小虫,学生称它为西瓜虫。我常带着学生在草边捉西瓜虫,看它慌不择路地东躲西藏,看它如何爬上小草,看它如何瞬间变成“西瓜”。我们还一起数它细细的小脚:那些小脚不断地摆动,看得眼花缭乱,怎么也数不清……西花园,成了学生的“百草园”。在这里,学生认识了大自然,逐渐体会到什么是“仔细观察”,一双习作之眼逐渐养成。慢慢地,东果园、小飞机场、学习园地、教师车棚……每一个地方,都有我的学生睁大眼睛观察的身影。因为有了仔细观察,这些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写得翔实具体,真实可感,也没有了字数之苦。

想象,是学生们的天性。没了想象,学生的习作似乎就少了一点儿童心。学校中心位置是一片不大的广场,学生们称之为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呈不规则的三角形,每条边上各有一块巨石。巨石或高大,或矮胖,或浑圆。三块巨石静静地矗立着,但在学生的眼里,似乎活了一样。我带领学生围绕这三块巨石,编写不同的童话故事,有的想象三块巨石为三个动物,高高大大的是大象,浑圆的是狮子,矮矮胖胖的是乌龟;有的想象三块巨石为悬崖、高峰、峡谷;有的想象三块巨石为不同的童话人物……总之各有依据,各有特色。家长们读了,打趣说,三块石头为学生们的成长做出了贡献。中心广场的一侧铺着木质地板,形如竖琴。在让学生充分了解竖琴的基础上,我与学生一起在这竖琴形的地板上蹦啊,跳啊,想象着自己是某个故事中的王子或公主,演奏着不同的乐章,然后再把这奇特美妙的经历写下来。想象,让学生们的习作逐渐变得生动活泼,独具童味。

(三)写景状物与育人有机结合

在学校,有一棵全校唯一的塔松,高高大大,形如宝塔。中年级时,专门描写它的外形,特别是到了冬天,白雪覆盖在塔松上,别有一番韵味。到了高年级,学到《白杨》,需要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仿写,这个塔松成了最好的“模特”,塔松成了学生们心中的“塔神”。校门右边种着几株芭蕉。学校校本教材中有《芭蕉》一文,文中,作者将老芭蕉比作教师,将小芭蕉比作学生,语言朴实感人。我教完芭蕉,观察校园里的芭蕉,体会学校种植芭蕉的深意,作文与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思想教育。“碧绿的芭蕉叶至今还在眼前摇曳”,这是一个毕业生的留言。

二、写好每一个同学,记住母校的情

同学,是母校记忆不可分割的部分。同学之情,就是母校之情。但是成年后,由于離小学阶段较久远,一般的人能够回忆的大多是自己高中或大学时期的事情,联系最为紧密的也是高中或大学时期的校友。如何让小学同学一直留存在记忆中,我借助作文教学做了有益尝试:

(一)写好一个同学,掌握写人的基本方法

选择一个个性鲜明的学生作“模特”,作为写作对象。这个人一般外形上有特点,学习成绩还不错,有点儿小调皮,性格开朗。我们选择了小夏同学:小小的个子,留着西瓜太郎式的头发,小鼻子,小眼睛,小嘴巴,全身上下什么都小,唯有胆子不小。爱插嘴,也爱走神,老师反复提醒,一直没有效果,但是成绩却一直处于中上游。

首先,全班学生一起写小夏的外貌。外貌写完了,再一起回忆小夏最有意思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体现人物的某个特点。我们称这样的写法为“一人一事一特点”。最有趣的是,我们围绕小夏,运用“一人一事一特点”的写法写他的七个优点:写第一个优点时,都觉得很简单;写第二个优点时,觉得还行;写到第三个优点时,有人开始皱眉了……但是在不断挖掘优点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小夏。写完第七个优点,有学生竟说,我想写他的第八个优点。此时,我却戛然而止,又开始让学生写小夏的三个缺点,提提建议,让他更完美。就这样,在一段时间里,小夏成了学生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学生们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要求,时时观察着小夏,处处留心着小夏。写人的基本要领也在不断练习中内化,更为主要的是小夏也在一天天被别人写作的过程中成长,长大。因为这段经历,每次这个班的学生回母校,总会提起这独特的写作,小夏成了这些学生对母校的回忆之一。

