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鹏涛,刘培兰,陈小燕,李长秀,庞金梅,李小红
(广东省湛江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湛江 524038)
数码听觉统合训练属于一种统合训练形式,在儿童自闭症、多动症、不和谐行为等问题中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统计分析了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湛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行为问题儿童14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了数码听觉统合训练对行为问题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及智商的改善作用,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湛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行为问题儿童149例,所有患儿均有注意力不集中、交往不良、学习困难、脾气暴躁等行为,均经病史及体格检查确定有行为问题,监护人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
依据训练方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即数码听觉统合训练组(n=75)和常规训练组(n=74)。数码听觉统合训练组中男性患儿45例,女性患儿30例;年龄为3~9岁,平均年龄为(5.4±1.2)岁;智商(IQ)为46~119分,平均IQ为(80.2±10.4)分。在IQ分级方面,14例患儿IQ缺陷(46~69分),12例患儿IQ临界(70~79分),49例患儿IQ达到平均值(80~119分);在感觉统合失调类型方面,58例患儿为学习能力发展不足,45例患儿为前庭失调,40例患儿为本体感失调,29例患儿为触觉过分防御。常规训练组中男性患儿43例,女性患儿31例,年龄为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1.0)岁;IQ为47~119分,平均IQ为(81.4±10.2)分。在IQ分级方面,15例患儿IQ缺陷,11例患儿IQ临界,48例患儿IQ达到平均值;在感觉统合失调类型方面,57例患儿为学习能力发展不足,46例患儿为前庭失调,39例患儿为本体感失调,30例患儿为触觉过分防御。两组患儿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常规训练组患儿接受常规训练,数码听觉统合训练组患儿接受数码听觉统合训练。数码听觉统合训练具体操作:首先让儿童将分左右耳的耳机带上,然后将数码机电源打开,按下2 000Hz,3D的碟面朝上,在碟盘中放置,向放碟机内送入。第1、2、3~10、11~20碟分别用衰减1、1(前15min)和2(后15min)、3、4,声平放均为4。完成训练时分别向1、0的位置拨衰减、声平,最后将放碟机的电源键关闭。每天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每次30min,每次1个CD碟,两次间隔至少3h,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6~9个月。训练过程中应该对儿童的反应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记录,完成1个疗程后就对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对儿童行为表现情况进行有效评定。
依据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和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评定量表(北京中国科学院)评分评定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如果训练后患儿的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评分正常或因子分下降大于5分,感觉统合量表中有一项及以上评分正常或提升大于10分,则评定为显效;如果训练后患儿的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因子分下降2~5分,感觉统合量表评分提升5~10分,则评定为有效;如果训练后患儿的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因子分下降小于2分,感觉统合量表评分提升小于5分,则评定为无效[1]。
运用儿童韦氏法或比奈氏法对两组患儿的IQ进行测试,将原始分向标准分转换,智力缺陷:<70分;临界状态:70~79分;中下:80~89分;中等:90~109分;中上:110~119分;优秀:120~129分;非常优秀:≥130分。智力低下为IQ≤79分[2]。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两组患儿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
数码听觉统合训练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69/75),显著高于常规训练组的78.4%(58/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n(%)]
组内比较,两组患儿训练后的IQ测试评分<70分、70~79分、智力低下的比例均显著低于训练前(均P<0.05),90~109分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训练前(P<0.05),但训练前后80~89分、110~119分、120~129分、≥130分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训练前两组患儿的各IQ测试评分的比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后数码听觉统合训练组患儿IQ测试评分<70分、70~79分、智力低下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常规训练组(均P<0.05),90~109分的比例显著高于常规训练组(P<0.05),但两组患儿80~89分、110~119分、120~129分、≥130分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训练前后IQ测试评分变化情况的比较结果[n(%)]
注:与同组训练前比较,#P<0.05,与常规训练组比较,*P<0.05;χ△2和P△为两组间训练前比较,χ▲2和P▲为两组间训练后比较。
数码听觉统合训练即为感觉统合训练,为20世纪初国外引进的一种先进听觉统合训练方法。感觉统合指人从环境中对信息进行接收,然后将信息反馈给环境,也就是说,和环境的信息连接互动[3]。儿童行为会在感觉统合功能发生障碍的情况下发生障碍,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如无法集中注意力、冲动、人际关系不良等一系列表现[2]。数码听觉统合训练是用一组特别的声音和音乐作为一种整体的听力训练内容,将现代数码电子科技设备充分利用起来,对个体提供帮助,使其对周围环境具有反应性,在儿童自闭症、学习困难、反应迟缓等行为障碍的儿童身上极为适用。也就是说,通过第一信号(良性刺激)增加大脑细胞的连接,从而对大脑功能障碍进行改善,进而改善其行为及统合功能,如改善社会行为及眼视接触、增加交往兴趣、增强听觉理解力、具有较为清晰的发音、较好的整体学业,同时还能够促进儿童对声音敏感性的降低、冲动及注意力分散等异常行为的减少。
相关研究表明,3~7岁是感觉统合发育的关键时期,早期矫治感觉统合失调能够促进临床治愈率的显著提升[4]。本研究结果表明,数码听觉统合训练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训练组(P<0.05),与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数码听觉统合训练组IQ测试评分<70分、70~79分、智力低下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常规训练组(均P<0.05),90~109分的比例显著高于常规训练组(P<0.05),说明数码听觉统合训练较常规训练更能显著提升儿童IQ,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数码听觉统合训练改善了儿童的统合失调行为问题。相关研究还表明,与女童相比,男童具有较高的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5-6],说明前庭平衡及劳动能力等感觉统合功能的发育受到了性别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将有效的线索提供给了临床对其病因的探讨,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总之,数码听觉统合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行为问题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与IQ,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