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 鼎力支持江苏乡村振兴

2018-11-28 11:59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
江苏农村经济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农业

徐 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

吴明明 孙玉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

昆山吴淞江现代农业产业园

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当前,江苏乡村振兴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社会各界对农发行扩大金融服务高度期待,农发行必须认清形势,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聚焦信贷投向 解决重点问题

全力支持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解决“谁来发展”的问题。针对江苏城镇化进程较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等特点,围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有机结合,打造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力量,从根本上破解“谁来种地”之忧。一是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依托江苏各地农业产业特色发展,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集成发展,推动农业产业

化经营走质量型、效益型、差异化竞争型发展之路。择优支持实力强、规模大、管理优、信誉好的大型优质民营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发展。二是支持七大新型经营主体。江苏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方案中提出,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体(合作)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围绕支持七大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以及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农发行应加快完善信贷政策和支持路径,夯实农业现代化的微观基础。三是支持不同经营主体间的联合合作。鼓励不同经营主体组建产业联盟,推动农业循环发展。支持种养殖基地建设,扩大“公司+基地”“公司+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合作,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引导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利润返还、信贷担保、吸收农户入股等方式,让农民共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

全力支持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解决“发展什么”的问题。通过发挥政策性金融杠杆作用,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在最适宜的地方生产最适宜的产品。一是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重点发展3个水稻优势产业区和4个小麦优势产业区,推动特色畜禽、特色渔业、应时鲜果向优势产区布局,支持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引导基层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二是打造区域特色产业。立足“1+3”重点功能区定位,差异化服务农业产业。支持扬子江城市群重点发展精品农业、高端农业、都市农业,选择省行营业部、苏州等行开展城市行创新试点。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打造成生态优质农产品的标杆产地。支持沿海经济带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支持沿海地区港产城一体发展。支持淮海经济区发展绿色农业,打造区域绿色农产品交易集聚中心。三是支持农业品牌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领衔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苏”字号绿色品牌,使绿色发展成为江苏农业的鲜明特色。四是支持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加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等业务营销,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持路径。

全力支持农业生产体系建设,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现代化。一是提升土地质量和综合产出效益。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为重点,支持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较大短板,要大力支持江苏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参与全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三是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的生命是生态绿色,要以生态保护修复和优化人居环境等为重点,服务生态振兴。支持江苏大力推广农林结合、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支持长江、淮河、太湖流域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服务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

聚焦要素变革 做优特色服务

以“创新”为先导,做好“加减乘除”。一是“加”,关键是增加金融有效供给。农业全产业链通道上各项资源配置的金融需求,是农发行支持的外在动力。做好“加”法,一方面在于加大政策性信贷资金投入,支持江苏农产品的高质化与多样化供给,提高江苏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资金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银团贷款、PPP等模式,引导和带动商业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二是“减”,围绕“降成本、去产能、去库存”,解决农业发展“高产量、高库存、低品质”问题。在保障国家粮食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农业政策性信贷杠杆的引导,促进资源要素在整个大农业内部合理流动,减少过剩大宗农产品种植,由追求产量调整为追求质量,化解农业供给与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三是“乘”,发挥农业发展各类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乘数效应。如充分认识现代科技创新的作用,通过政策性金融的示范引领,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和现代科技应用的结合,切实解决科研和生产脱节问题。支持江苏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水平,增强承接农业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的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四是“除”,以支持深化农业改革为动力破除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制约。如围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充分融入到市场经济,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动力。

以“企业”为纽带,打造乡村振兴主体。一是加强行业研究。充分了解和深入把握支持行业,精准制定行业指引,细化支持政策。结合当前业务需求,加大对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商业地产等行业的深入分析,了解行业周期、盈利模式和发展趋势,推动流通体系、康居养老、特色小镇等业务的开展。探索发布粮食、棉纺等重点行业指数和分析报告,在指导业务开展的同时,提升农发行的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二是推进战略性客户群建设。坚持“质量为先、稳步拓展、结构多元”原则,全面梳理乡村振兴重点企业,从全省涉农上市企业、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中优选支持对象,参与全省龙头企业创新提升计划。制定客户群建设三年中期规划,力争用2~3年时间,培育一批以央企、地方大型国企、上市公司以及具有较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和行业“独角兽”为核心的战略客户群体。三是推动平台实体化转型。通过充实运营资本、完善公司治理、提供财政补贴、做实经营现金流等方式,加快平台实体化运营。

以“资源”为载体,整合多方力量。一是加强银政对接。深化与政府的信息沟通、战略协商和政策协调,主动参与地方政府对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在业务布局上区分轻重缓急,优先保障政府规划的落实落地,为农发行服务乡村振兴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适应财补政策改革。密切关注财政体制改革和补贴政策调整,在涉农补贴由“黄箱”转向“绿箱”和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的过程中,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三是多渠道归集项目经营收益。充实经营性现金流,包括承贷主体经营性项目收入、借款人其他经营收益、投资收益、资产转让收益和其他收入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综合收益。争取项目上、下游客户资金,有效拉伸资金支付链条,最大限度实现资金闭环。四是深化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重点做好支农转贷、资金结算、客户服务等业务对接,打通服务农户和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针对订单农户的生产需求,探索与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开展小额融资和第三方支付合作,拓展对不同金融交易场景的服务能力。

