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鑫
[关键词]新媒体记者;新闻;两会报道
現代信息社会是一个媒体化的社会,传媒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总体发展与社会总体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力,而在现代信息会社,这种影响力已经大到不言而喻。相当今人们表现白己生活的最普遍的、效力最大的工具就是媒介,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进入到了媒体化生存的状态。
早在1960年,“地球村”的比喻就已经深入人心,人们认识到,随着交通工具和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快捷,地球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好像一个村落。总之,数字新媒体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和选择主动权。那么,新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介,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发挥所长,特别是在两会报道中做出自己的亮点。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曾把两会报道比作新闻报道的“老油出”,如何开发这座“老油出”,让它源源不断地出产原油,同时提高原油质量、开发新的石油产品,是新闻人一直为之奋斗的。
“钻井”阶段做好深入的采前准备才能有备无患
自从文字传播时代开始,人类已经开始了体外化传播的过程,文字的普及使文化传承得以更加稳定的保存,而印刷术的出现又使这种传播走向大众化,再到后来的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远距离快速传播,沟通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时间进一步缩短,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访前准备是记者采访中重要的一环,在与代表们短短的几分钟交流中,如何捕捉到白己想要的内容,这就需要记者在采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仔细梳理当前的社会热点和政策的着力点,罗列出新的选题,并试着找寻选题的切人口。做完“地质勘探工作后,“钻井”只能靠着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往下探。面对两会这个陌生的新闻地带,我们只有沿着既定轨道摸索前行,好在前方有路,需要的只是勇气和耐心。
“采油”阶段筛选对象提出具体问题
一篇“点击量”高的新闻作品,需要记者在采访时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川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
首先是要有针对性的采访对象,明确采访目标。不但要明确代表或委员的名字、专业,还要清楚熟悉其在专业领域中的特长和观点。在会前准备选题时,要从各个渠道搜集委员和代表们的名单,临时搜集的各团组议案或提案也可为记者筛选采访对象提供有利的线索和帮助。
作为采访者,下一步要想的问题就是如何约到采访目标对象,通常会议前后供记者采访的时间非常有限,一般不会超过半小时,而且现场媒体同行之间存在竞争,有时采访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往往很难就预订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所以,我们应把采访区域锁定在代表或委员的驻地,或是在大会审议或讨论间隙阶段“约堵”采访对象。
其次就是提问的方式,张口就问“你现在的感想如何?”此类问题是不可取的,不但问题太宽泛,也容易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情绪,不利于接下来的采访。可先简要将自己采访问题的背景向采访对象做下介绍,便于对方有个提前的准备,并在接下来的采访中,逐层深入,南点到面去获取和自己选题相关的素材和细节。
总而言之,采访时的第一个问题很重要,如何能让自己的问题吸引到采访对象,这就需要我们前期去进行细致的准备,用专业的工作态度去完成“采油”工序。
现在许多两会的稿件都是就问题谈问题,听取代表委员们议论建言的多,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深挖出来的策划类题目较少。目前,对于采写两会报道的记者来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把题目带到会下,作为下一步研究问题的线索和素材,通过进一步的调研和思考把这些题目不断“发酵”,形成有深度、有亮点的新闻稿件。
“炼油”阶段用新媒体手段做“活”新闻
社会之良知,公众之公器。近年来,我罔的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媒体的技术和工具属性决定着信息的物理形式、时空范围、速度快慢和量的规模:而媒体的社会组织属性则使媒体能够自主地生产和传播信息,决定着信息的内容。媒体把物质的世界转化成了人类的精神食粮,尤其是新技术条件下的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宽人们获知信息的方式,从而改变人们对已发生事件或信息的认知。
185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以前,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显然,无论是“人民的喉舌”还是“社会舆论的纸币”,都不言而喻地强调了新闻舆论作为社会之公器的重要性。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渠道空前广泛、便捷、及时,这种意义上的喉舌的传播或纸币的流通已不限于报纸,而是从报纸发展到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媒体,更快、更广、更有影响力。
这种选择权在数字新媒体时代变得更加个性化,受众在媒体发展史中所体现的主体性越来越强,媒体也在受众的需求背景下不断改变沟通方式,优化传播技巧,不仅仅局限于pc端、电视,微信端、微博端、H5、VR等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正在当下不断涌现到人们的眼前。
总之,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获取方的需求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普遍希望收到的信息就是自己需要的。所以,记者采写的两会报道不但传播形式要新颖,而且内容还要“鲜活”有深度,同时根据大数据分析对受众人群进行细分,采取信息定制服务的方式,“点”对“点”对新闻进行推送,从而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毕书清.新时期的媒体融合与数字传播.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83页.
[2]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2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