(二)写好一班同学,突出人物个性

写好一个人,目的是会写每一个人。写完小夏,我就让学生自己挑选班级里的一个同学作为写作对象。写完后全班交流,优秀习作打印张贴,交流后再挑选一个同学,直至将每一个同学都写遍。这里有两个注意点:一是每一次写的同学的特点要不一样,不允许千人一面;二是每次交流习作时要注意倾听,别人写的可以作为你下一次写的参考,但不准抄袭。特别是第二个注意点,对那些习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有特别大的启示。全班五十多位学生,一个一个写过来,而且不能重复,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还真的完成了:五十多位同学,真像《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将,各长各样,各有各的本领,但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学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同学之情急剧升温。

(三)写好班级小传,展现同学情谊

如果说对每一个同学的描写是单独成篇的话,那么《XX班同学风云录》则将发生在同学之间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人物链、故事链,充分展示了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我们以循环日记的方式,将班级中发生的主要事件如实记录在这本《同学风云录》中。记录的要求是:事件真实,情节曲折,描写生动细致,人物形象鲜明,前后主人公原则不重复。每周进行的《同学风云录》优秀故事评选,我们都会看到不一样的某个同学,感受不一样的同学情谊:某人上课开小差,某人是如何掩护的;面对同桌掉在地上的一块橡皮,捡与不捡的思想斗争;楼梯口,悄悄帮助忘记值日的同学扫地,得到表扬的却是其他人……最有趣的是,今天你把我当作主角,暴露我的“丑”,明天我就把你作为主人公,写一写你不为人知的“历史”。你写我,我写你,你追我赶,精彩纷呈。一段时间,《同学风云录》成了学生争相阅读的读物。小学毕业时,有学生再次拿出《同学风云录》,读着其中的故事,不禁潸然泪下。

三、写好每一位老师,记住母校的爱

记住老师,就是记住母校;记住老师的爱,就是记住母校的爱。老师,是学生回到母校的重要原因。如何记住老师,写好老师,除了常规的写老师认真备课、关心同学、辅导后进生外,我另辟蹊径,带领学生从其他角度观察老师,感受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

观察老师的行走。校园里,老师的行走总是那么行色匆匆,如一阵风来,又如一阵风去。用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每个学生选择一位老师做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观察老师行走时的独特姿势和神态,观察老师行走前后所做的事情,观察的地点可以是教室、走廊、办公室,也可以是校园的其他地方,如果方便,校园外也可以。这一段时间,校园里有一道只有我能看懂的独特风景:不论上课或下课,学生的眼睛时时盯着老师,不离左右,甚至有学生有事没事总会去找老师闲聊,边走边聊。为了避免老师怀疑,一个个都装得很自然,就如潜伏的地下工作者。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老师们的行走,始终步履匆匆,很难看到所谓的优雅与闲适,那是因为他们心中始终放着学生,为学生们的成长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有几次,学生发现某个老师的脚步突然放慢了,那是因为她的孩子生病了,正在住院,但是当这位老师慢慢走进班级后,立刻变得神采飞扬,没有了刚才的疲惫。有了这样的观察,学生的习作自然独具感染力,对老师的爱体会得更深刻。

后来,我还带领学生观察老师的进班、老师的讲台、老师的办公桌、老师的课本、老师的红笔、老师的衣着、老师的手……观察完一位老师,再观察另一位老师;观察了自己班的老师,再观察其他班的老师。每一次观察,每一次体会,对老师的爱的感受都会更进一层。老师的爱,是具体可感的动作、神态、物件,是立体的、丰满的,不再停留在口号里,不再显得虚无缥缈。

