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芬芬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能够让学生发现文学经典中的内涵,从中受到启发,不仅仅收获宝贵的知识,更能够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收获为人处事的大道理。并且基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完成经典诵读,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那么我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浅谈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经典诵读,必须要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不再按照以往的教学手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比如,为了引导学生诵读《西游记》,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添更多的趣味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教师以教材中的原型文章作为引入,引导学生阅读《猴王出世》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动画片作为课堂导入,小学生往往都有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面对这样的素材,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其次,在引导学生完成诵读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并且在后期的诵读分享会中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感受诵读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强劲的学习动力。
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旨在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让学生收获为人处事的大道理。基于这样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理解经典作品中的内涵。就以《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引导学生诵读这样的作品,主要让学生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那么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入各种各样的教学素材,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文章内容进行探讨,更好地从中获得启发。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学生从各个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谈一谈认为哪个孩童说的是正确的”并且针对孔子的言论进行探究,从中读懂大道理。最后,还需要学生结合个人的实际生活加深理解,知道这样的道理在生活和学习中有着怎样的体现和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理解文学经典中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不同于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要更加注重诵读内容的选择以及诵读活动的组织。就以唐诗诵读活动的组织为例,考虑到学生文言文基础有限,在诵读过程中会限制学生的诵读效果。因此,教师选择的诵读内容要简单易懂,同时能够更好地从思想层次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教师可以针对月光,引导学生诵读《静夜思》《水调歌头》等诗词,让学生感受在不同情境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经典品鉴能力。其次,在诵读活动的组织上,要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取向,不再要求学生完成机械的诵读练习,而参与到灵活的探究性学习中来。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这类写作手法,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加重视对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与活动组织,全面提升经典诵读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单纯引导学生完成经典诵读,很容易限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诵读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快乐的学习氛围当中。就以《论语》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儒家经典思想,不仅仅要让学生对论语作品进行深入的诵读,从中收获重要的人生哲理,还要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收获全面的进步。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诵读活动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在讨论中活跃个人的思维,从中收获不同的见解,提升诵读的效果。接着,教师可以选择诵读作品中趣味的小故事,比如孔子徒弟们的日常趣事,让学生以这样的素材为模板进行课本剧的排练,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并且趣味的表演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诵读活动,增添了诵读活动趣味性,创设轻松愉快的诵读氛围。
总而言之,经典诵读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学生推广一系列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完成有效诵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为经典诵读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取得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2]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精华译丛/J·皮亚杰R·加西亚.心理发生和科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5.