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广州市海珠区海联路小学 陈燕妮
作为当今世界的互联网大国,中国正在实施 “一带一路”中 “宽带中国”战略和 “互联网+”行动计划,也正着手开发新一代5G移动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时代,没有看客,教育亦是如此。“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不断地推动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然也成为业界的共识。 “互联网+教育”如何主动投身应用资源、教改课程、良好品格与学习习惯培养、相融合等话题,将是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基于教师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经验基础上,紧扣德育课程实际,以寻因——觅法——索向——施法——收效程序作初期摸索。
通过 “研究前测调查”结果得知,学生对 “学校生活”主题更关注,说明熟悉的校园对他们对更具吸引力。 “社区生活”、 “我们共同的世界”关注不高,设计贴近他们生活的主题内容才能吸引其主动参与。
对 “你品德课本中不太明白的内容”调查显示,学生遭遇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包含的多个学科的知识时,解决问题的渠道更多依赖老师、家长。自主能力发挥占比不大。
“网上收集的内容太多”,呈现面对海量信息时,学生欠缺效筛选为我所用材料的方法。
“喜欢品德课任务完成形式”一栏,学生 “喜欢自行组合形式完成”的数据最高,表明学生较认可自由选择的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形式,部分因人际交往、沟通方面,指向品德教师如何有效实施方法的问题。
调查前侧显示,学生就自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认知、收集、整理、有效应用及模式的形成,均存在方法的缺少、手段的匮乏,有效应用资源的主动能力待提高。
探究过程中,笔者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实现 “互联网+”环境下自主运用资源促效,发挥对德育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课程大德育的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当是教学的起点,因此,课题研究前测设制的调查,让我们看到越是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所熟悉理解的也能引起共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是网络通信便捷、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众多的今天也如此。通过学生对运用网络的兴趣,链接三D或四维地图立体影像,例如以他们生活居住的社区内熟悉的、喜欢光顾的场所吸引主动参与,于所在的小区找一找、所在的路、街道寻一寻;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交通出行、购物市场、医院、邮局消防队等,运用多种网络技术,学生引起共鸣,引导自主学习,变自主学习的小主人。
表1,对比前后测,发现使用了以上方式后,学生在指标项内容的兴趣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有关社会、家国情怀方面的教育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小学生不懂之处。但当家国情怀遇上互联网后,效果却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互联网以其独有的共享性、互动性能帮助教师在开展学生自主活动时丰富教学手段。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日出东方》,教师通过网络视频影像,以奥运国旗事件引入“国旗法”、国旗的制作规定到上升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反馈、交流分享等趣味性极强的形式均能在课堂学习中切换自如,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参与的气氛、提升人文情怀。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关于效能的开发中提出,要将单一的课程资源观 (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变为整合的课程资源观,进而增进课程的时效性。面对网络海量信息,当走进像五年级第五单元 “历史告诉我们”,学生围绕历史范畴的主题,依照教师 “报料卡”提示进行一定指向的搜集准备工作,如学习 “唐朝盛世”文成公主进藏、古代 “丝绸之路”开创者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等,学生课前自行借助搜索引擎、网络上输入关键字词等技术手段,快捷收集、整理相应信息内容。从前、后测调查数据变化可看到,当学生 “一卡在手”时,被动“随便找”的盲目性大大减少,自然而然地利用 “搜索引擎”、 “关键字”技术操作提速,应用资源的准确性强而高效。教师授课时,学生积极能动性自然被调动;有备而来,有话可说,有位可站,有情可宣,拉近遥远的历史距离。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引导学生以主题自主任务卡形式,于互联网海洋徜徉的他们能更刺激地、有针对性地主动获取相关信息。也就不难出现在分享与讨论古代丝绸之路的话题时,学生不约而同带出了当今 “一带一路”时事热点。这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品德历史教育因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投入而古今相牵,有了温度。
三五成组的自动合作形式经常被用作学生在网络上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效的自动组合合作学习比个体独立学习能获得更好效益。避免了学生作单一任务为目标由教师安排的小组任务可能导致的工作量分配不均。
这一策略用于六年级第五单元《地球真美丽》的 《神奇的 “三级”》教学中,各成员可按需、按信息技术操作优势自行 “对号入座”,自领内容。后侧数据显示,学生在利用自动组合作投身网络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数据变化最大,实施自动组合作的容量丰富比例大幅上升,证明学生趋向认同这种从被安排、面对面的形式,迁移到可放开手脚、施展沟通、交流、分享、互助等综合自主能力的网络学习形式。 “自动化”式合作更掀起学生积极向上学习氛围。
一促:主题的自主任务式 “报料卡”资源合理应用
培养学生自主换位、尊重他人,以包容的姿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情感态度。其中案例:
在学习 “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的民族特色主题期间,学生小余发现邻桌一位转学来的同学只吃自家做的午饭,甚至从不见他吃猪肉,课间询问得知他这是家族的宗教禁食规定。小余很好奇,便不断询问关于禁食的问题。比如他们为什么禁食猪肉?能吃些什么?禁食有没有时间要求?禁食的宗教意义是什么等,虽说转学来的同学将大概的意思告诉了小余,但小余并不满足于同学的回答,联想到品德课的自主任务 “报料卡”,马上制定相关主题行动起来。通过上网查阅,她发现对于邻桌或是跟邻桌教信类似的群体而言,禁食猪肉,不仅有我国的回族,还有世界各地信奉伊斯兰教、犹太教的穆斯林人。这都引发了小余的思考。世界上或许有许多宗教,包括我们汉族传统,不同宗族会把同一种意义给予到不同的族群信仰中。之后,尽管小余并未真正做到一个月不食猪肉,但他更能理解邻座同学的想法和行为,更加尊重不同宗教、族群的多样文化、习性。认识到 “君子和而不同”,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共处。
二促:学生良好品质的的发展
德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的课程,当组织学生在倍感吸引的电教室以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品德课程时,兴趣使然势必自主参与学习的全程,当勃勃兴致贯穿于活动中,学生便不知不觉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逐渐变被动为主动,点燃新想法乃至启发创意的思维,这些认真、主动、进取;汲取新事物、动脑肯创新的适应时代更迭的好品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促: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发展成为了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突显了 “人”的存在。老师在网络品德教学过程中主动积极的情感渗透、富正能量的品德素养、人文素养和育人能力,既备受关注还影响学生。教师对个性的尊重和生命质量的重视,逐步催生出品德教师崇高的专业能力发展理想,沉浸于师生共建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氛围又让愉悦心情渐变为多种专业的自我肯定、自我欣赏,激发出品德学科教师无限力量。
因此,唯教师树立并形成互联网+教育,将德育课程资源自主有效应用为师生品德成长与发展而服务的思想,引导学生自主、适时、适度地应用课程资源,养成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良好的道德品质、自主学习素养,才能成为适应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师生、学校与社会多方共赢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