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任海燕
叶圣陶所强调“不求甚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谛。可以说,语文是模糊的教育,解读文本关键12个字“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不求甚解”。就细读文本来说,传统的阅读教学重积淀,强调的是“吟诗诵文”;重感悟,强调的是“熟读精思”。回望我们现今的语文教学,书声琅琅如何能够重回语文课堂,不妨来追问一下。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如果以阅读时是否出声音为标准,则可以分为朗读、默读和视读三类,前两类也称为音读,后一类一般称为速读。 而即使是默读也是表面没有发出声音,而大脑中仍然在默念阅读时的文字或符号读音的阅读,这种阅读是当今为最大多数人所熟悉并使用的阅读方法。简单地说,朗读是阅读方式的一种,默读是朗读的无心声化演绎。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功。就语言学习而言,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等其他语言学习,朗读是最重要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或者你听过的公开教学的关于指导朗读的方法是什么?
如校评优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出示3、4小节,自己读一读,边读边画出描写沙漠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来。”的要求经常出现。
反思:这样的朗读即使不读出声音影响结果吗?你真的能在边朗读边停下来画词语吗?没有对轻重、停连、缓急的基本方法习得,孩子如何个性化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读得美?
由此,我觉得孩子的朗读是需要教的,读出自己的感觉必须建立在孩子有了基本的朗读方法积累的基础上,否则你将会见到孩子只会把一些词语重读的拖音式唱读。也有必要厘清,朗读不是发出读书的声音就可以,朗读更需要的是会发声,会发出恰当的声音,方能成为演绎阅读的一种方式。
如果阅读教学是生机盎然的绿林,那么朗读该是萦绕其中的曲调,自有轻重缓急、高低节奏,既起到烘托展现绿林的作用,也考验歌者是否了解这篇绿林的内涵。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发掘特洛伊城遗迹的德国人希泊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天才。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用的便是朗读的方法。他即使阅读相同的文章,也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读,一直念到深夜。每一种外语,他仅用了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都学会了。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是认识作者心灵的桥梁,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一篇文章内含的情感、思想、意境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靠讲解、分析,靠老师的告诉,即使学生接受了,充其量只是一个词语、“一顶帽子”、一个概念(如“热爱祖国”“乐于奉献”“见义勇为”等),而少有深切的体验、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升华。而要达到这个境界,非得靠反复吟诵、入情入境、自读自悟不可。
基本的朗读常识,必备的朗读常识不但不会加重孩子负担,只会让孩子更清楚怎么才能读得“像他那样好”。
(1)基本朗读方法之常识先知道
注意字正腔圆(解决口齿不清、拖音现象)、停顿、重音、轻读、连读、语速等。
低年级,模仿为主,模仿也是需要方法扶持的,比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是通过范读、出示朗读常识标注带读让孩子进入文本情境的:
我想变/︵透明的雨滴,
睡在/︵一片绿叶上;
我想变/一条小鱼,
游入/清凌凌的小河。
孩子知道什么是连着读,什么是停顿,就能无痕地运用到文本中,先模仿,最后个别孩子在学完课文后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与老师不同的方法朗读。
(2)朗读方法之语调渐渗入
中年级在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朗读常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课一得,重点感悟语调的朗读规律,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朗读方法的归纳,学习简单标注,从而达到学方法用方法的目的。
朗读语调,有客观的规律。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朗读一篇文章,无非依据对于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这三种语调而已。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完整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再说强弱。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以上这些规律,都呼应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符合语言的自然。
选入课文的文本,大部分是需要朗读出声细细品味的,小学阶段对文本的学习,用朗读的方式阅读也是重要的途径,可以让孩子对朗读文本学习有个结构意识。
(1)初读课文,读正确。(指向生字词)
(2)再读课文,读通顺。(灵活运用停顿重音等常识把文本读通顺,读得通,读得顺耳,可以在需要的地方做上朗读标记)
(3)他读课文,找亮点。(教师范读或其他学生读时,记录他处理得好的,对自己有帮助的)
(4)理解后读课文。
朗读教学绝不是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单独剥离,把语文课上成朗读课,朗读只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如同识字写字一样,需要与阅读教学环节融合、应合,对文本的阅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通过学生的朗读展现对文本的感悟,但教师对朗读教学的目标层次一定要是清晰的,避免整节课由“自读课文、指读课文、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这样虚无空邈的无具体目标、无提升层次的读占用时间。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做细做出层次,教给孩子朗读的方法,方能走进作者,走入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