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云荣
(永吉县第四中学 吉林 永吉 132200)
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高中生物课程则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门课程。随着2017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成为了高中生物教师关注的重点之一,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也纷纷的展开。然而,在教学中,如何开展、怎样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教学存在着不足。因此,本文从分析生命观念入手,探讨了高中生生命观念的培养途径。
生命观念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四大基本要素之一,所谓的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品格和能力。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界定的生命观念来看,其内涵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其中,综合性是指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不仅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发展性是指在通过生物课程的长期熏陶、渗透,经过从实践——抽象——实践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不难看出,高中生物课程生命观念的内涵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尊重生命。
高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树立生命观念,能够运用这些观念认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该注重通过直观教学的方式,促使学生发现生命、观察生命的成长过程,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时,在课前准备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提前一周左右进行植物的种植,并要求学生记录好植物的生长周期,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鼓励学生种植植物,需要教师提前备好种子,如玉米种子、豌豆种子、白菜种子等,选择多样的种子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种子,保证学生的种植与观察的动力,又可以通过种植多样的植物,保证学生观察结果的多样性,对课程的开展,获得相同的结果具有较好的说服力。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学生不仅收获了自己劳动的果实——植物成长的过程,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亲自动手种植与管理,更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植物生长的不同形态等等,一举多得,经过多次这样的直观教学设计,学生慢慢地会形成保护生命的观念,并形成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
高中生物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认识生命,还要求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会问、多问为什么。在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进行探究性的合作学习,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寻找共同点与不同点,并分析不同植物成长共同点与不同点的原因,尽管这样的问题设计对高中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样问题的设计反而能够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对生命多样性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感到困惑或者不足时,往往会向教材寻求答案,尽管有的能够通过教材找到解决的方案,有的不能,但是,学生会主动的吸收教材中的知识点,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来解决,这种主动性的探索与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还能够开动学生脑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扩展了知识面,丰富了学习视野,使学生对生命成长过程的理解更加深刻与系统,满足了学生对生命的好奇,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生命活动规律,为学习生物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但是,在教学中,这一点却很难做到,即使学习多年生物课程的学生,当问到你对生命有何认识的时候,往往也会吱吱呜呜,回答不清楚,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学生并没有对生命本质有着清楚的认知。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本质,我们采用了问题——发现的教学方式,之所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是因为问题——发现教学法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生命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问题——发现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由、自主的学习增强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更重要的一点是,符合课程标准中倡导“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如在学习“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一节课时,酶活性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则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控制环境因素,观察酶活性,并将结果记录下来,之后教师引导,你试验了哪些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现等等。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就能够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为学生的观察与学生提供目标,引导学生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从而对生命与环境、生命适应性等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对生命本质形成个性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