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丹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总医院 内一科,河南 郑州 450000)
高血压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常见临床症状为头晕、健忘、情绪易激动及多梦及乏力等,部分患者可表现出心肌、头痛等。该病初期并无特异性症状,且进程较缓,因而不易在初期被发现[1-2]。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3]。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高血压患者最早出现的损伤类型,且最为重要[4]。因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降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对高血压患者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就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08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37例,女17例;年龄 54~73岁;平均(63.28±6.87)岁;病程3~12年,平均(7.46±2.18)年。观察组男35例,女19例;年龄53~74岁;平均(63.41±7.02)岁;病程3~13年,平均(7.54±2.26)年。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均符合《内科学》[5]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Pa);②近2个月内未服用过降压类药物;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者;②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③合并慢性感染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者;④合并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⑤ 合并恶性肿瘤者;⑥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并进行适当运动,同时给予利尿、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氨氯地平治疗,5 mg/次,1 次 / d,睡前口服;观察组接受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氨氯地平(上海上药中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524)治疗,氨氯地平用法用量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27)10 mg/次,1次/d,口服。两组均连续用药4个月,治疗结束后即评估本次治疗效果。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个月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备用。①疗效: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6]制定本次疗效评估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得到控制,血压值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收缩压≤110 mmHg,舒张压≤80 mmHg;未达到上述评估标准的则判定为无效。②血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个月后使用测量患者上肢坐位血压,每隔30 s测量1次,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③血管内皮功能: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购自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血管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水平,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购自合肥莱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厂家:徐州大为电子有限公司)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率(flow-mediated dilation,FMD),试剂盒操作均严格执行说明书。④不良反应:记录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两组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均改善,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较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治疗前,两组ET-1、NO、FM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改善,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ET-1水平低,NO、FMD水平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两组均顺利完成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患者可耐受。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例(%)
表2 两组治疗血压水平对比(±s,mmHg)
表2 两组治疗血压水平对比(±s,mmHg)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收缩压舒张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4 162.61±40.03 124.43±35.27† 110.14±32.37 89.34±36.03†观察组 54 163.44±41.11 110.14±36.53† 111.03±32.68 74.38±31.14†t值 0.106 2.068 0.142 2.308 P值 0.943 0.027 0.884 0.03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对比(±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ET-1/(ng/L) NO/(μmol/L) FMD/%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4 87.04±11.37 70.12±9.67† 15.42±1.33 18.01±2.02† 9.64±1.01 10.24±0.97†观察组 54 87.68±10.79 56.07±7.26† 15.06±1.24 21.23±2.07† 9.60±1.03 13.41±0.66†t值 0.300 8.538 1.455 8.181 0.204 19.855 P值 0.721 0.000 0.237 0.000 0.813 0.000
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目前关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积极防治对高血压患者具有积极意义。特别老年患者,随着身体机能的退行性改变、病程迁延及血压水平的持续上升,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且若未得到积极有效治疗可导致冠心病、心力衰竭、脑梗死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发生,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药物治疗是目前防治高血压疾病的重要环节,且在单一用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采用联合用药形式进行降压治疗[7-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取得一定效果,患者血压水平得到改善,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血压水平恢复较好,说明较单纯氨氯地平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氨氯地平更利于提升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症状缓解及血压水平恢复,这与程轶群等[9]研究报道一致。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治疗重点,内皮细胞结构损伤与功能紊乱导致的病理状态是诱发多种脑血管疾病的相同环节,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可较好预测高血压疾病患者出现心血管系统靶器官损伤倾向[10]。本研究对照组数据说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这与陈岚等[11]报道研究相符。氨氯地平为钙离子拮抗剂,其有扩张血管平滑肌、减轻血管负荷及降低血压的效果,且其降压效果持久,在降压同时还可增加心输出量及心肌供氧,可抗动脉硬化。本研究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结果显示,观察组ET-1水平较对照组低,NO、FMD水平较对照组高,说明联合用药治疗更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阿托伐他汀为羟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其有降脂、抗感染效果,可通过抑制血管壁的慢炎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进而达降压目的;此外,其还可保护血管,加速血管恢复,促进内皮细胞组织分化,修复受损内皮[12]。在本研究中,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且患者可耐受,说明联合用药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可提升该病治疗效果,在控制患者血压水平的同时还可较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