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美林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江苏南通 226000)
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探究逐渐深入课堂,教师也有意识地尝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然而部分教师对合作探究认识缺位,学生合作效率低下,重形式、轻实质,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等诸多合作探究中的可操作性问题日益凸显。合作探究的有效性策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尝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引”促合作,以“领”促探究。
科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科学教材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照搬课本的教材设计,会封锁学生学习体验的途径。因此,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创新重组科学教材,优化教学设计。
例如,教学《吹泡泡》一课时,教师利用自己配置的泡液和工具,造出一个大泡泡,套住了一个同学,却没有直接告知学生泡泡液的配置材料和比例,而是为学生留下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小组里交流分享,再进行合作尝试,最后配置出泡泡液。这种在既定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究的方式,能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
同时,教师在挖掘生活素材时,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研讨问题。一个有思考价值,富有挑战性、开放性、趣味性的问题能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如,在上《滚圆筒》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把圆筒放在斜坡上,圆筒却不会滚下来。学生一脸的疑惑,不需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的脑海中已经跳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圆筒不会滚下来?虽然很贴近生活,但是学生不能凭直觉做出解释,需要选择性地利用教师准备的水、米、花生、铁块、木块等材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才能解开疑惑,问题解决水到渠成。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有时会出现意见相左、讨论异常激烈的情况,或者是把合作探究当作“闲聊”平台,此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与参与。我们要有效地整合资料和观点,“该出手时就出手”,给予学生启迪和帮助,把“导”表现为一种“激励”。
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学生根据经验和实验探究,认为拍、击、敲、打等方法能产生声音,而不能换个角度从被拍、击、敲、打的物体上来观察、分析,导致教师的预设无法完成。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巧妙的引导,才能生成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使课堂精彩纷呈。
另外,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必然会存在各种差异,对不同的问题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法和看法。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交换观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被激发,才能对所学的科学知识有更深的感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讨论,是实现合作探究有效性的关键。
例如,在《小车的运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小车运动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进行验证?学生集思广益,根据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进行激烈的讨论,大胆地猜测,进行探究、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实现思维资源共享,发掘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更深入地进行探究。
学生进入课堂前并非一个空白的个体,而是具有一定思想的鲜活个体,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有表现自我的舞台,能够在科学课堂上一展风采,但由于课堂容量有限,能得到这样的机会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在小学课堂上,会出现小组合作中组员语言“霸权”、活动“霸权”的现象。此外,在一些科学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教室立马出现一片热烈讨论或分组实验的场面,但实质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活而无序”。有时在合作汇报时,组长不能完整表达小组的意见和观点,充其量只是个人观点表达,小组合作形同虚设。
在笔者看来,首先,这类现象的改进需要从小组设计的底层入手,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以有序替代无序。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组长的安排下,有序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尊重所有成员,都要仔细倾听每一个成员的意见,汇报员要做好本职工作,要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其次,要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学生自己制定的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更愿意遵守和执行,而不会当成一种负担。如果规则遭到破坏,学生也能接受处理的办法。最后,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从独立思考开始,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科学《沙子和黏土》时,我将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分别对组员进行编号,引导学生在识别沙子和黏土时,让学生有序观察沙子和黏土,有序按一按、捻一捻沙子和黏土,再指导学生慢慢往沙子和黏土里倒水。观察现象时,教师将小组的四名成员又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将清水倒入沙子,另一组负责将清水倒入黏土,让两小组成员都能有对等的参与机会,在其中一组倒清水时,另一小组负责观察渗水现象,观察渗水快慢等。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有序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沙子和黏土的识别活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操作与观察过程中水到渠成。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现在许多学生注重自我表达,对他人的发言不重视。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听发言,要听完整,不插嘴;二听要点,要理解他人的观点;三听思考,对他人观点要有自己的见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学会讨论,不仅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会表述他人观点,学会在交流讨论中将观点融合,达成共识,形成组内观点,这样学生就能在合作中互助发展、互助提升。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探究中首先要自评。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马上请一名学生帮他纠正,或教师纠正,而要给他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完善自我。培养自我评价的习惯,让学生拥有一种动力、一种态度、一种对完美的不懈追求的精神[1]。其次是学生互评。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之间关注对方的闪光点,同时为对方提出不足和修改意见,以待完善,达到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最后是教师评价。教师要全方位评价学生的水平,不仅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要注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查。对每个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作出一个适时、适度的评价,学生会更乐于参与到积极的学习中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群体性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一定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要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选择空间,引领学生去创造、去发现,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