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竹萍,原宝华,耿成燕,孔 英,何 牧,王红娜,初万江
大连医科大学:1图书馆;3公共卫生学院;4基础医学院;5艺术学院;6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辽宁 大连 116044;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西安 710061
“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它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改善以优质视频教学资源为主体的教学资源传播与获取途径,从而辅助教育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人人能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新的教育生态[1-2]。文章以“互联网+教育”新的教育生态为背景,分析传统“PBL”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基于问题泛化的泛在“PBL”教学模式新的理念。
传统“PBL”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它是由McMaster大学首创,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倡导以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为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提出问题,然后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此模式已逐渐成为当今医学院校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3],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4]。
“泛在‘PBL’教学模式”是基于泛在问题的线上线下的翻转课堂式现代教学和学习模式。泛在问题即是问题自然的泛化在整个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预设问题,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和多渠道解决问题,而不是传统的刻意的形式上的“PBL”。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互联网+”计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教育战线响应号召,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战略。“互联网+教育”不是二者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深度融合,形成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变革和创新,也即形成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教育”新的教育生态,充分应用互联网的优势融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当代教育理念,构建“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有机灵活的互联网教育交互环境,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终身化[5]。
现行传统“PBL”教学模式在我国“互联网+教育”生态下有其生存空间,但必须找到和我国主流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方式和方法。否则,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6]。
课前:教师要依据课程计划,把教学内容细化为模块,乃至知识点,然后形成支架式的知识框架,形成基于问题的知识导图,并且在准备正常的课堂教学资料的基础上,还要准备好大量的学习资源,特别是优质视频教学资源和知识拓展,课前要分发给学生,或者放在网络云端教学平台,以备学生研究性学习使用,并且在课前的学生学习中,要进行答疑。学生课前要依据教师的引导,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或者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自己收集的资源进行研究型学习,回答问题,准备课堂学习资料[7]。
课堂:授课时要把通常的班型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分别由不同的教师同时授课,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组内学生各有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中,在启发式的师生、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中,逐渐的解惑答疑,把问题逐渐拨开,达到教学目的。
课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主要依据课堂中的表现,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以及笔试和课后作业等;学生课后通过作业、反思等进一步把教学内容消化、接受、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可见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PBL教学目的,但耗费了教师和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8]。
学校教学计划安排是有规律的,每个学期安排几门课是与有效教学时间相对应的。教师课前的备课、课中授课和课后批改作业都是有相对时间的,学生每门课的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讨论与课后反思与作业都是有一定时间的。亦即课业与教师的有效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相对应[9]。
这样,如果一门课采用“PBL”教学,势必占用大量的其他门课的课下或线下时间。对教师而言,增加的工作量是隐形的,比如大量的教学资源和环境准备,课前、课后和学生互动等,而且这方面的工作量大多没被教学管理部门纳入工作量考核;对学生而言,得用大量的时间去走“PBL”授课程序,课前的资料收集及学习准备,课中的完成角色任务,课后学习内容的顺应和同化等。
可见,教师准备一节课“PBL”可行,全门课“PBL”将是不可完成的;学生认真完成有限节课“PBL”学习可行,整个一门课和所有课“PBL”是不可能的。
从必要性角度回答“PBL”教学,答案是否定的,也即不必要。因为人类进化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为了传授知识,有了各式各样的学习形式和机构,包括远古的口耳相传和今天的学校。为了提高学习效率,知识的学习大多都是以呈示和识记为目的[10]。比如元素周期表,我们知道有多少种元素即可,而无需去研究为什么。因为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一个人无法全部知道,更不能都去研究后再知道,因此知识的学习采用“PBL”的方式不是必要的。
从可行性的角度回答“PBL”教学,答案是可行,但要附加一个条件:适度。为什么?因为,我们之所以有知识可学,是由于有前人的积累和研究,因此人类新知识的发现必须在研究中产生。当今人类的科学家术业有专攻,科研成果,也即新的知识正在引领人类文明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这里科学家的研究素养从哪里来?答案是从研究性学习和实践中来。因此,从培养研究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角度,在学习中有计划地、合理科学地安排研究学习项目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现行传统“PBL”教学不但存在诸多不足,而且没有跟上“互联网+教育”生态的时代脉搏,学生的学习仍然没有脱离教师这个“拐棍”。“互联网+教育”生态下的高等教育教学,不是仅仅一种教学模式或学习方式就能完成人才培养的。其实,教育教学自始至终贯穿着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知识意义获取、技能的掌握等。因此,该文摈弃传统的“PBL”,基于“互联网+教育”新的教育生态,构建基于问题泛化的“泛在‘PBL’教学模式”。
泛在“PBL”教学模式省去了传统PBL的许多形式上的程序,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教与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进行个性化学习、团队合作研究型学习,把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细化在了知识学习中的问题发现、解决和创新中,使学生在本原的学习中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高[11]。
教师依据学科知识结构设计学科知识点框架,并线上或线下发布教学资源;教学中班级分成i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建立微信学习群Ai;班级学习小组的组长之间再建一个组长学习微信群B;同时,教师和每个小组组长再另建一个师生交流微信群C。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生生、师生之间,个体到群体,乃至到翻转课堂的逐级交流学习循环链:Ai-B-C-Ai-翻转课堂,即泛在“PBL”教学模式。泛在“PBL”教学模式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泛在“PBL”教学模型
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利用微信、iPad等工具进行知识获取、信息传递已成为常态,很多医学院校教师基于此进行正常教学之外的辅助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刘小美等在“微信辅助《中医学综合实验》PBL教学的实践与评价”中,详细分析了课堂“PBL”教学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把微信引入教学,解决了教学的线上线下、课上课后师生及生生互动,将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泛化在教与学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2]。
王军宇等利用电子书包进行PBL教学,实现了移动教学,促进了PBL教学法在临床实习生培训中的应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3]。
上述案例说明泛在“PBL”教学雏形已经显现。当然,除了微信和电子书包,还有诸如改良“PBL”教学、床边教学、CBL+PBL教学等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均是充分应用“互联网+教育”新的教育生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媒体优势,为教学资源的发布和实时交互提供了平台,为人人、时时、处处学习和答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条件,也即把传统的“PBL”逐渐演化为泛在的“PBL”教学。
“互联网+教育”生态下“泛在PBL”教学模式研究理念在2017年7月辽宁省医学会第十九次医学教育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国内首次交流与发布,引起了与会专家共鸣。“互联网+教育”生态下“泛在PBL”教学模式理念和当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以及医教协同发展等有很大的契合度,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重大积极影响。可以预期,“互联网+教育”生态下“泛在PBL”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将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