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镇泰学校 曾彩群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读,达到了更丰富、更完美的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可以促进学生进入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体味作品。在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人们对朗读提出了更广、更高的要求,学习朗读,广泛地开展朗读活动,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成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朗读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一直以来,朗读也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中,低年级学生的朗读现状并不乐观,解决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学生朗读的时间只有早读课和早读前读书以及课堂上,而真正朗读的时间却少之又少。二十到三十分钟的早读前读书,是学生早上来到教室后由学习委员组织的读书活动,而通常一部分学生需要扫地、拖地,打扫课室卫生,一部分学生在早读课前几分钟才到教室,只剩下一小部分学生坐在教室里,真正在读书的学生是少之又少的。所以,早读前读书的学生数量少,读书活动的普及并没有落实到位。二十分钟的早读课,一些学生不想读书而故意拖延打扫卫生的时间,一些学生捧着书有兴趣没兴趣地读,没有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师在早读课上,通常只是扮演一个监督者的角色,看着学生在读书就可以了,没有适时指导。而这短短的早读时间,有些教师不但没能让学生充分朗读,反而占用来讲课、听写或者默写,甚至直接变成班会课,学生的朗读时间又少了。四十分钟的语文课,教师的讲授与提问几乎挤掉了学生的所有时间,每每检查学生的预习性朗读,通常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读过课文,只有少数学生通读课文,能读准生字词。教师朗读教学的时间往往不够十分钟,有时为了赶进度,直接用录音机的听读和教师的范读来代替学生的朗读。而学生的朗读练习往往是匆匆带过,如“微风拂柳、蜻蜓点水、雁过无痕”。一节课下来,朗读教学基本上成了走过场,学生的朗读时间逐渐被取代甚至被剥夺。由此可见,学生的朗读时间严重不足。
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朗读不感兴趣;教师自身没有正确的认识,占用学生的朗读时间。这些是学生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直接结果,也是学生整体朗读水平不高的问题所在。
在朗读的情况下,学生也普遍存在唱读的现象。由于低年级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以相同的腔调,以词为单位,一词一顿,甚至是逐个字逐个字地像唱儿歌似的拖长声音齐唱出来。学生唱得好听,可他们并不能感受到作者的心里话,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不能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字词和优美的句子。一字一拍,不成语言,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读不出逻辑关系,传不出神情意态,这种朗读现象是不能容忍的。
在低年级出现唱读现象,除了有学生方面的原因,还有教师方面的原因。如果朗读教学不到位,在课堂上只是不咸不淡地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一部分”或者“把某某语气读出来”,学生不懂,乱读唱读,教师也不加理会,不及时指导纠正,就很难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了。我校语文教师的文化程度和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老龄化,大部分教师的普通话也不过关,朗读的基本功不到位,对朗读教学没有透彻的认识,对于朗读教学方面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也没有对朗读教学教法、技巧以及规律进行探讨研究,更不可能将朗读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因此,对学生的朗读要求也比较低,只要读准字音、不错读、漏读就可以了,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没有朗读的目的,没有朗读兴趣,朗读能力比较低,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朗读学学者张颂指出,朗读不是一种机械单调的读字活动,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口头表达艺术。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形式单一,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朗读方式主要是齐读,偶尔是小组读或者个别读。而在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的评价语机械,学生的评价单一。
在齐读的过程中,很多浑水摸鱼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读,不会读的乱读甚至不读,教师只是一味地让他们开口读,很少就学生读错或不会读的地方加以指导,甚至在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不管他们读得好或不好,教师都是机械地说一些单调的表扬,例如“同学们都读得很不错!”“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没有实质具体的评价与引导。学生在技巧和方法上根本没有掌握好,以为老师表扬不错就真的不错了。这样表扬的次数多了,也会变得廉价,时间长了也提不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仅得不到提高,反而对朗读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小组读的时候,小组成员还能认真朗读,但是让小组内成员进行评价和指正时,组员朗读经验不足,给自己组员指正的不过是读错的字音或读漏、读多的字词,只是停留在表面,评价机械,如“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个别朗读时,教师的评价也只是停留在朗读的声音、节奏和语气的纠正上,没有专业的能力指正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朗读完就算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不以为然。由此可见,评价语过于单调、机械,不利于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在朗读评价中没有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反而会对朗读失去兴趣。
(一)明确朗读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地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朗读时间的安排上,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都不能忽视。学校方面,应该适当安排语文的早读时间,例如每周一、三、五早读读语文,每个早读课的时间不少于三十分钟,避免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参加活动和各种比赛的培训。教师方面,不应占用学生的早读时间,在课堂教学上应该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不能撤掉朗读教学的环节,不能做个样子,匆匆走完过场,草草收兵,更不能用范读或者录音机的朗读来代替学生的朗读,应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朗读时间和朗读训练,让冗长烦琐的文本讲解与提问回答让位于朗读。学生方面,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朗读时间,不能够滥竽充数,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朗读。
朗读是一种技巧,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不可能掌握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更不可能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与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熟悉地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还能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长时间如此,学生的朗读习惯便会形成,朗读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二)提高教师朗读水平,纠正学生唱读问题
我校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比较低,这就更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指导纠正。教师在纠正学生朗读出现的错误时,需要运用专业的朗读技巧和方法。所以,教师应该熟练掌握一定程度的朗读技巧、朗读方法和朗读训练的方法,平时多读关于朗读技巧与朗读教学方面的书籍、刊物,多听专家的观摩课,提升自己的朗读研究空间,在朗读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摸索与讨论研究,进而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笔者在教学时间以外,和同事讨论交流朗读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也会通过阅读《朗读学》《朗读技巧与训练》《朗读技巧与方法》等书籍,观看《朗读者》《见字如面》和收听叶嘉莹给孩子们诵读古诗词等音频、视频的方式模仿尝试朗读,从而创新自己的朗读技巧与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
