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姬
在新材料作文时代,学生所面对的作文材料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叙事类感性材料,如,“探险与蝴蝶”;一类是论述类理性材料,如,“青春与不朽” “沙漠与自由”等。理性材料一般包含核心话题,如,“青春”“自由”等;而对感性材料,学生会也提炼出核心观点,如,从“探险与蝴蝶”中可以提炼出“人与自然”“细节”等关键词。一段材料都会围绕某一个核心话题或某一组核心关系展开,学生能准确提炼并把握住核心话题即完成了审题的过程,而高考作文常常淡化审材,不会在审材上设置太高门槛或太大限定。那么,接下来如何确定立意,进而如何展现立意,这是学生作文高下之分的首要分水岭。
一、巧加限定,具体处显独特
面对核心话题较为宽泛、限定较少的材料作文时,不妨尝试著在这个核心话题上巧加限定语,让立意在扣住原有话题的基础上更具体、更集中。话题是名词性的,可加定语,如,话题“关系”,可具体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家园的关系”“文艺与观众、相爱相杀的关系”;话题是动词性的,可加宾语,如,话题“等”,可具体为“怀着希望,等来美好”“满怀空想,等来一事无成”。话题是动宾式的,可加主语,可加定语,如,话题“删除细节”,可具体为“删除细致的生活方式”“删除细小的审美情趣”“民族文化删除细密的内涵”等。在宽泛的话题上加限定语,可以使立意切入口小,具针对性,更易于展现观点的独特个性,好的选题也更能写出深度。
二、以小见大,细微处见深刻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言:“陈平佐汉,志见社肉;李斯亡秦,兆端厕鼠。推微知著,固智士之相机;搜间传神,亦文家之妙用也。但必得其神志所在,则知图画名家,颊上妙工增毫。”记叙文写作常常讲究以小见大,推微知著,这个小,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段文字认为言不尽意,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其实,议论文中象式思维的运用同样能在论证过程中起到见微知著、层层深入的效果。这里的象,可以是一种物象,可以是一个人物,可以是一个细节,甚至可以是一句名言。但议论文中象的运用不同于记叙文,无须承载情感,衬托人物,揭示主旨,常常用于论证的突破口或论证思路的引领串联,于细微处显独特深刻。当然,象远远不止这些,它可以是一个场景、一副画面、一个动物……明朝祝允明曰:“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带着生命的热情体悟生活,万物总能在某一特定境况下与生命、情感、思考契合无间。
三、妙设由头,开篇处呈智慧
何永康老师曾说:“在你无法把常理说出新意的情势下,巧妙地、恰当地运用由头,是中学生写作议论文的一种诀窍。”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也明确提出:能运用一个独特的由头,进行层层深入的品评,语言智慧、犀利,可视为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至满分。妙设由头,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期待与兴趣。何为“由头”?“由”者,源也;“头”者,始也。“由头”就是引发议论的“话头”,它要求写作者精心构思一个令人眼睛一亮的开头,由此引发议论。“由头”的种类多样多变,可以是启人深思的客观事物、自然现象,可以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一种潮流,可以是文艺经典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片段,可以是富有内蕴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可以是有冲击感的一个镜头、一副画面,等等。其实,由头的选择很有讲究,该例是否能与题目发生关系并能引出一个独特、深刻的观点,该例是否能深入到社会、文化、人性、人生等层面,是否熟悉该例并占有较丰富的相关资料,这都是选好一个由头的关键。而对由头的生发也很有技巧,善于就由头展开联想,可以朝相似或相反的方向去联想,善于对由头进行分析,能就由头说开去,也要能收回来。以由头开篇,要对由头进行分析,找准一个小、深、新的角度,以此立论,布局全文,忌讳就事论事,文章的主体部分应放得开,有所发散,有所生发,文末还应收得拢。
面对社会中纷繁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一篇议论文,观点是否新颖,立意是否高远,关键在于写作者的视角是否独特而富有个性。从一定程度上讲,角度可以决定文章的成败,平时常训练多角度考虑问题,慢慢就能学会找到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事件的最佳“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