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慧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江苏海门 113000)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和体验性很强的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括了生活常识、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等,这些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真问题、真感悟、真活动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辨,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行为的养成,从而促成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真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所谓“真问题”,就是指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思辨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基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真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基于重点内容开展学习思辨,从而达成学习的高效化。
例如,在教学《做诚实守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教师首先借助一个故事创设如下教学情境:一个年轻的探险者在出门远航的时候满载金钱、名誉、诚信以及权力,因此导致了船体的超重。在航行的过程中,风景即将来临,一位智者给予年轻人一个建议,最好是能够放弃一部分东西以保证航行安全。当这个年轻人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将诚信丢入了海中,然后一个大浪将船掀翻,年轻人坠海身亡。此时,智者感慨道:连诚信都可以丢掉的人,怎么能够到达人生理想的彼岸呢!故事结束后,创设如下导学提问:(1)你认为诚信是否重要?(2)为什么智者会说丢掉了诚信的人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呢?(3)你是否也有过不诚实的行为?(4)通过这个故事你有怎样的感想?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此时教师顺势引入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那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诚信的概念,感受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此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实现更深层次的品德教育。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选择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健康、情调高雅、优美悦耳的歌曲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情操,更能为学生创设出“真感悟”氛围。
例如,《感恩父母》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家人的付出,初步培养家庭责任感”。教学中,以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导入,营造出父母呵护子女而不求回报的浓情氛围,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天下所有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使他们受到更多的情感感化和熏陶。当学生沉醉于歌声中,思绪万千热情高涨时,教师提问:“听了这首歌,你们有何感想?”然后导入新课:“同学们,歌曲《天亮了》所叙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缆车的缆绳断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父母用自己的双手将小孩高高地举起,小孩活下来了,父母却永远走了。我们今天学习《感恩父母》一课,一起去感受父母的爱……”这时,学生们或静坐,或沉思,整个教室没有一点声响。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天亮了》这首歌曲进行辅助教学,有效地为学生营造了“感恩”的浓郁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感恩之情能够得到有效激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教材中静态化的文字进行动态化处理,要借助视频为学生创设“真感悟”氛围,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感恩父母》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了解家庭核心人物─—父母的辛苦,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学中,根据这一目标给学生设计了“爱心回忆录”的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首先给学生播放了父母疼爱孩子的几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是孩子第一次做饭做得很难吃,但是爸爸妈妈却说很好吃。第二个片段是小明发高烧住院了,爸爸妈妈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彻夜不眠。第三个片段是一位父亲为了不影响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而隐瞒了母亲得了痴呆症的消息,当儿子回家时母亲已经不认识他,于是儿子放声大哭。这样,对教材中原本单一化、静态化的学习内容进行多元化、动态化的处理,有效地丰富了感恩教育素材。看完这四个片段,孩子们都沉默了,有的孩子甚至放声大哭。
以上案例中,对于静态化的文字材料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从而将教材中感恩教育主题进行了有效深化,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感受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从而激发他们感恩父母的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丰富,教师要恰当地对学习活动进行精心化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设计出生活化的体验活动。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考虑到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差异,针对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可以将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合理地用到生活中,以此丰富学生的“法治”行为[1]。例如,在《教师,您辛苦了》一课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赞美教师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通过拍照的方式来对教师工作情境进行展示,同时深入解读照片,进而表达了对教师的尊重之情。还有的学生整理了很多经典名言,制作了贺卡送给教师,表达了他们对教师的敬仰之情。还有的学生自己创造歌曲,将他们内心所想通过唱的形式表达了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参与兴致都非常高,课堂上充满了轻松活跃的气氛。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非常频繁,同时也很和谐,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质。
以上案例中,教师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教学设计非常人性化。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差异,即便是面对一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内心的感悟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在表达方式选择方面,教师要让学生自行选择,这样可以提升他们的参与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杜威指出:“直接的道德教学仅可以让学生的‘关于道德的观念’得以形成,而无法做到‘形成道德观念’。”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化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借助“真问题”,引发学习思辨;借助“真感悟”,丰富学习体验;借助“真活动”,形成道德行为,以此促成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