四、写好每一次活动,记住母校的趣

小学校园里,最不缺的是活动,最怕写的也是活动,以至于每到春游秋游,学生们又爱又怕。这里的“怕”,就是写作文。但是,这些趣味盎然的活动的确是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些丰富的素材抛在一边另行寻找素材,费事费力,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也没有益处,更主要的是,少了习作,这些有趣的活动在学生记忆里就少了一点儿留存。我直面学生的困难,采取以下两个策略,让学生们爱上活动:玩时开心,写时不怕,记忆深刻。

(一)让活动结构化,便于学生写

写活动,学生最怕的是内容多,头绪多。作为活动的旁观者或者参与者,学生受年龄限制,往往无法正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难以分清这一环节和那一环节之间的界线,这也就导致学生写作的时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思路紊乱,条理不清。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在活动前清晰告知学生此次活动的过程,活动中对每一环节有明确的交代,活动后再次将活动的每一步做小结,剔除無关因素的影响。这样,就能保证学生有条理地写好活动。在起步阶段,我有意设计了一些结构化的活动,边活动边写作,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描写活动的技能。下面以我设计的动作神态专项训练《猜味道》活动作文一例做简要说明。

第一步:激发兴趣,提出要求。我提前准备了三杯水,分别溶有足量的糖、盐、味精。课伊始,我对学生说:“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人的动作与神态,猜出他想说什么,想做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做个游戏,名字叫《猜味道》。规则是:桌上有三杯水,味道分别是甜、咸、鲜。我请一位同学任选其中的一杯喝一口,喝完后不能说一句话。其他同学根据他的动作与神态,猜猜他喝的水是哪种味道,看谁猜得准。”

第二步:初次练习,相机点拨。(1)当一位学生被我请上台喝水时,我不时地小声提示:仔细瞧瞧,他是怎么挑选杯子的?哟,他的嘴为什么张得这么小呀?快看他的眼睛、眉毛、手!这样的提示,对观察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并没有影响他们游戏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导向作用。(2)在五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该学生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小口。喝完后,我并没有马上猜味道,而是让学生以“最后,赵老师请XX同学上台尝味道”开头,将自己的所见所思写下来。(3)交流习作,教师引导学生就如何写清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做专项指导。

第三步:再次练习,强化巩固。(1)我请学生轮流上台挑选一杯喝一口。没轮到的仔细观察此人的动作与神态,决定挑哪一杯。喝完后同样不能说一句话,如实在忍不住,请在心里默默地说。(2)喝完后,我继续提供一定的格式让学生将刚才的所见所思写下来,如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可以略加调整。我提供的格式是:“同学们纷纷上台尝味道。有的……有的……还有的……终于轮到我了……”(3)继续交流习作。此次交流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动作与神态描写的意识,提高写作技能。

第四步:拓展延伸、提高能力。活动结束,两个片段也出色完成了。但我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写片段,还应逐步向会写、善写成篇的文章过渡。因此,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刚才写的两个片段糅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注意人物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并加上合适的题目。

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开展结构化的活动,但是,我们可以逐渐让学生学会用结构化的思维观察分析活动,让看似纷繁杂乱的活动变得清晰而有层次。这样,每一次活动结束,学生们也许就不会再唉声叹气,而是主动通过习作展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突出重点,写最感兴趣的