以“土地”为重点,用好政策红利。一是梳理土地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资源。支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和集体产权有偿退出试点,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退圩还湖、宅基地自愿退出等所有涉及土地指标的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土地指标类项目清单。二是搭建归集土地指标交易收入还款的制度性安排。在支持苏州“三优三保”行动中,农发行聚焦多规融合、政策架构、主体选择和资金归集等四项重点,系统设计支持方案,成功打造了以土地指标市场化交易收入为核心的信贷产品。目前全省已探索出“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土地流转+增减挂钩交易、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土地流转+龙头企业、土地流转+三产融合”等5种支持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业务模板。三是探索介入住房租赁市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农发行可与住建部门合作,担当住房金融服务者和资源整合者,租户的租金是农发行进驻住房租赁市场最好的现金流和还款来源,一方面可以增强家庭不动产的流动性,创新传统家庭财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还可以得到专业化租赁企业更多支持,实现多方共赢。

聚焦优化方式 提升管理质效

创新产品探索模式,筑牢服务支撑。首先,在产品创新方面,要适应乡村振兴多层次需求,在机制建设、支持领域、产品体系等方面积极突破。提高市场反应效率,打破产品设计缺乏规划、部门分割、资源分散等不利局面,探索成立跨部门的产品设计中心,贴近政府和市场,重视客户体验,缩短研发周期,加快产品更替。围绕产品建立客户体验快速收集和反馈机制,针对战略性客户建立政策会办机制。拓展创新领域,产品业务创新不仅局限于信贷领域,根据客户需求,跟踪同业动态,稳妥推进资金业务、投资业务、国际业务、债券业务等多领域创新。健全产品体系,破除现有产品架构以细分行业为主导,零散复杂、时效性和实用性不强的弊端,全面梳理整合,加快建立以银行通用金融产品为基础、乡村振兴特色金融产品为补充的产品体系。银行通用产品兼顾各行业客户的普遍需求,围绕产业链、价值链组织研发;特色金融产品瞄准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契合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其次,在模式探索方面,推动财政涉农资金、社会资本、金融同业和农发行信贷服务同向发力,拓展农发行与多主体的合作支农路径,在资金融通的多环节中建立资金闭环。完善银政合作模式。对公益性项目继续争取使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积极推动政府安排财政补贴和担保资源,形成稳定现金流来源。完善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优选央企、上市公司等优质企业,做深做透全产业链,重点围绕供应链金融,尽快推出应收账款、库存以及预付款等融资模式;开展股权投资、保理融资、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形式支持PPP项目建设;探索工程承包商贷款。完善公司自营模式,对有经营现金流或者公司综合收益能够满足还本付息需求的项目,积极通过公司自营模式支持。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虽然难以直接产生经济收益,但是对服务乡村振兴有着支撑作用,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可以把符合支持范围、有现金流的经营性工程纳入项目建设内容,整体支持,做实项目现金流,以经营收益作为还款来源。探索与保险公司合作模式,以订单和保单等为标的资产,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在完善农作物保险、主要畜产品保险、重要“菜篮子”品种保险和森林保险,推广农房、农机具、设施农业、渔业、制种保险等业务的基础上,研发细分贷款产品。

推进管理提质升级,筑牢长效支撑。一是搭建服务乡村振兴的管理机制。健全组织领导、部门协调、资源保障等管理架构,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落地。制定服务乡村振兴的客户营销方案,组建专业团队,配置相关资源,细化考核评价,提高营销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推进集约化运营。推进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优化为目标的运营集约化,增强柜面服务专业性,整合业务流程,将非实时的内勤事务从柜面剥离,标准化、同质化操作性业务上收管理行后台集中处理。柜面只保留直接服务客户的前台工作,提升前后台分工的规模效应,实现对客服务快速响应,由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三是大力提升办贷质效。推进全流程标准化办贷,统一前中后台操作标准和评价机制,规范战略性客户和重大项目前后台平行作业机制,不断提高办贷效率。四是推进信息标准化处理。打破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被部门分割的状况和“信息孤岛”效应,建立统一高效的数据采集和积累平台,有效服务经营管理决策。

深化全面风控管理,筑牢底线支撑。确保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当前重点防控四种风险。一是防控战略风险。经营管理战略要因势而变,主动适应新情况新问题,重点关注规模与效益的平衡性问题,不能仅仅用速度和规模去衡量履职水平,应以支农成效和自身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履职水平的主要标准。二是防控合规风险。在严监管的背景支持乡村振兴,难免会遇到合规的疑点和难点,为此要把握好创新和合规的平衡点,审慎稳妥地拓展相关业务。三是防控信用风险。强化办贷管贷关键环节风险管控,重点抓好信贷差异化授权、统一授信和集团客户管理,探索风险分担机制,完善风险监测,做实有效担保,多措并举确保信用风险总体可控。四是防控流动性风险。加强资产负债统筹管理,努力实现资产与负债在数量、期限、结构等方面的科学匹配。强化存贷款综合定价管理,科学运用对冲工具,加强流动性日常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有效防控流动性风险。针对当前复杂的风险管理形势,要积极优化风险管理手段,开发风险预警系统,内置风险识别和逻辑判断规则,实现大部分风险点由人工控制向系统控制转变。

建设懂农爱农队伍,筑牢人才支撑。服务乡村振兴,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一是培养献身“三农”的深厚情怀。通过广泛细致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员工使命感。二是培养服务“三农”的专业能力。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抓紧培养懂政策、懂农业、懂金融的专家型人才。三是培养担当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力弘扬敢于争先、务实担当、开拓进取等工作作风,增强干部员工全局观念和纪律意识,不断提升全行执行力。□

(本栏目得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山西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原始农业、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5G+农业”:5G如何为农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