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 吴平原
唐诗、宋词、元曲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把学好古诗词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因为古诗词的创作年代离我们较远,导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而且它的表述方法和我们现代的白话文有很大差别,导致很多同学打了退堂鼓,学习起来兴致索然,直接影响了古诗词学习的效果。
其实古诗词教学也是很多教师的心病,在教学中走入了不少误区,例如光停留在诗词的背诵默写上,忽略了诗词的意境美。如果单纯地带着背诵和默写这种机械类的任务去教学古诗词,无疑会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该如何打破古诗词教学的壁垒,让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呢?笔者认为:不妨从悟诗题、查作者、读诗文这三步出发,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文化的可贵瑰宝。
不管是哪一类文章,题目无疑是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古诗词也不例外,在学习古诗词时,首先我们接触到的就是古诗词的题目。古诗词的题目就像开展学习活动的一块敲门砖和试金石,看到它,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古诗词的类型,是叙事类还是抒情类,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诗题提供的各种信息,初步判断出作者写作的时间和地点,就能够初步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就像我们平时说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题眼一样,古诗词的题目也蕴含了丰富的信息,例如当我们拿到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歌中肯定表达的是送别之情,而在读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们通过题目可以初步得知这两首诗都与西湖有关,而且诗歌应该描写的是当时的风景以及心情。当我们看到诗歌的题目后,就会自然地跟随作者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去把握诗歌的写作方向。
可以说,读诗题,就像给学生学古诗打开了一扇窗,启迪了学诗歌的初步智慧,为学好一首诗奠定了初步的心理基础。
在中国古诗词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名垂千古的著名诗人,他们由于个人性格不同,生平遭遇各异,所处时代不同,个人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各不相同的。
举例来说,李白和杜甫诗名颇盛,后人尊称他们为“李杜”,综观二人的经历,便可以看出二者作诗风格特色的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社会发展处于鼎盛阶段,政通人和,百姓生活可谓安居乐业,所以李白的诗词中更多的是豪放的人生体验和潇洒的游历经历,大多篇幅表达的都是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所以当我们读李白的诗歌时,无不被那种大气磅礴、洋洋洒洒的气势所折服,所以后人冠以“诗仙”的美誉。而杜甫的经历和他完全不同,杜甫比李白小了十来岁,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目睹了朝廷由盛转衰的变化,也看到了人民生活的转变,内心更多的是对人民的同情和安抚,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之情。所以,当我们看到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时,便很容易和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看到诗人的名字,能够基本明确作者的写作特色和感情基调,这样,我们对诗歌的了解也便更加全面而具体了。
当我们通过观诗题,初步明确内容,读作者,定下基本基调后,此时便进入了诗词学习的更加重要的阶段,即品读诗文,认真畅游诗词意境,徜徉其间,乐在其中。所谓朗读是感悟的基础,在读诗时也非常适用。只有多朗读、多品味,才能够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品读出浓浓的诗词味。
在朗读古诗时,教师要初步做好诗词朗读技巧的指导。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为诗词划分节奏来初步感知准确停顿的意义。例如我们一般学习五言诗时,停顿或者按照二二一的节奏,或者按照二一二的节奏,在朗读时,要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节奏划分,只有停顿正确,才能够读出诗词的韵味来。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内容进行加重音练习,选择一句诗中的重点字或者词语加上着重号,在朗读的时候进行适当表现,读出诗词抑扬顿挫的韵味来,学生通过停顿、重音、节奏的把握的练习,读出诗词的轻重缓急,读出诗词的表现韵味,在一遍遍的练习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对诗词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再次,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词时,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加上自我的想象,对诗词加深自己的理解,对诗词进行再加工,即在读诗时,头脑中投射出相关的印象,达到和诗词的高度共鸣。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池上》时,笔者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撑着小船在开满荷花的小池塘中畅游,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翩翩飞舞的蝴蝶和蜻蜓在身边围绕,心无旁骛,采得莲蓬后兴奋而归,学生们纷纷表示能够感受到诗词中的小孩儿心情的轻松愉悦。
读好诗词内容,既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又要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这样,诗词的学习便揭去了原来那种神秘的面纱,向学生展现出别样的魅力来。
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古诗词教学的步骤和方法,按照从文题到作者,再到诗词内容的研读这三个步骤逐步进行,便一定能够克服传统古诗词教学的障碍,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教学的魅力,自然会对所学内容兴致勃勃,进而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