写活动,最忌的是流水账,学生最容易犯的也是流水账:将活动的方方面面详细记叙,唯恐遗漏了哪一个方面。就像写春游,学生就会从家里出发,一直到春游结束回家,一一记录。而且,往往春游前的内容占了大量篇幅,真正春游的内容却没有写多少。询问学生,答案很好笑:我想写下去的,但是,这样写下去,文章实在太长,我已经没有心思写下去了,所以我就赶紧结束,交差了事,总之我的字数已经不少了。怎么办?突出重点,写最感兴趣的,是让学生写好活动的解决之道。比如,学校每年举行春季运动会。运动会结束,语文课上照例要写作文。该怎么写,除了让学生将此次运动会结构化之外,我引导学生回忆,在此次运动会上,我们是如何为班级荣誉添砖加瓦的?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运动员奋力拼搏,永争第一;有的说观众们声嘶力竭的加油;有的说家长志愿者忙前忙后;有的说老师比我们还着急……在讨论中,我适时配乐播放了经过剪辑的在运动会期间由家长拍摄的录像,进一步感受身边那些默默付出的同学。最后,我指出,要想全景式展示运动会,对你们来说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最感兴趣的写。你一个角度,我一个角度,全班五十多个角度,也等于全景展示了班级运动会风貌。这样,《记精彩激烈的迎面接力赛》《观众席上的争论》《老师的眼睛》《那根跳高杆》《睡不着》《起跑线上》……一篇篇优秀的校运会习作诞生了。讲评习作阶段,我趁势小结:以后在写活动的时候,也可以像这次写运动会一样,不必面面俱到,只要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写下来即可。比如说即将到来的春游,我们该怎么写呢?学生们茅塞顿开。

五、写好每一个关键事件,记住母校的精神

走进许多学校,墙上都会张贴许多标语,学校的文化与精神满眼都是。但是,你叫停一个学生,让他说说学校的文化与精神是什么,往往很茫然,这种情况在中小学特别普遍。我校的学校精神是“求索、铸造、超越”。如何让学校精神为学生认同和践行,途径有很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的尝试是,抓住学校里关键的事件,通过学生的感悟,将母校的精神融进自己的成长血液中。

这里的关键事件,特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着特殊意义的事件或时间节点,比如,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第一次”。第一次举手,第一次上台,第一次表演,第一次被批评……每一个“第一次”,对学生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如果没有处理好“第一次”,学生的心灵也许就会受到重创,学校的形象就此受到伤害。有许多人有这样的体会:第一次朗诵,被老师表扬,就此爱上了朗诵;第一次写作,被老师赞誉,就此爱上了写作。反之,厌恶朗诵,恐懼写作。因此,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写好“第一次”,从学生的“第一次”中展现的心路历程,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结合“求索、铸造、超越”的学校精神,教育学生面对顺境怎样不骄不躁,面对逆境如何迎难而上,最终帮助学生赢在“第一次”这个人生起跑线上。

校庆,是每一年度学校的大事,也是学生一年中最为期盼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来自四方八方的嘉宾云集这所百年名校,走进课堂,走到学生中,全面学习学校的办学经验。作为学校的主人,我们每一个学生该如何当好形象大使,展现“求索、铸造、超越”的学校精神?记得在老校举行100周年校庆时,校庆前,我带领学生走进校史馆,了解学校丰厚的百年历史积淀,站在学校名人墙前,与那些曾经为学校做出贡献的师生做精神上的零距离交流。校庆当天,我们开展以“寻找最美的风景”为主题的活动,在寻找中重塑自己、影响他人。校庆后,学生以图文方式撰写寻找报告,从“求索、铸造、超越”等不同方面共享自己的寻找成果。此后,“寻找最美的风景”成了我和学生每年校庆的传统活动。每逢“校庆”倍思“亲”。11月27日,每到这个日子,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祝贺母校的生日。这就是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何写景、叙事、记人的写作方法,也许早已忘记,但是曾经六年,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景一物……遇见的每一个人,欣赏的每一处景致,参与的每一次活动,已融入他们的生命,寄托了学子们对母校深深的回忆。母校,不再是符号,而是简约朴素的校门,循循善诱的老师,意气风发的同学,纵情跳跃的操场……

留住乡愁,留住对母校的记忆,这是我作文教学的追求。

猜你喜欢
小夏母校习作
告别母校
致母校的一封信
母校情结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迟到的背后
十年一句“对不起”
十年一句“对不起”
小编们那些不着调的梦想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