小学生要提高朗读水平,教师对学生唱读的纠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师具备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朗读方法后,对朗读教学的内容进行研究,试朗读后,才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唱读进行指导纠正,效果会更好。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朗读的教师,首先会让学生理解怎样才叫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即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读破句,要读出标点符号。“流利”,即句子要读完整,不读断句;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连贯流畅,速度适中。“有感情”,即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恰当,比较正确地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情感的表露要真挚,朴实自然。笔者认为,朗读的基础训练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开始。低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时出现唱读现象,也是因为朗读的基础训练落实不到位。基础的朗读训练过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朗读评议,以评促读,纠正唱读的不良习惯。
(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朗读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苍白的语言、单一的情境会使感情朗读陷入僵化、枯燥的困境中。这样的朗读并不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也不能使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更不可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然而,浓厚的兴趣会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和动力,进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朗读情境,营造朗读氛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朗读课文时,要想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首先就要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朗读的环境和氛围。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配乐、视频录像、挂图、故事和教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朗读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7《操场上》时,老师先在操场上录制学生课间活动的录像视频,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在真实、熟悉的情境中直观感受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
2.丰富朗读的内容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常都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朗读教学,朗读的内容都是别人写的好文章,学生难免会产生疏远甚至厌倦心理,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朗读训练。如果朗读内容长期局限在课本里的课文,学生难免提不起朗读兴趣,更不用说朗读的动力与热情了,结果不但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反而会造成朗读疲劳,降低朗读教学的质量。因此,朗读教学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某种体裁的文章,更不应该局限于语文课本。
丰富的朗读内容,不仅使学生增长见闻,拓宽知识视野,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欲望。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可以选择不同来源的朗读内容,如教师自身的见闻、班级日志,学生的见闻故事,诗歌、儿歌、谜语、歇后语,课外摘抄的精彩片段等都可以作为朗读教学的内容,因为这些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接近、带有趣味性,从而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实行多样化的朗读。
3.朗读形式多样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范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轮读、轻声读、自由读、引读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课文体裁、内容的不同,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态和朗读要求,合理选择和运用朗读的形式,做到形式多样、灵活运用。下面,笔者主要谈谈范读、齐读和分角色朗读这三种朗读形式。
(1)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教师范读是一种艺术,也应该是一种听觉的美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贴近。
(2)齐读。齐读是朗读教学课上最常用的形式,也颇受语文教师的青睐。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看来,整齐划一的齐声朗读能使全班学生都有机会朗读课文,对那些不敢朗读、不会读、偷懒的学生起到带动的作用;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上来,统一学生的学习步调,使那些爱开小差的学生收心回到朗读中来;可以培养学生朗读文本的整体感和节奏感,营造一种感悟课文思想感情的氛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朗读方式的效果并不太理想。首先,齐读过程中,学生要将注意力和思维集中在音量和速度上,同时又要注意和其他同学保持一致的语速和语调,所以最容易出现唱读的现象。其次,学生在齐读时也读不出标点符号的停顿、字词的重音,读不出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升降,这样一来,齐读便不利于个性朗读的训练。最后,学生在齐读过程中发现错误时很少停下来思考,而是直接跳过或者乱读过去,这样的齐读并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齐读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应该尽量减少齐读,多鼓励个性阅读。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更要避免齐读。如果非要齐读,应挑选精彩的文段进行朗读教学与训练,否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朗读习惯,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3)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也是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朗读形式之一。角色朗读,即通过角色的朗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扮演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独特的个人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如在教学部编版《要下雨了》这一课时,由于本文篇幅较长,笔者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反复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次,抓住课文的关键信息,想一想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和小白兔是怎样对话的,从而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燕子、小鱼、蚂蚁在下雨前都做了什么。再次,课文中小白兔和其他小动物的对话是练习朗读的重点,所以要让学生多读几遍,想想小动物说话时的动作和表情,然后和小伙伴练习分角色朗读,再将本课排练成课本剧,上台演一演,在趣味十足的气氛中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朗读兴趣。
由于每个人朗读的角色都有与其他角色所不同的感情或者行为,老师要让大家都能够了解到这个不同点,所以要分角色读,读出每个人的特点,更能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充分深入地领会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教师对难把握的角色语言进行范读,在学生熟读课文,正确领会作者意图、明确角色对象、分清角色语言后,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里的一员,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朗读,去感受,去理解,才能读得入情入境,才能读出角色的感情、态度,正确地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台下的同学才能观察出朗读者的水平,体验角色的情感和态度。
4.采用恰到好处的评价语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训练中,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评价应该是阳光的、激励性的,只要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就都应该给予肯定和激励。但是,评价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恰如其分,既不能过分地表扬,也不能一味地纠正。语文新课标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本的把握。作为教师,应该要机智地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几个方面进行朗读指导,肯定学生朗读得好的地方,也要巧妙地指出学生朗读得不够到位的部分,并激励他们再次尝试朗读,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自己朗读中的优点和缺点,并从中总结好的经验。
总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探索、研究各种朗读方法与技巧,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与朗读训练,实行多样化的朗读方式与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与热情,引领学生以热忱的态度对待朗读,学生又能充分利用朗读时间,自主自觉地进行朗读训练。笔者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探索、配合与学习中,我校一定能探寻出一条朗读的道路,走出朗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