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荣
(武昌理工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随着我国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就业市场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在毕业之前提前了解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从而做好就业的准备,目前我国高校内普遍开设了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但是,与课程设立的初衷相违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严重制约了课程价值的发挥,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
虽然我国自2008年起就规定高校内必须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经过十年的发展,这一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受重视程度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首先是课程设置上,学时设置不足、大班授课模式以及学科建设投入的不足,都限制了课程效果的发挥;另外,就业指导课程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授课内容与社会发展形势、企业招聘要求相去甚远,这种脱节现象,导致课程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不大。
当前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大多是高校原有的政工干部资源,他们通常没有经过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与社会的联系也不多,教师自身对于社会形势的认识和判断就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光是“纸上谈兵”地进行授课,就很难使学生信服,学生不信任,授课质量自然也不会太高。
校企合作模式之下,高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孵化基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应不同类型的企业,这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也有利于学校的高素质对口型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校园环境之下,就业指导课程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并结合实际为学生们解答疑问,提供指导,有助于实现课程的全方位就业服务。
在校企合作模式之下,高校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就业信息,这为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抓手,可以帮助高校重新定位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全面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一定要牢牢把握信息获取机会,从企业获得最为生动、实在的市场信息,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导向,不断丰富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并以企业为实战演习基地,创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们获得更加直接的职业感悟。
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可以帮助高校内形成更加逼真的社会就业氛围,提升高校对于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并为课程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高校在自身发展中寻求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市场的接轨。
针对高校内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能力素质与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主旨、目标不匹配的问题,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绝妙机会,积极向企业招揽人才,组织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士走入高校,或者采用外聘教师的形式,或者以客座访谈、讲座的形式,以他们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学生们提供更加鲜活的就业指导,从而提升课程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直接挂钩,因此必须得到高校的重视。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应该抓住机会,直面问题,创新手段,打造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新模式,从而进一步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价值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